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86版《西遊記》楊潔導演與央視的矛盾?

  “如果藝術上要我負責,就請領導不要管怎麼拍;如果不要我負責,我拍完片子全部交給領導,你們去做後期吧。”

揭秘86版《西遊記》楊潔導演與央視的矛盾?

—《西遊記》拍攝花絮—


揭秘86版《西遊記》楊潔導演與央視的矛盾?

—楊潔導演在跟演員說戲—


揭秘86版《西遊記》楊潔導演與央視的矛盾?

—許鏡清和楊潔—


  陪年過八旬的父母看電視,面對喧囂、鬧騰的電視節目,老母親道出了一個困擾她多年的疑問:“為什麼今天社會進步了,卻拍不出像《西遊記》那樣的精品了呢?”

  母親的疑問其實也是大部分電視觀眾的疑惑,這個問題已引起主管部門和相關媒體的注意,央視近日點名批評了某些當紅明星片酬動輒數千萬甚至過億,劇組製作經費被嚴重佔用,導致影視劇質量越來越差。與今天這種現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86版《西遊記》劇組在各方面條件都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卻為觀眾奉獻了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30年過去,我們不禁要問,陪伴幾代人成長的《西遊記》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三個徒弟和三個師傅

  楊潔是中央電視臺的一位資深導演,拍攝《西遊記》前一直導演戲曲類節目,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名電視劇導演。1981年11月,當時的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兼文藝部主任洪民生問楊潔:“要是讓你把《西遊記》拍成電視劇,你敢不敢接?”“有錢就敢,這有什麼不敢的。”楊潔有些喜出望外。兩人之間賭氣似的對話不僅讓楊潔成為《西遊記》劇組的總導演,也讓她後半生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0年代初的中國熒屏上,正熱播《霍元甲》《上海灘》和《加里森敢死隊》等香港和國外電視連續劇,內地電視劇少得可憐。當時的中央領導提出,中央電視臺應該把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搬上電視屏幕,拍出中國自己的連續劇。拍攝《西遊記》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決定的。1982年初春,《西遊記》劇組正式成立,擺在楊潔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選撥適合角色的演員。

  《西遊記》裡的主角是唐僧師徒,而孫悟空又是主角中的主角,地位特別重要。楊潔認為,孫悟空這個角色在表演上要有猴子的特點,但又不能僅有猴氣,還要兼具人氣和神氣,這樣觀眾才會喜歡。

  起初楊潔找了一些京劇演員,但都不太合適,後來她想起紹劇《三打白骨精》的主演“南派猴王”六齡童,六齡童扮演的孫悟空既生動活潑,又情真意切,還沒有京劇的程式化,比較適合電視劇的表演,於是楊潔找到了這位猴王。

  六齡童當時已近六旬,無法在電視劇中出演孫悟空,但他向楊潔極力推薦自己的兒子章金萊。章金萊就是後來人們熟悉的“美猴王”六小齡童,當時還是個20出頭的小夥子,在浙江崑劇團工作。楊潔看了章金萊的表演,覺得還可以,六齡童也向楊潔保證,會把自己的技藝全部教給兒子,讓她儘管放心。

  一個多月後,六齡童帶著兒子來到北京試演,這段時間內章金萊進步很快,看得出父親花了不少心血,央視領導和楊潔都很滿意。但這時楊潔卻發現章金萊自幼嬌生慣養,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甚至連洗澡水都是父親替他打,於是她鄭重地和父子倆深談了一次,要求章金萊一定要做好吃苦的準備,還要六齡童必須將自己的本事儘可能地教給兒子。六齡童和章金萊都答應了楊潔的要求,孫悟空這個角色算是正式確定下來了。

  豬八戒和沙和尚的選拔不是很複雜。扮演沙和尚的閆懷禮原本是《除妖烏雞國》裡的國王人選,後來沒選上,又試扮沙僧,結果惟妙惟肖,於是馬上被錄用。

  與三個徒弟相比,師傅唐僧這個角色倒是一波三折,一共換了三個人。第一個唐僧是電影學院的汪粵,他在試集《除妖烏雞國》裡扮演的唐僧雖然不太理想,但楊潔認為對年輕人不能一棍子打死,還是讓他留了下來,後來汪粵又演了幾集,表演也逐漸成熟了。但在拍完《三打白骨精》後,有一部電影邀請他擔任主演,汪粵雖然有些矛盾,但最後還是離開了劇組。

  第二個唐僧是山東話劇院的徐少華,當初他來劇組是參選小白龍,楊潔覺得他扮演小白龍有些文雅,正好汪粵離開,便讓他演了唐僧。徐少華扮演的唐僧以清秀的外貌贏得觀眾喜愛,但他也中途離開了劇組,去山東藝術學院讀書去了。

  第三個唐僧遲重瑞是楊潔在樓梯口偶然發現的,他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是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的演員。與楊潔這次偶遇使遲重瑞成為《西遊記》劇組的最後一個唐僧,他也心無旁騖地走完了最後取經路。

  六年磨一劍

  從1982年開拍到1988年結束,《西遊記》整整用了6年時間,劇組全體演職員用當年唐僧取經的精神和毅力完成了這部鉅著的拍攝,真可謂是六年磨一劍。

  《西遊記》成為經典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是忠於原著,慎於翻新。《西遊記》是中國古典文學園地裡的一塊瑰寶,原著給電視劇提供了非常好的故事文本,但電視劇畢竟與小說不同,如何把上百回的內容濃縮到幾十個小時的電視劇中,楊潔與其他兩位編劇取得了共識:忠於原著,慎於翻新。劇本吸收原著精華,拋棄糟粕,選取最精彩的部分,拍成一個個獨立而又相互連貫的故事。

  其次是真正用心去拍戲。《西遊記》大部分場景都是實景拍攝,楊潔在“遊”字上做文章。她想通過這個片子,將祖國的名山大川、古剎道觀推介出去,同時以景託情,強化審美價值,以此彌補特技短板,揚長避短。6年的時間裡,楊潔帶領劇組人馬幾乎跑遍了國內各大風光景點,張家界、九華山、黃山、長江三峽、九寨溝等地優美的自然風光隨著唐僧師徒的身影走進了千家萬戶。後來劇組還在泰國拍攝了《天竺收玉兔》《波生極樂天》等幾集的外景,成為第一支到國外取景拍攝的內地電視劇組。據楊潔回憶,出國時劇組一共帶了2萬美元,臺領導說如果不夠用,可以再到大使館借一部分,結果他們還剩了3000美元,回國後如數交公。

  最令劇組頭疼的還是資金問題,當時央視撥款300萬,全體人員省吃儉用,把錢都用在刀刃上,演員每集的片酬開始僅有50元,後來才提到70元左右。即使這樣,資金還是捉襟見肘,最後實在沒錢了,劇組通過“蜈蚣精”李鴻昌的關係,由中鐵第十一局投資300萬元,這才拍完了最後幾集。

  《西遊記》取得成功的一個最重要原因還取決於那個年代人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楊潔晚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為什麼我們在那種情況下,拼搏出一部30年不衰的電視劇?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也沒有為獎狀。”

  作曲風波

  很多觀眾都對《西遊記》開頭的那段音樂印象深刻,這首名為《雲宮迅音》的片頭曲集民樂、電子樂、打擊樂和管絃樂於一體,合成器、古箏、琵琶、手鼓、吉他、貝司、女聲吟唱齊上陣,給人以層巒疊嶂、氣吞山河之感。這首曲子與《敢問路在何方》《女兒情》《天竺少女》等所有《西遊記》音樂都出自一人之手,這位作曲家就是許鏡清。

  當時許鏡清在農業電影製片廠工作,1983年春開始為電視劇《西遊記》創作插曲和音樂。許鏡清進劇組前,已經有好幾位作曲家為《西遊記》創作音樂了,有的用交響樂,有的用民樂,但最後都被楊潔否定了。許鏡清之所以被楊潔看中,是因為他創作了一段《歡樂花果山》的音樂,其中用了絃樂、電貝司、電吉他、和聲器和木琴等,特別精巧好聽,錄音時楊潔恰好在場,聽後非常滿意,馬上拍板留下了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許鏡清。

  1986年《西遊記》在央視試播,引起了轟動,但當時央視的個別領導卻對《西遊記》音樂不滿,說音樂裡用了電聲,風格與中國傳統名著不符,沒有時代感和地域感,《西遊記》應該是民族的、中國的、傳統的,為什麼用電聲?建議把作曲換掉。

  當時劇組正在九華山拍戲,許鏡清將臺裡的意見告訴了楊潔,生性耿直的楊潔聽後大怒,當即口述了一封致央視領導的信,其中有這麼一句:“如果藝術上要我負責,就請領導不要管怎麼拍;如果不要我負責,我拍完片子全部交給領導,你們去做後期吧。”在楊潔的激烈反對下,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許鏡清一直想舉辦一場《西遊記》主題音樂會,資金卻成了最大障礙,雖然他的作品傳唱極廣,但版權收入卻微乎其微。今年8月30日,許鏡清在微博中這樣寫道:“三十年來,我一直想開一場《西遊記》音樂會。四年前,我第一次發了微博求助,很多西遊迷說他們也有這個願望,也有很多人真的幫到了我們。直到今天,我才敢向大家正式宣佈,我終於找到了場地和製作團隊,可以嘗試年底就把這件事做起來了!”

  一部《西遊記》,連接著一個時代的榮耀和傷痕,也連接著多少動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