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偽精緻”夢碎疫情並非壞事


大學生“偽精緻”夢碎疫情並非壞事

文 | 孔德淇

疫情導致延期開學的大學生一時間斷了主要經濟來源——父母提供的生活費。為了填補之前的超前消費的欠款,有人選擇變賣“家財”,有人去做線上零工,有人用花唄套現……過去“偽精緻”的生活一去不復返。(4月3日 《中國青年報》)

“偽精緻”是最近網絡上流行的一個新詞,指的是一種普遍發生在年輕人群體中的生活方式——雖然收入不多,但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追求外在精緻。反映在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上,即是為追求時尚、新穎和美麗,站在時代前列,傾注大量金錢,甚至不惜變窮。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今社會,追求美好精緻的生活無可厚非。特別是年輕人,儘管尚處在校園或剛踏入社會,收入大多來源於父母,或者沒有多少積蓄,但他們對未來生活充滿熱情和嚮往,不放棄追求精緻,為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歡的東西努力付出,這不失為一種勵志的生活方式。而外在“精緻”的包裝,有時也確實可在閱歷並不豐富、見識不夠深遠、內在並不足夠強大之時,作為一種無聲的力量,幫助他們建立更多的自信與力量。

“窮得明明白白,也活得心閃亮”,如今已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價值態度。但面對消費經濟的強力衝擊,大學生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非理性消費現象愈演愈烈,亦影響了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在追求“精緻”的路上,不少年輕人不經意間走“歪”了:有的人過度透支自己的信用,讓自己成了失信的“老賴”;有的人為了錢陷入套路貸,負債累累;更有的為了還錢,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不顧自身經濟承受能力,片面追求“精緻”,盲目提前消費,無疑是導致此一問題的癥結。

不管是從前花錢“大手大腳”,還是過著“精緻窮”生活,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都讓大學生們停下“偽精緻”腳步,重新審視和反思過去的消費觀和消費方式。揆諸現實,經歷此次資金鍊斷裂的危機後,大學生“偽精緻”消費觀被疫情打碎,不見得是壞事一樁。將“剁手”購物的時間用於學習“充電”,攢下生活費報名考研培訓班……不少大學生的消費觀開始發生積極轉變,學會避免盲從、量入為出。

事實上,用各種方式超前消費,也許能提前享受短暫的歡愉,但思考未來的目標,也要轉變思維,考慮當下的條件限制,將眼光看得長遠。須知,合理安排財務支出、腳踏實地規劃個人生活,告別無計劃盲目消費,使消費行為與消費能力相符,方能換來更好的發展,才是可資倡導的生活方式。

還應意識到,當個人審美被大眾流行所綁架、個人選擇被商家廣告所催眠、錢包工資都被社會塑造的假期望與消費浪潮所裹挾,這種“精緻”帶來的不是自由,只不過是“偽精緻”的幻覺。因此,追求“精緻”不能只停留於物質上,更應上升到精神層面,從追求物質帶來的優越感轉化為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現內在“精緻”作為終極目標。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直接影響其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我們應建立健全社會健康消費的大環境,強化對大學生消費觀的形塑,教育他們杜絕享樂主義,避免攀比心理,形成節儉、文明、適度、理性的消費觀念,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注意拓寬胸襟、涵養氣質,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