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個坐式塑造一種和悅的生命關係

我們經常在古裝電影及電視劇中見到這樣的情形:古人日常讀書或交談或用餐時,總是端正跪坐書幾前或賓主對面端正跪坐餐幾前,把衣襟擺好蓋在腿上。此為儒家“正襟危坐”之法,佛家名之“金剛坐”。

心法與要求

此坐式把《中庸》之道貫注身心,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心入如如不動金剛不壞之境,堅毅、寧靜、如來,對天地、對人物、對所修之道,敬畏始終。

此坐式簡單易學:身體於地毯上或座墊上如折迭般端坐即可。先用兩膝著地,兩腿併攏,小腿直鋪坐墊(或地毯)上,大腿和上身保持直立,立身中正;臀部徐徐下落,置於兩小腿上。坐下後,百會上領,腰往前塌。臀部放鬆後,含胸,收下頜,兩肩放鬆,腋窩空松,把精神領起來,眼半閉,均勻呼吸。兩手手心向下平放大腿中部,指尖在兩個膝蓋中間位置;或置於胸前合十,拇指中關節對膻中,指尖對兩眉間略靠下之山根處。

進階之法門

其一,兩小腿平放,一腳壓另一腳腳心,進而坐小腿及腳後跟處。坐下後,身體往前趴,把臀泛開再坐下去,身體直起來後,腰往前塌,含胸把精神領起來。

其二,兩腿分別向左右兩側平開,臀部落下時,直接坐到腿中間。堅持時間越久越好。嬰兒天生就會這種坐法。此坐法是返回嬰兒狀態的一種法門。

收功之法門

女性:百會上領,帶動身體徐徐直起,大小腿成直角,大腿與上體成直線,保持身體中正,兩手合十,靜養片刻,兩腳不再麻痛時止。

男性:百會上領,任意一腿邁出,小腿垂直而立,上身中正,一腿跪地,以小腿和膝蓋支撐微微放鬆;身體與大腿成直角,腳背放鬆;感覺疲勞時,兩腿互換即可。

功德與效益

此坐式抻動腳部力量較強,開始會感到腳發麻,脊柱難以保持伸直,時間長了身體不舒服,可能很快會產生雜念,不願再坐下去。而堅持下來會發現,膝關節、腳腕和腿肚、大腿肌肉會漸漸變軟,麻木感會逐漸消除,感到周身舒泰 。

此坐式長時間壓住小腿及腳部,使氣血壅積於膝部以上部位,好比河中築水壩,水位升高後加強了水的衝擊力,站起時壅積之氣血會像河水決口般直衝至腳趾,如此強化了腿部的鍛鍊。

此坐式飯後用之可助消化,是養胃秘法之一。

此坐式之收功法門強腰健腎效果明顯。

結語

此坐式雖簡,然功德效益無量。保持此坐法,遍察宇宙身心,妙用無窮。儒家以之參天地、修身心、致中道,塑造一種和悅的生命關係。初學者可每次坐3-5分鐘,再慢慢養成用此坐法看電視、讀書及會客之習慣。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用這個坐式塑造一種和悅的生命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