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扛得起穩增長大旗,新基建“新”在哪?

新基建,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和使命,不斷被人們提及,併成為股票市場的一個投資主題。那麼,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新”在哪?能否扛得起穩增長的大旗,能否在疫情衝擊下承擔得起產業升級的使命;對於股票投資而言,是否被過度“概念化”?

新基建“新”在哪?

對於新基建的定義一般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是側重於促創新,發力於科技信息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側重於傳統基建“補短板”,改善民生的基建項目。總體而言,涵蓋5G 基建、特高壓、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與傳統基建相比,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

(1)技術門檻要求高,乘數效應更大。從新基建的投資領域可以看到,基本都是技術密集型行業,准入門檻高,同時從技術研發到落地存在一定時滯。另一方面,據信通院測算,5G 將在未來五年帶動 1.2 萬億建設投資,撬動產業鏈整體投資近 3.5 萬億元,可見乘數效應可觀。

(2)風險收益雙高,投資主體更加多元化。投資回報率決定著市場化資金參與項目的佔比,新基建基於其特殊的屬性,使得其風險和收益都相對更高,民間資本參與度或將提高。

(3)“雙管齊下”,帶動投資同時促進消費。

新基建諸多領域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5G建設直接促進手機和雲遊戲產業發展,充電樁則會使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受益。

能否扛得起穩增長大旗,新基建“新”在哪?

能不能扛得起穩經濟大旗?

從投資規模來看,綜合考慮赤字率、專項債限額等因素,據中信證券測算,2020年狹義、廣義新基建投資總額分別為0.2萬億、4.5萬億,廣義新基建佔總基建比例約為23%,狹義新基建佔比約為1%左右,對GDP的帶動作用分別為0.2%、0.7%,舊基建(傳統基建+補短板)對GDP的帶動約為1.4%。因此,短期來看,體量上傳統基建仍然佔據大頭,但新基建投資增速邊際加快,新增專項債中投資佔比大幅提至18%。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各國都在努力抓住新一輪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同時,在當前債務約束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傳統基建領域後期能夠提供的有效投資空間也越來越有限,因此,長期視角下新基建成長空間廣闊。

能否扛得起穩增長大旗,新基建“新”在哪?

數據來自:wind,中泰證券,截至2020/2/29

估值不貴&政策傾斜,逢低敢加倉

映射到投資端,受到整體市場情緒擾動,新基建相關概念估值再次回落至1倍標準差下方。Wind數據顯示,新基建指數PE(TTM)估值為11.60倍,處於歷史分位數13.29%,但成分股內部有分化,其中高於指數平均估值佔比約為54%。而傳統老基建中,建材、建築裝飾估值為10.83倍、9.34倍,也很便宜。另一方面,政策端扶持力度明顯,1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21日、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多次提出加快新基建建設,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多地區在重點項目投資範圍上,均涵蓋到新基建領域。估值不貴疊加政策扶持,中長期視角下新基建領域配置價值凸顯。

能否扛得起穩增長大旗,新基建“新”在哪?

注:正負1倍標準差均是指新基建指數;數據來自:wind,截至2020/04/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