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為啥不給我們發現金?

美國新近推出經濟刺激法案,美國公民卡里多了1200美元現金;

英國宣佈薪資補貼計劃:英國政府承諾,將為所有受疫情影響而無法工作的數百萬人,補貼其工資的80%,補貼上限為每人每個月2500英鎊(約人民幣20734元)。

加拿大政府近日宣佈,撥款820億加元,發給每一個疫情中需要幫助的加拿大人。那些因自我隔離沒法上班的和在家看孩子沒有收入的加拿大人每人可以領6750加元的救助。

日本政府宣佈,因疫情不能上班的,每人每天補助8000日元,約佔工資的60%-70%。

德國柏林則給每個自由職業者15000歐元,約相當於11萬人民幣的政府救濟。

中國香港對18歲或以上的永久居民發放1萬元港幣,鼓勵消費,

中國澳門則分批向澳門特區居民派發澳門元6000-10000元。

……


疫情期為啥不給我們發現金?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多國、包括我國部分城市採取了反週期的財政工具,包括以“社會分紅”的方式補貼民眾生活和拉動消費。

而國內派發“消費券”則成為主流方式。

疫情期為啥不給我們發現金?

為何存在此類差異?是基於如何考慮的呢?

“勤掃院子少趕集,三年攢個小毛驢”,對於不少中國人來說更加偏好儲蓄,相比近十年美國居民儲蓄率都在3%至9%區間內徘徊,中國居民儲蓄率保持在35%至45%,穩居全球最高。

早在2008年全球暴發金融危機,國內就曾討論過現金與消費券對消費的拉動效應,就像經濟學經典《鉛筆的故事》講述的鉛筆效應,圍繞小小鉛筆的生產如何帶動十幾個部門,並有成千上萬的人捲入的過程中。

一些學者提出,現金刺激消費的鏈條沒有消費券那麼長,不能帶動消費鏈上更多的商家、平臺、企業等,而消費券可以擴大乘數效應。如果選擇產業鏈帶動作用強和關聯行業多的品類,如旅遊、住宿、健康醫療、休閒娛樂、出行等行業發放消費券,引發的連鎖反應將更明顯。

另一方面,面向特定群體、特定商品和特定領域推出限時消費券,能更集中轉化為消費行為,釋放乘數效應。目前,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7日,約有16個省份發放了總數超過42.73億元的消費券。

增加消費、紓解民困、聯動復工復產,各地寄望消費券可以發揮“一箭三雕”的“乘數效應”。

疫情期為啥不給我們發現金?

綜合目前各地消費券的發放情況,其最大的初衷是刺激即時消費,對居民的消費預期帶來暗示,讓生活恢復到原本的“煙火氣”;消費回補從而促進企業再生產,從“供需雙殺”轉向“供需互啟”,拯救瀕臨絕境的中小企業;維護社會公平,幫助那些家無儲蓄、房貸承壓、收入無著的困難家庭捱過艱難期,進而接續企業復工復產帶來的就業,形成良性循環,可謂用心良苦。

你希望政府以怎樣的形式來刺激消費 (多選)
0人
0%
當然是現金--拿到現金後,我會存理財/存起來
0人
0%
當然是現金--拿到現金後,我會馬上消費掉
0人
0%
消費券,可以多多派發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