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為啥寧願死在鄉下的車站,也不願意見妻子最後一面?


大文豪為啥寧願死在鄉下的車站,也不願意見妻子最後一面?

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婚姻怎麼了?為啥寧願死在車站,也不願見妻子最後一面呢?


我們都知道,托爾斯泰是舉世聞名的的文豪,在他的那個時代,處在巔峰的他被很多粉絲不分晝夜的跟蹤,連他說一句“我該睡覺了”都要記錄在本子上。

在他34歲的時候,他向18歲的索菲亞求婚了,他從來沒有這樣瘋狂地愛過,他說“如果繼續這樣,我會開槍自殺的!”托爾斯泰把他們戀愛的片段寫進《安娜卡列尼娜》裡,把索菲亞當作完美的結婚對象。

但是在他們結婚48年以後,彌留之際的托爾斯泰拒絕和索菲亞見最後一面。他說:“難呀,我要去沒人打擾的地方。逃走!必須逃走!”

是什麼讓托爾斯泰夫妻婚姻破裂呢?讓我們從故事裡尋找家庭幸福的法則吧。

對托爾斯泰來說,索菲亞是妻子也是他的文稿譽寫員。他的字很難辨認,又要反覆修改,所以在交給印刷商之前,必須一個字一個字重新抄一遍。想象一下,百萬字的《戰爭與和平》,60萬字的《安娜卡列尼娜》,40萬字的《復活》。索菲亞不知道反覆抄過多少次!更何況她還是托爾斯泰的經紀人,是托爾斯泰13個孩子的母親,是有著數百農奴的大家庭的管理者。

從各個角度來看,索菲亞都是把一生奉獻給了丈夫和家庭的偉大的妻子。一次索菲亞獨自見沙皇,請求解禁丈夫離經叛道的小說《克萊採奏鳴曲》。在勇敢的陳述利弊之後,沙皇終於點頭了,還對索菲亞的勇敢大加讚賞。但是托爾斯泰並不欣賞妻子的做法。作為作家,他很滿意《克萊採奏鳴曲》能放進文集裡,但是作為抨擊時政的鬥士,他又很反感索菲亞向沙皇低頭。最後,他的反感戰勝了感激。

在托爾斯泰的婚姻裡,只有索菲亞對托爾斯泰的崇拜,欣賞,沒有丈夫對妻子的欣賞,沒有丈夫對妻子付出的感激。這樣,他們的關係日益不對等,矛盾越來越多。

大文豪為啥寧願死在鄉下的車站,也不願意見妻子最後一面?


托爾斯泰曾經對即將出嫁女兒說:“我很高興地想到你放棄理想之後會活得輕鬆點,更確切地說,是你把理想和低級的義務交織起來之後,所謂低級的義務就是生兒育女。”

聽出來了吧,托爾斯泰是對女人很輕蔑的。可矛盾的是,托爾斯泰一面鄙視生育,一面又拒絕避孕。他認為避孕違背倫理,還不顧索菲亞身體狀況,要求他必須給孩子吃母乳。

在女性主義已經萌芽的俄國19世紀,托爾斯泰的女性觀可能還停留在中世紀。

13次生育讓索菲亞得過產褥熱和乳腺炎,一度生命垂危,也為兩人關係的惡化埋下了伏筆。假如托爾斯泰在妻子為他多方奔走要求出版時表達感激,關注索菲亞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真實意願,也許事態不會持續惡化。

生活的操勞和丈夫的不體諒,很快讓索菲亞的眼睛失去了神采。她在日記裡寫道:“他愛我,但只在夜裡,從不在白天。”“肉體方面的愛對他非常重要。真糟糕,因為我恰恰相反。”

在索菲亞疾病纏身的時候,托爾斯泰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顯得非常冷酷。他拒絕醫生替妻子治療,覺得應該按照上帝的意願讓她體面地死去。甚至在醫生為索菲亞實施手術後,托爾斯泰長嘆一聲說:“老天呀,多麼可怕的事!一個人竟然不能平平安安地等死。”

很明顯,托爾斯泰對待妻子的生死是消極無為,這與他對抗政治黑暗時的積極態度很不一致,這些讓索菲亞發現她在托爾斯泰心裡根本不值得挽救。這,讓索菲亞覺得心寒。

只可惜托爾斯泰和索菲亞的關係就像他們的照片那樣:托爾斯泰看著鏡頭,索菲亞深情注視著托爾斯泰。他們在這段關係中的感情投入並不對等。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托爾斯泰太渣了,太不可理喻了!讓妻子生13個孩子,而且對妻子漠不關心,甚至願意“死在外面”都不要再見妻子。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看索菲亞有沒有做錯什麼吧!

我們說過,托爾斯泰34歲的時候瘋狂迷戀18歲的索菲亞。他在和索菲亞訂婚後,把自己所有的日記都交給了她。上面記載著自己從十八歲開始玩女人,賭博,酗酒的放蕩歲月,包括在讀大學時治療性病,和一名女奴同居三年,已經有了一個私生子等等。托爾斯泰以為,把自己真實地展現在未婚妻面前是一種坦誠,婚前的放縱和婚後的忠誠並不牴觸。然而,托爾斯泰高估了18歲的索菲亞的理性。我想,絕大多數女人寧願被謊話欺騙一輩子,也不願意如此直面血淋淋的真相!

儘管索菲亞接受了日記裡的浪子,但她在整個婚姻生活裡都沒辦法擺脫不安全感。她嫉妒丈夫的編輯,嫉妒自己的妹妹,甚至嫉妒自己的女兒。最不可思議的是,她瘋狂的嫉妒丈夫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認為托爾斯泰在創作的時候會對人物產生激情。

其實對於婚後信奉宗教的托爾斯泰而言,混亂的男女關係成立一種原罪,他一心投入文學創作和社會變革運動。但是索菲亞還是胡思亂想,她甚至經常自我摧殘,服毒,溺水,臥軌,自己把自己凍死,這些作死的行為讓托爾斯泰非常討厭。

她為了報復丈夫,索菲亞出軌了一名音樂家,還在公眾場合表達了自己對音樂家炙熱的愛情。儘管這種報復讓索菲亞十分痛快,也極大激發了丈夫的嫉妒,但從長遠看,卻消磨了托爾斯泰最後的愧疚。

在托爾斯泰去世前的這段時間,索菲亞的嫉妒達到了頂點。

托爾斯泰有一個志同道合的同志叫切爾科特夫,被托爾斯泰視作最重要的朋友和知己。他們立志放棄貴族生活,把土地分給農民和農奴,這損害了索菲亞和孩子們的利益,讓索菲亞懷疑他們有私情。

她汙衊托爾斯泰是同性戀,還說他和切爾特科夫的往來書信都是情書。甚至索菲亞還公開了托爾斯泰交給她的日記,23歲的托爾斯泰在日記裡寫道“我經常愛上男人……迪亞科夫就是一例。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天晚上,我們乘著雪橇離開彼得堡,蓋著雪橇毯我真想吻他,真想哭。”

年少無知時的秘密被公開揭露,托爾斯泰覺得收到巨大的侮辱。托爾斯泰說他們的婚姻關係已經無法挽回。而索菲亞卻在他們結婚48週年紀念日,邀請報社給她和丈夫拍張照片,以此來證明他們婚姻破裂只是“謠言”。

大文豪為啥寧願死在鄉下的車站,也不願意見妻子最後一面?


可托爾斯泰討厭這種作秀,他憤怒地盯著鏡頭,而索菲亞自顧自地深情望著他。82歲的托爾斯泰在日記裡寫道“她甚至不需要我愛她,她只需要一樣--讓人們認為我愛她。”

一個月後的凌晨,托爾斯泰被隔壁的書房動靜吵醒。他知道索菲亞又在搜查他的書桌,她一輩子從來沒有信任過他。這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82歲的托爾斯泰不顧大雪紛飛,絕望地走進了黑夜。11天以後,他在簡陋的鄉下火車站進入彌留之際。臨終前,他拒絕再見索菲亞,而孩子們在他身邊泣不成聲。

一代文豪,一段由熱烈到勉強維繫的婚姻…………

大文豪為啥寧願死在鄉下的車站,也不願意見妻子最後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