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不“幸”

從昨晚到今天,網絡上最熱的話題之一恐怕就是瑞幸咖啡造假事件,股價一夜之間暴跌75%,從26塊多直接跌到6塊多,真正做到了“奧迪進去,奧拓出來”,投資者血本無歸。


瑞幸不“幸”

暴跌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自己舉報自己”,瑞幸提交報告,說公司在審計2019年年報發現問題後,該公司董事會專門成立一個調查委員。調查委員會發現,公司自201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虛增了22億元的交易額。

這個報告可信度應該沒有人會懷疑,所以美股開盤後的暴跌並不意外。



說起瑞幸咖啡,估計無人不知,很多人都喝過,口味就不做評價了,價格是真的低,在得到資本圈的追捧後,重金聘請湯唯、張震等大牌明星做廣告,一時間,大街小巷,電視、手機、電梯間,只要有屏幕的地方都有它的廣告。


一下子瑞幸成了時髦的代名詞,小藍杯的標誌深入人心,加上低廉的價格,之前一直笑傲咖啡江湖的星巴克被打得節節敗退,差點找不著北。


瑞幸不“幸”


瑞幸也藉著資本的東風和超高的人氣,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去年底門店數已經超過4000家,預計超過星巴克成為國內門店數NO1。



瑞幸這麼火,除了資本、明星、時尚加持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應該就是低廉的價格了。它真正做到了讓城市中產人士每天能喝上一杯而不心疼。


而低廉的價格是靠什麼來支撐的呢?當然是資本的力量。依靠資本不斷投入,瑞幸在擴張的道路上不計成本,一路狂奔,試圖通過低價來佔領市場,用規模來攤平成本。


在瑞幸美國上市後,股價一路向上,今年年初達到峰值,市值突破100億美元。美國上市,為瑞幸募集了大量資本,反過來更刺激了它的擴張。


但燒錢的遊戲終究是不可持續的。無論瑞幸內部是出於維持股價的考慮,還是出於對盈利的迫切期待,他們最終決定放棄操守,幹起了造假的勾當。

這下麻煩就大了。



其實早在今年1月底,渾水公司就收到了瑞幸造假的相關舉報,並且發佈了做空報告,但當時瑞幸站出來堅決否認,認為是惡意指控。


昨天瑞幸自己發佈了報告,揭了自己的老底,這臉打得很疼。至於這裡面還有哪些內幕,相信之後還會有新料爆出來。


值得玩味的是,瑞幸造假的新聞爆出後,國內網友的反應走向兩極,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陣營。


一個陣營認為瑞幸是國貨之光,在美國上市,收割美國韭菜,用洋韭菜的錢來補貼國內消費者,造福國內。前有中興被罰,今有瑞幸收割洋韭菜,扯平了。


瑞幸不“幸”


另一個陣營認為,瑞幸造假是商業誠信問題,不值得肯定,更不值得讚揚。


對於前一種觀點,先不說被割的韭菜大部分可能都是國內跨洋過去的投資客,單單是從基本道德判斷,瑞幸就不合格。更不要說造假是嚴重的違法行為,是要被追究法律責任的。



經過這次事件,瑞幸今後的路將會很艱難。美國已經有很多投資者對瑞幸發起集體訴訟。稍微瞭解美國法律的人都知道,美國法律對投資者保護很完備,對造假的公司懲罰很嚴厲。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美國安然公司,2000年的時候安然公司還在世界500強排名第16,年營業額上千億美元,但因為財務造假,僅僅一年之後就不得不宣告破產。


瑞幸不“幸”

瑞幸是上市企業,有眾多外部投資者,財務造假將使它付出比一般企業更慘重的代價,即使我們內心無比同情,也難以改變它的命運。


即使在國內,今年3月1日剛施行的《證券法》加強了對投資者的保護,如果國內投資者因瑞幸造假而受到損失,也可以提起訴訟。


看了一些網絡評論,很多人都是抱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如果把自己放到那些投資者的位置上,一夜之間股票縮水將近八成,恐怕得哭出來。


據說今天瑞幸門店排隊,生意特別火爆,很多人說:手裡還有一堆優惠券沒有用呢!


所以還是祈禱瑞幸能活下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