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導讀:

行業寒冬,股市熔斷,彷彿所有消費項目都該就此打住的時候,小編卻有了一點點不一樣的想法。當然,醫療器械、在線教育、電商平臺等等這些已經被人分析了百遍,小編自認再說不出花兒來,就不去湊熱鬧了,咱們說了冷門且人人關注的方向吧。


有人說過:慢生活,是最高級的炫富。

悠閒而優雅,自由又自在,隨性且隨緣……沒有任性揮霍的時間,這種懶洋洋卻又任性妄為的姿態,的確很難擺出來。而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古語曰:一寸光陰一寸金。

現在缺的,恰恰就是時間。

疫情跨年,春季將過。隨著氣溫上升的,還有日漸焦躁的人心與物價。

武漢好不容易清零了,趕緊復工復崗,增產增效;

旅遊餐飲蟄伏太久了,市長帶頭下館子,專家牽線談文旅;

這時候,就一個字:快。

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2020過去四分之一了,誰還有功夫“慢生活”?

小編卻認為:慢生活不是高消費,而是心理撫慰,是精神加油,是內心自省,是眼前當下,正需要的沉澱、思考、抉擇。


01什麼是“慢”?


慢生活,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生活態度,是指人們在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壓力與快節奏生活中,逐漸慢下來關注內心、環境與傳統的生活追求。這裡的“慢”,並非速度上的絕對慢,而是一種意境,一種迴歸自然、輕鬆和諧的意境。

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約翰·列儂說過一句話:

“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這個說法感染了很多人。畢竟,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在為生活而奔波勞碌,他們有需要擔負的責任與家人,有不得不奔跑的緣由與目標,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有嚮往“自在有為”,“自主隨性”的權利。

這種想法是對當下生活的一種不滿,一種控訴。但並不是就此否定那些為了生活、為了家人、為了目標、為了心願而努力奮鬥的過程。

董卿說得好:“其實很多人說要慢下來生活,慢下來生活一定不是指你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所謂慢生活只是說讓你依然保持一種感受力,你在再忙碌的時候,哪怕你有片刻的空隙,你還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你還能感受到這個自然帶給你的快樂。生活所有的智慧,到來自於對它的熱愛。”

是的,我們需要的是,在日常奔波奮鬥的縫隙裡,喘一口氣,歇一歇腳,看一看花草,想一想遠方。

“慢”就是那個縫隙。


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讓你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樂趣,滋養心靈,給生命一個舒展的空間,也只有這樣才能積蓄力量,走得更遠。

這個縫隙,需要自我去撕裂,但更需要外在環境的認可與包容。

寫到這裡,小編一直沒有甩數據,因為即便沒有數據,這些論點依然極具說服力,他們來自於每一個自我的感觸與認可——“慢商業”的衍生與滋長,說明一切。


02什麼是“慢商業”?

其實,關於“慢商業”這個特有詞彙的討論是在4、5年前開始的。而現在,人們說得少,卻做得多。當市場形成趨勢,不用振臂一呼,產業的變革與走向已經告訴你很多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家庭觀念,陪伴父母與孩子,回家吃飯,全家旅遊;這幾年,可持續發展成為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青山綠水,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數字智慧……

於是——

有了慢綜藝。在嘻嘻哈哈鬧騰之後,人們更願意看默默勞作,一日三餐。於是,慢綜藝之父羅英石的IP被各大製作公司輪番COPY了一遍,耳熟能詳的就不少,比如“嚮往的生活”、“中餐廳”、“親愛的客棧”。

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有了慢飲食。被快餐逼瘋的社畜們,怒刷各種美食製作、吃播視頻,雖然自己吃不上,但看著別人吃也成了一種享受。於是,從日本的小森林到日式的日食記,再到中式的李子柒,全火了。

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有了慢旅行。人們厭煩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打卡式流水作業,嚮往發呆的自由,期待驚喜的發現,想要一場說走就走,說停就停的旅途。於是,麗江火了,鄉村小鎮旺了,地產公司紛紛轉型做文旅了。

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有了慢小店。沒時間逛街的全去找電子商務了,可有時間逛街卻又不想逛街的人,排斥的大概就是傳統購物的緊迫與壓抑。於是,有了陳列商品卻沒人理你的各種小店,文藝而清新,彷彿佈置精美卻溫馨異常的小家,隨你挑揀、嘗試、發呆。

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綜上所述,這些都是“慢商業”的形態。

如果你細心一點,大概你還能發現,這些也是疫情帶給人的思考與轉變——注重生活、迴歸自然、關注環保、保持距離。


03抓住“慢”核心

急忙忙上戰場的人,多半都是茫然且被動的。而一場戰役的勝利,除了客觀條件與環境外,更取決於人心的堅定與精神的訴求。

我們要儘快恢復生產,恢復經濟。

可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捫心自問之下,所求的不就是更美好,更健康的生活嗎?

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時不我待,奮起直追”的緊迫,壓榨了精神層面的需求與釋放,如果沒有一種“慢”來承載高壓下的“快”,我們又何談“美好與健康”?

“慢商業”,為滿足消費群體對“慢生活”的身心需求而衍生出的消費方式與內容。但在疫情之後,應該再加一種解釋,更是為了撫慰消費群體在疫情期間所受的精神創傷、感悟的生活追求、改變的生活方式而催生的消費追求與健康投資

報復性消費也好,理性追求也罷,就好比“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樣,兜裡的錢無法決定你對精神的追求,當然市場的潮起潮落也就阻止不了消費趨勢的變化。

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我們依然會去看“嚮往的生活”,糾結黃小廚的某個菜到底好不好吃,田裡的活到底好不好做;

我們也依然會帶娃親子游,帶父母度假遊,不過目標可能不是名川大山,而是某個不知名小村落,閒雲野鶴,世外桃源三兩天,喘一口氣,再繼續接下來的廝殺征程;

我們當然也會去吃火鍋擼串喝酒,約朋友吐槽八卦,只不過檔次高低,豐儉由人嘛。

慢生活,的確是一種炫富行為。

它炫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END.


不會進入寒冬的商業模式,只要你懂得“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