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結構創新招術之——順序多組法

寫人記事,先說什麼,後說什麼,總得有個順序。因為事物是複雜的,多種多樣的,所以反映客觀事物的文章也是千變萬化的,因而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方法。記敘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四種:一、順敘,是指按照事件發展過程的先後次序進行的敘述。這是一種最常用、最基本的敘事方法,它能起止清晰、層次分明,事件人物交代明白,前因後果變化自然。事件脈絡清楚,令讀者一目瞭然。順敘多以時間先後為序,即按事件發生、發展、結局的先後來寫,多件事的敘述中,則先出現先發生的事先寫,後出現後發生的事後寫,一切按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為線索。


二、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開頭寫,然後再按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寫,這種方法稱為倒敘。倒敘可以造成懸念,使行文跌宕起伏,牽動讀者去尋根溯源,產生閱讀的強大吸引力。


三、分敘,又稱平敘,就是平行敘述或交叉敘述,指敘述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兩件或多件事,也即通俗小說中所常說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分敘可以使紛繁的事表現得頭緒清楚、氣氛突出,造成文章的多線交錯卻脈絡分明,具有立體效果。


四、插敘,是指因特殊要求,中斷原來的敘述,插入與中心事件或與主旨相關的內容,結束後再續原來的敘述,插敘的方法很多,有所謂“追敘”,如對過去事件片斷的回憶;有所謂“補敘”,如對有關人或事作必要的補充、解釋;有所謂“逆敘”,如對有關內容進行由今及古、由近而遠的追根溯源。


話題作文要有所創新,就應調用多種敘述方法。除以上敘事方式外,還可把文章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和意識流順序。但無論使用何種敘述方法,其主要目的在於敘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能將所選用的材料連綴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例文1童年


沙丁魚罐頭似的公共汽車在曬得發燙的柏油路上緩慢地爬著。我——瘦瘦小小的個子在擁擠著的人群中喘不過氣來。“還要多久呀?”人們煩躁而沉悶的氣氛充斥著整個車廂。忽然,我看見一位西裝人士,正悄悄地把手伸入一位老人的口袋。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有小偷!於是大聲呼喊,一車人都回頭驚悸地看著我,西裝人士也惡狠狠地盯著我,隨即又混入人群。我紅著臉,還沒到站就匆匆逃離了。彷彿那個小偷是我,我錯了嗎?年幼的我不懂那麼多,只知道那是我心靈的選擇。


我的大學


畢業考試了,我坐在考場上為未來而努力。其實,我稍稍瞥一眼就可看見鄰桌的試卷,恰巧我有一題忘了。怎麼辦?看還是不看?我在矛盾的邊緣遊移。看了,也許就意味著我會有一份好工作,一個美好的前途,一個美好幸福的家庭……那就看吧!不行!我的心靈叩問著我:那是你嗎?那是誠實的你嗎?你不能為此失去誠實的品德呀!


可是,如果我不看,我可能就會與“成功”失之交臂,我也許將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但是,我如果那樣做,我就不是忠於自我,即使我有光明的前途又怎樣?


最後,我在試卷上寫上自己的答案,讓自己的心靈作出了選擇。


在人間


西方有位哲人說過:“社會是個大染缸,從裡面出來的人都被染得五顏六色。”我偏不信。剛從大學畢業出來的我興致勃勃踏上了工作之路。在公司裡,我親近上司,又怕人說阿諛奉承;遠離上司,又怕人說不尊重上司;接近下屬,又怕人說不會做人;遠離下屬,又怕人說擺官架子。我想我累了。我的心告訴我做真實的自我,我升官了,不斷有人來送“禮”。是收還是不收?那些錢對我來說,真是個誘惑。可以讓我過得舒心,但這不是貪汙嗎?我是人民的公僕,群眾信得過我,我才有今天。這些禮我不能收。第二天,我把所有的禮都退了回去。我感到從未有過的輕鬆。


尊重心靈的選擇,即使再讓我作一次選擇,我還是會這樣做的。


簡評:這位考生巧妙借鑑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的書名,按時間先後順序,濃縮了個人成長史。“心靈的選擇”散落在生命的各個階段,刻畫了一個生命從稚嫩走向成熟的烙印。全文選材典型,條理清晰,採用片斷組合式的結構也避免了平鋪直敘。


例文2——教師手記


浙江考生


北島的詩——《生活:網》。


我不知道,在北島的眼裡,那張所謂的網是否承載得起生活的重量,而我們把人生編織成了一張巨大而無形的網,每個生命都在網裡掙扎,而每個網眼都是深深的困惑。大學畢業那年,我就是揣著這樣一張網走上了三尺講臺。


每張網都包裹著自己隱秘的情感,初為人師的我曾試圖去解讀那張網中所有的心情,只是情感的漩渦裡,我並沒有像自己當初想像中那樣優秀,而那一次,我竟如此感性地在兩個學生中作出了判斷。


事情其實很簡單。我在學生上交的作文中讀到了一篇優秀的文章,只不過同時出現在兩個學生的本子上。乍看的一剎那,年輕氣盛的我有些氣憤——抄襲是一種可惡的虛偽,我決定嚴肅處理這件事。


兩個學生都默默地站在我的面前,一個是語文課代表,我的得意門生,另一個是有些木訥的女生,在我的印象裡對她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實我心裡的天平已經作出判斷——我不知道是不是一個教師應有的私心與偏袒。


原本有些令我氣憤,當兩個人都否認抄襲的時候,我更是激動地認定了女孩的驚慌的神情,因為我相信,課代表不會那樣敷衍我的任務。


結果很簡單,我命令女孩重新寫一篇上交。而那篇作文歸還給了課代表。


很快,女孩上交了作文。只是下面多了一行簡單小字:老師,其實那篇作文是我寫的。


我有些詫異,驀然間,我想到了:網。


我忽然記起自己孩提時進的那個黃昏,當父親厲聲質問是誰拿走了他放在桌上的零錢時,弟弟狡黠地指著我的口袋,然後一溜煙地跑掉了。我有些驚訝,父親狠狠地甩了我一巴掌,打得我火辣辣的生痛。是的,父親一向疼愛弟弟,雖然我知道那些零錢肯定已成了零食進了弟弟的肚子,可有些既成的情感,是無法理性的。難道就像現在?我的雙眼忽然迷糊起來。


我明白,每個人都有許多情感交織成的紛繁的網。網裡人生,我們是否應該用理性的眼光去認知這個世界,認識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為師多年,往事像風乾的絲瓜,讓我記憶的曾經是那麼倉促而單薄,而理性的認識,讓我看到了生命復原的過程,那是一種世間最耐人尋味的過程,是一粒種子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的過程。


簡評:運用“插敘”手法構思全篇是本文主要特點。作文出現了兩篇相同的文章,相信與自己更為親近的課代表,而懷疑另一位女生,並讓他重寫。當女生重交作文時,“驀然間”想起自己孩提時代一件性質相同的事,從而恍然大悟:人不應被感情矇住雙眼,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


例文3浙江考生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請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遠親總比近鄰好……”古老的兒歌在空氣中來回地飄蕩,倒映出無數輪迴。石碑靜默地立在村頭看著幾百年滄海桑田,而歌聲依舊。


300年前,縣官接到快馬來報,滁州境內瘟疫氾濫,凡染病者半月之內咳血而死。縣官立即下令全縣戒嚴,不許任何來自滁州者入內。


300年後,村西的黃四娘接到兒子電話,說是在北京染了肺病,準備回村調養。歷史的軌道以平行姿態延伸,前後追逐著;歷史也按照同樣的方式甦醒,今昔審視著。


縣官坐臥不安,自己膝下無子,只有在滁州城北的弟弟一家親戚。倘若他們來縣裡避瘟疫,要不要開城門呢?


黃四娘心裡咯噔一下,忙問兒子是不是得了報紙上說的那個傳染病,兒子在電話那頭咳了兩聲就掛了。


幾天後,縣官走向了城門,黃四娘走向了村口。歷史的軌道也緊密地切合在一起。


“伯父,我爹孃都染病死了,全家上下就剩我一個了。我是拼了命才逃到您這兒來的。伯父,您開開城門吧。您不能見死不救啊!”門那邊縣官的侄子哭著。


“媽媽,我回來了。”村外邊兒子向著黃四娘走來。


歷史帶著厚重的顏色重合在一起,沿著時間的牆流淌開來。


門這邊縣官老淚縱橫:“我已下了禁令,我得對全縣百姓負責啊。”村這頭黃四娘後退了幾步:“兒子,聽媽說句話,別往村裡走。”村民們漸漸圍上來,在黃四娘身後圍成一個半圓。


“伯父,您開開城門吧!您不能見死不救啊!要死也得死在親人身邊哪!”“媽,你讓我進村吧!你不能見死不救啊!要死也不能死在外頭哪!”理智與情感分別立於天平的兩端,亙古的風吹過,歷史在繼續。


門這邊縣官不斷地踱著步,作著他這一生最大的抉擇,理智與情感的天平逐漸傾斜,縣官最終在夕陽西下時下令打開城門。


村這頭黃四娘流著淚從村民手中接過了掃把:“兒子,今天不是媽狠心,但只要媽今天在這兒,就不能讓你進村。你看看媽身邊這些鄉親,他們都是看著你長大的,你忍心把病傳給他們嗎?你還記得這村頭石碑上刻的字嗎?理智點吧——你是媽的兒子,可媽不能因為你而害了全村人哪!——你得照電視上說的做啊!媽已經打電話給了防疫局,他們馬上就到了。”歷史的軌道按照它熟悉的方式重合在一起,卻最終折向兩個方向。


石碑上刻著:嘉慶七年,滁州瘟疫氾濫,本縣縣官內侄自滁州來縣,縣官開城迎侄,數月之內,全縣死絕。


亙古的風帶著古老的氣息拂過石碑上模糊的字跡,沒著時間的軌跡講述著一個關於理智與情感的久遠的故事。


簡評:本文在敘事上採用了雙線式結構,一條是歷史上縣官的選擇,一條是現代黃四孃的選擇。古今兩條敘事脈絡,分合恰當,對比鮮明,深刻地揭示了感情與理智的衝突,不同的處理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文章巧扣“非典”,富有時代氣息,構思別具新意。


例文4藍色


——流動的憂鬱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裡的道路迷迷轉轉,我卻總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聳立的密密的樓群將天空割離成一張破碎的臉。除了年輕,我什麼也沒有。


母親臨死前冰涼的手指,父親的嘆息,後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飛轉,織成一張網,我想逃,無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藍色的波濤向我湧來。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遠遠退開,卻又動彈不得。藍色的憂鬱從我的眼睛裡流出,流過我的臉龐。



——自縛的悲哀


我拒絕那個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無法將她當作我的母親。


我拒絕了這個世界,我當作整個世界都是不愛我的。


我看過一幅畫:一個孩子站在廣闊的蘆葦叢中,沒有云,沒有風,沒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來來回回穿行的聲音。


我也知道,我疏遠了愛,疏遠了世界。


夢中,一隻小小的藍色蛹在輕輕哭泣。


金色


——我愛上了世界


今天,她帶我去看日出。


我看看金燦燦的陽光一點點將海水憂鬱的苴色吞沒。她送給我一張CD——《newbaby born》,我不知道如何翻譯,她告訴我是:“新生的孩子。”她在晨光中對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對我說這個世界其實很美,有很多人在愛我:我的父親,在天堂的母親,還有她。


我轉過身去,悄悄擦掉眼淚。


蝴蝶


——破繭後的美麗


我感到背後隱隱的痛,轉過頭,驚奇地看到了一雙金色的翅膀。


原來,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愛。親近美好,才會認識美好。


當我冷眼旁觀時,生命是一隻藍色的蛹;當我熱情相擁時,生命是一隻金色的蝴蝶。破繭而出的過程,也是感情變化的過程,親近世界的過程。


用愛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麗!


高考作文結構創新招術之——順序多組法


簡評:本文在構思上採用了雙線結構。明線是我的感情和認識變化的過程:情感上由迷茫、憂鬱轉為清晰、明朗,認識上由偏執轉向理智。暗線是我的家庭生活發生變故的過程:喪母——父親再娶——我與後母的隔膜——後母帶我看日出——我重新發現並找回家庭的愛。兩條線索交織一起,主次分明,體現了作者的別具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