人,都要有一個“詩和遠方”,它不是在路上,而是在自己的心裡

高曉松在他的歌詞裡寫到:“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據說這首歌是作者聽了他媽媽的一句話之後寫出的,如果你讀完整首歌詞,並認真聽一遍許巍的演唱,你就不會不可望自己的“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難道是花錢買來的長途旅遊?當然不是,當然不能做出折中淺表性的世俗理解,只能從生活和人生的角度去體會它的境界。

人,都要有一個“詩和遠方”,它不是在路上,而是在自己的心裡


01.詩和遠方是象徵:詩為意,遠方為境

若僅從字詞表面理解,遠方對一般人來說無疑是消費品,詩對一般人來說那簡直是奢侈品,如果你把這句歌詞膚淺理解為去遠方進行一次美麗的旅行,可不就是要花錢嗎?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一分錢難道英雄漢,很多人在家裡還得省吃儉用,哪裡還有閒錢去旅遊觀光看風景?即便能出去逛逛,也就是走馬觀花、看看新奇,所謂浪漫如詩,也就算了吧,那是有錢人的消遣。

而從歌詞大意來看,歌詞裡的“你”絕不是一個只會消遣詩書酒,花前月下強做愁的富家閒人子弟。他“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找到人生中的那片海!

人,都要有一個“詩和遠方”,它不是在路上,而是在自己的心裡


所以,對他來說,詩不是詩,遠方亦不是遠方,而是一次象徵:若詩為“意”,那麼遠方就是“境”了,也就是說,歌詞裡的“詩和遠方”其實就是一種意境。

02.詩和遠方是人生目標:詩為美,遠方為願

你若真的花錢旅遊,是不是就會有“詩和遠方”的意境?未必。對很多人來說,旅遊有可能是受罪。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旅遊概念中的遠方就是一個比較遠的地方,要坐車去,旅途的疲勞是少不了的。好不容易到了景區,你若不滿意景區風景,還會大失所望,遠方是到了,詩卻沒了,關鍵是錢沒少花。

看來,詩和遠方與旅遊未必有關;也和花錢不是一個檔次的事。

詩和遠方,嚴格的說,不是路上的浪漫旅程,而是內心的一種欣賞。

人,都要有一個“詩和遠方”,它不是在路上,而是在自己的心裡


人生都會充滿一些希望和幻想,這其實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心願。很多侍候,我們都會因這份美好的願望而恢復信心,並堅強地活下去。漫無目標的人生是渾渾噩噩的,沒有希冀的生命則如行屍走肉。

心懷美好的願望,無異於給自己的一生樹立了一個目標,即便這個目標可能很遙遠,但遠方的誘惑就是你的力量之源。而同時,我們誰都不希望這個目標就是一塊荒草地,而是一片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的伊甸園。

所以,詩和遠方是人生目標:詩為美,遠方為願。

人,都要有一個“詩和遠方”,它不是在路上,而是在自己的心裡


03.詩和遠方是精神境界:詩為品質,遠方為高度

卡耐基說:“人生如行路,一路艱辛,一路風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

你看,一路前行,人生艱辛,但沿途不光是坎坷,也是風景。你如果把坎坷就當作坎坷,那它就是你的苦難;你若把坎坷當作風景,那它就是你的收穫。

為什麼有很多人難以做到這一點?說到底還是一個心態問題,或者說是一個人的境界問題。如果你只看到生活本身,你的人生就只有空間;如果能越過生活,你的人生就是境界。

人,都要有一個“詩和遠方”,它不是在路上,而是在自己的心裡


有人說:人的一生有三種層次:活著,體面地活著,明白地活著。因為很多人就是活著,甚至艱難地活著,所以才非常渴望體面地活著。到頭來你卻發現,怎樣才是體面地活著,你根本不知道,也一直沒遇到。即便你覺得自己已經體面了一些,但別人更大的體面卻把你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心瞬間擊碎。

所以,我們只有一條路好選:明白地活著!

活著,只是肉體的活著,活著不易,能不苦痛?體面地活著,只是心理的感受,感受善變,能不脆弱?

只有明白地活著,才是精神的屹立,屹立如山,能不堅如磐石?

人,都要有一個“詩和遠方”,它不是在路上,而是在自己的心裡


詩和遠方是,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境界,詩就是有品質的境,遠方就是有高度的界。當你能心在高處俯視一切,看透一切,看淡一切,你生命旅程便能化解重重迷霧和滾滾紅塵,清新的景色也便自然呈現。

一切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詩和遠方需要花錢才能擁有。你認為在深山裡勞動就是一種苦難,那麼有人就不一樣。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就有著詩的品質;陶淵明“悠然見南山”就有著遠方的空闊,之所以他能做到,就是因為他的心境,這,也叫做境界。

人,都要有一個“詩和遠方”,它不是在路上,而是在自己的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