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電商的崛起

直播電商的緣起是一場培養流量最終變現和有流量的頭部爭取變現,反映的是一條完整的商業邏輯。商業行為經過這麼多年發展也越來越趨於工業化。

前提:1.商業行為是逐利的,在逐利的道路上是追求效率的.2.商業的交易需要信任

一、這是一個眼球經濟學的時代,怎麼從觀眾的眼球中賺到錢呢,其一就是廣告代理。例如轉發某產品,某電影推廣,寫個測評等等等一堆。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一個偽命題。現在一個商品它的營銷費用可能產品成本還高。傳統的廣告比如路邊的大柱子。這樣廣撒網了方式成本高企效率低。首先現有的數據顯示互聯網的廣告經濟規模已經比傳統廣告(大柱子小傳單等等)的蛋糕要大。微博一直以來是熱點新聞的集散地。微博大V以前沒有變現之說。只是粉絲認同某部分價值觀和作品形成的。現在微博變現也是一種常態。這種變現有什麼缺點呢?1.分成比較少,只有頭部大V才能體現出價值2.效果沒法去量化。

二.廣告是對產生購買是一種間接行為,即樹立品牌形象,產生購買慾望。萬一我看了廣告,轉身去買的別的產品(呸.渣男)豈不是沒有效果了。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當然是看了直接買啊[[/色]]還有什麼比這更簡單粗暴的辦法。道理歸簡單,但是要實現可得頗費一番功夫,萬一都跟我惜金如命呢。

陽光底下無鮮事,直播電商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直播電商,像不像一場有微博大V主持的視頻促銷。這說明在互聯網誰都可以擺地攤?(現代營銷背後都是一個團隊,打通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問題就是誰更吸引觀眾的問題。

中國市場經歷了供不應求到供大於求的轉變。剛開始商品比較少,只要生產就不愁賣不出去,商品質量層次不齊,發生信任危機,於是商家開始品牌化建立信任。新品牌越來越多,產品種類越來越多,更多的消費者出現分流,產品也體現出中高低端,品牌越來越多問題就是品牌辨識度就差,這時候營銷就顯得比較重要了。我前面說了,商業行為是逐利的,逐利的過程中是追求效率的,在現在市場趨於飽和的情況下。目前中國的市場趨於飽和,尤其是電子產品和化妝品,服裝業等等等。競爭激烈廣告預算有限,(小企業)品牌辨識度差,怎麼樣提高商品的精準投放,提高效率呢?

首先大家把直播電商看作一個解決方案,既然是解決方案那麼它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定位有在哪裡呢。傳統的網購有什麼痛點呢?1.缺乏和消費者的互動交流,2.需要建立信任(質量,復購率)3.獲取流量越來越貴4.選擇起來越來越困難

主播天然有流量屬性,粉絲對於主播也有一定信任度,能打賞,就不能買東西嗎?讓我們來看主播有殺手鐧吧。終極大招:限時打折,頭部主播可以拿到全網最低價,技能2.自帶流量,有個人魅力就是好3.精準的定位參考上一條說說4.實時互動

直播電商早在2016年淘寶就有開始了,現在淘寶、京東、拼多多、快手都加入這個行業,昨天羅永浩這個第一代網紅(還沒過氣[em]e401184[/em])也進入抖音直播帶貨,為抖音進入直播電商造勢。

我是不怎麼去看直播的?單純是我不喜歡聚集和扎堆。emmm.其實比較懶,消費者單純的只想低價買到便宜質量好的商品,不被收智商稅。於是一場博弈就開始了。

理性看待 ̄﹁ ̄

解決一個問題,誕生了新的問題,並不是原來的問題不存在了,只是權重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