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中见“老腔”情怀

最近看了《百鸟朝凤》,感悟颇多。

《百鸟朝凤》中见“老腔”情怀

《百鸟朝凤》是一部相当经典的影片,仅是豆瓣评分就高达8.2分。我想,其中最打动人的要数电影中透露出的“老腔”情怀。我不想评判这是否是电影刻意煽动感情的营销手段,只想谈谈对于“老腔”的看法。


二胡奏起,月琴和鸣,老腔一起,铿锵有力,号子随渭水的波浪而来,惊涛拍岸;古老的折子戏伴历史的鸿荒而往,弥久不息。老腔是一个时代,一段记忆,因而撼人肺腑,使人酣畅淋漓。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是惊蛰一过的春寒加剧,是旷阔原野上的慷慨与苍凉。老腔能触动人的心灵,是因其是对岁月沉淀的直接体现,更因其纯粹性与原始性引发了我们灵魂上的探索与回归、与传统文化的共鸣。

《百鸟朝凤》中见“老腔”情怀

老腔的美,实是民族文化魅力的体现。恰如一个个依旧带着祖先情思的方块字,恰如一个个依旧带着中华文化内涵的,恰如那古老朴素的一页红扑扑的剪纸,恰如一唱老腔既拥有狂想摇滚乐的热忱与豪放,又具有戏曲的古朴与典雅,白鹿原上奏响的是生命与人文之歌。

犹记丝绸之路上辽远空灵的驼铃,亘古至今,是大漠滩上横亘历史的腔调,仍记梨园里扣人心弦的梅调京腔,宛若泛黄岁月中一曲华阴老腔。

《百鸟朝凤》中见“老腔”情怀

《百鸟朝凤》中新老两代人对于唢呐的传承与坚守,哪怕付之于鲜血与生命也在所不惜。那是一种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是在拿生命去不断追寻,用尽一切去吼叫,对先祖情思的坚定捍卫与继承。而老腔,尤以甚之。

这个时代,正是一个快节奏与机械化加剧的时代,情怀难有,文明难再。虽有人愿为复制昔日王都盛景、黄鹤鹳雀、大同古城一掷千金,却不愿去为某处青砖泥瓦驻足叹息;有人愿为兴教寺的辉煌出一分力,却不愿为面临拆迁的昔字塔的一丝美。我不禁要问,当文化仅仅是为了名利,当文化在追名逐利的兴奋中慢慢流逝,我们的脚步,还能走多远呢?

《百鸟朝凤》中见“老腔”情怀

"世界的脚步走得太快太快,请停下来等等你的灵魂还有爱。"

震撼心灵的不只是来自于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更是文明的巨大魅力以及对于自身情愫与灵魂的感知。把悲怆还给历史,把神往交给未来,把返璞归真与畅快震撼留在老腔奏响的现在。听布满老茧的手与古铜乐器的摩擦声,听号子化成一脉老腔,令人血脉贲张,令人荡气回肠。

“老腔”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老腔”说起来玄乎,其实并不遥远。我们所需要抓住的是“老腔”的象征意义,老腔的本身其实是一种艺术性的说法,也超越了它作为艺术形式的本身。可以说,以象征的角度去看待老腔会比较合适。老腔的魅力可以引发精神上的探寻与回归。

探寻什么?回归什么?民族丰富文化的内涵与层次,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体悟到些东西。正所谓“一千位读者有一千位哈姆雷特”,每个人所体悟到的东西一定是有所不同的,是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

《百鸟朝凤》中见“老腔”情怀

所谓“老腔”,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出发,或许正是《百鸟朝凤》中唢呐的悲情与深沉,或许是白墙黛瓦、线条流畅的徽派建筑,或许是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或许是令人迷醉的金陵歌韵,或许是从一角屋檐里抖出的辽远而又空灵的鸟鸣......

总之,对于老腔,你完全可以对民俗文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式去解读、认知、体验、审判,而答案也一定是多种多样的。

《百鸟朝凤》中见“老腔”情怀

如果你还觉得抽象,我们不妨举一个身边最常见的例子,读书者时常要用到书签。书签对于一个读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一个工具?还是一种美?爱读书的人对于书签的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书籍本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同时享受阅读的过程。

这书签反映的是什么背景?可能是自己做的,可能是父母传的,也可能是同学赠与的,不同的书签一定有不同的故事,是读书者特有的故事,基于读者情感与感悟而产生的。


结语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一锣一鼓一琴之间,不仅是雄浑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更是我五千年华夏经历过的苍凉或辉煌。炎黄子孙,与有荣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