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大跌後,我們為什麼不敢買股票?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事,在2月3號春節後覆盤第一天,股市因為肺炎疫情出現非理性暴跌,同時在上週A股受到外圍市場美股下跌的影響,也在上週五出現階段性下跌回調。

此時,我周圍的朋友分為了2類,有一類實戰經驗很強的股民開始持續關注自己看好的個股,在每次逢低迴調在合適的價位時,補倉買入,一點都不慌;另一類是一些驚慌失措的小散朋友,他們因為追入了前期熱門的概念股,受大盤影響股價驟跌,很恐慌,紛紛跑來問我該不該割肉,或者怎樣減少虧損更好,彷彿大盤下跌帶動個股下跌就是他的心頭夢魘。其實對於此,巴菲特先生早有斷言:潮水褪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市場大跌後,我們除了要戰勝自己的恐慌情緒之外,還需要提前擁有過硬的投資能力,至少是對自己“能力圈”的股票有清晰的判斷,這就是我為什麼強調要始終保持向市場學習的心態,不斷的提升投資的能力和自我的認知水平。

只有這樣,當市場出現大跌機會時,你才能從其中對少許股票的基本面估值和股價的對比得出是否是“真的便宜”的判斷,以及對“股價大跌”是否足夠低點有一個準確判斷!所以要想在大跌後的市場賺錢,前提你自己要足夠優秀,具備足夠深入的、正確的投資研究的分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清晰、客觀的估值出該股票是不是便宜,值得投資!

例如像巴菲特等投資大師他們自己的投資和研究能力很強,所以說他看準的大跌後“便宜”的股票是真的便宜。而你的能力不強,不管你是執行價值投資的理念還是技術分析理念,不管你是用左側交易還是右側交易,如果你選中的投資標的,你自以為分析出它“便宜”,但實際上它並不便宜,反而是你沒有把它正確的分析透徹導致錯誤的判斷。這個時候你所“撿的便宜”,反而是“便宜無好貨”,更甚至說不定大跌後這個股票還會因為公司基本面存在問題而退市!

所以說,這取決於你的投資能力——能否正確的判斷這個股票是不是便宜!舉個例子,比如說大家都不看好樂視的時候,孫宏斌出來接盤樂視,這算低位接盤吧。他自己的判斷是此時低價的樂視值得投資或者他接手後能夠力挽狂瀾,可是實際上,樂視現在已經面臨退市了,孫宏斌的數億投資也如大江東去而一去不復返了。他沒想到自己估計的“便宜”,其實並不便宜!

——————

下面具體說說為什麼我持這樣“答案”的論點:

我自己進入股市近十年,在市場上碰到過很多在下跌後的好股票的上車機會,還有就是有個問題一直在思考,為啥在某一些大跌的環境中,某些優質的白馬藍籌出現了極佳的投資機會而我們卻無動於衷,或者因為驚慌失措而亂了陣腳,離我們最近的機會比如說在去年2019的年初的白酒股的投資機會,茅臺、五糧液等優質個股股價持續大跌,如果此時買入,那麼在去年上半年就能收到翻倍的收益,而且這樣的機會對於這類優質價值投資個股來說極為稀少,沒上車說不定又要等上好幾年!我自己在去年白酒股的行情中享受到了優質個股的上漲快感,對這類個股始終保持敬畏和關注。

所以,我要說的就是:其實在股市中真正要想賺錢,賺大錢,那麼從我自己的牛熊轉化的經歷來說的話,就得在大熊市的時候大量買進,在大牛市的時候大量賣出,最典型的操作就是巴菲特爺爺,他在熊市時比在牛市時更加忙碌,因為機會的出現讓他小心翼翼而不敢錯過!而市場上其他的大多數投資者,是反其道而行之,此外除了他們生理上的害怕,其實最核心的是他們並沒有做好“準備”,這個“準備”的意思是:在牛市的時候跟風買股賺錢,到處打聽代碼,但是沒有加緊學習提升自己對於投資的認知、操作、策略和精進,從而在股市出現大跌而好股票遍地黃金的時候,他除了害怕,還有就是沒有能力分析出當下的機會!

借用一句我喜歡的話來概括就是“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而你要想深入認知,就得深入的精進了解、學習、掌握背後的本質,提升自己的能力了。這樣再熊市大跌時,你能夠除了恐懼之外,還能夠嗅到異於常人的投資機會,從而在“認知”上超越別人,從而賺到大多數人賺不到的錢!

所以,我們需要把“恐懼”和“認知”這個事掰清楚,讓你有所意識:

1大跌後的便宜沒人撿

大跌之後股票變得便宜多了,業餘和專業投資者都不敢大量買入,甚至賣出減倉。巴菲特早在1979年就發現了這個現象:

“1972年道瓊斯指數每股收益為67.11美元,按照其時每股賬面價值計算淨資產收益率為11%,當年道瓊斯指數年底收盤於1020點,養老金經理人紛紛爭搶著快速買入股票。養老金這兩年爭先恐後大量買入股票投資,導致養老金總資產中股票投資佔的比例從61%上升到74%,這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這和道瓊斯指數創出歷史新高幾乎完全同步。投資經理人在買入股票時支付的價格越高,他們對股票的感覺越好。”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基金投資者。2007年股市大漲,股票基金份額一年從2200億份暴漲到10418億份,1萬多億資金高位套牢。2008年上證指數一年暴跌2/3以上,但基金份額基本不變,考慮到當年股票基金髮行新增452億份,基民們不但沒有趁機大量低位買入,還賣出了500億份。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基金經理。2010年8月2日《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文章《基金反向指標是怎樣煉成的》稱,根據財匯資訊統計數據,2007年基金倉位一直維持在77%以上。2007年10月上證指數創出歷史最高達到6124點,基金倉位三季度和四季度都達到80%以上,創出歷史高位。2008年股市開始一路下跌,10月28日最低跌至1664點,基金倉位也逐步下降,四個季度分別是75.33%、71.78%、68.50%和68.81%,跌近歷史最低水平。

如果說,業餘投資者,不專業,沒有經驗,在大跌後驚惶失措,明知便宜也不敢大量買入,很正常。那麼專業投資者為什麼也是這樣呢?

2大跌後的恐懼是人的本能反應

在看了一些投資心理學的書籍才明白,業餘投資者與專業投資者都是人,面對大牛市股市大漲,本能反應會貪婪地買入,但面對大熊市股市大跌,本能反應會恐懼地賣出。

我們大腦深處,和耳朵頂部平齊的地方,大腦顳葉內側左右對稱分佈的兩個形似杏仁的神經元聚集組織,叫做杏仁體。研究普遍認為,大腦杏仁體是恐懼記憶建立的神經中樞,激起我們憤怒、焦躁、驚恐等情緒反應。杏仁體反應速度快到只有12毫秒,比你眨眼速度還快25倍。看到恐懼的現象,杏仁體會馬上反應。僅僅是想到會出現恐懼的現象,杏仁體也會馬上反應。

股市暴跌,如同大地震,如同大雪崩,所有人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害怕更大的地震,更多的雪崩,也是連鎖反應,這會讓我們像本能地躲避到安全的地方一樣,賣出危險的股票,持有最安全的現金,是這種情形下讓人感覺最安全的情緒反應。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跟著感覺走,但投資中有時要反著感覺走。而大師之所以能夠戰勝市場,首先是能夠戰勝自己,聽從於理性,而不是盲從於本能和直覺。

所以巴菲特一再重複他的投資成功秘訣只有一句話: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巴菲特說過,股票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賣得好,而是買得好。只要你買得足夠便宜,基本什麼時候賣都可以,都賺錢,只有賺多賺少的區別。但是你買的價格過高,賣的時機不好,很可能就是賺錢與虧錢的區別了。毫無疑問,最好的買入時機,就是暴跌之後。巴菲特說:“我總是在一片恐懼中開始尋找。如果我發現一些看起來很有吸引力的投資目標,我就會開始貪婪地買入。”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股市暴跌時買入,看到、想到,甚至計劃好,都不行,必須真正做到才行。而堅持長期一直做到才行,因為並不是大眾每次都是錯的,戰勝市場很不容易。戰勝市場,就是戰勝大眾,前提是戰勝自己,超越本能反應,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但是要想做到這一步,你除了要戰勝恐懼之外,你還需要有另外一個能力,那就是——專業的投資能力!因為它才能幫助你判斷大跌後倒地是機會還是風險,在大跌中如何篩選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投資標的!

3除了戰勝恐懼,還需要有過硬的投資本領

大跌後的股票到底是真的便宜還是假的便宜?取決於你是否有識別的能力,是否對大跌後的你所中意的股票有充分的、正確的研究判斷能力。如果你不具備這個能力,那麼,你研究出來的所謂“便宜”的股票,只是“便宜無好貨”,說不定還會在大跌後後繼續下跌,直至退市!

從邏輯上我們可以進行拆解:

“大跌”是真跌還是假跌?

大跌是真跌呢?還是假跌呢?在股票市場上很多投資者喜歡“抄底”,但是有的時候抄底抄到“半山腰”,以為是底部,結果買了股票還在持續大跌,結果反而虧損連連。所以你自己一定要有足夠的專業性,能夠從客觀條件中,主觀判斷出當下的行情是一個“真的大跌行情”,只有這樣你才能接近底部,買入後才能安全,並能後續賺錢!

只要這個前置條件充分必要的滿足,那麼“敢不敢買”這個問題的結論已經出來了!

其實只要前面兩個問題滿足,當優質的股票跌到足夠的便宜,並且你的投資理念是奉行的左側交易,也就是價值投資的,那麼這個問題就已經解答了。著名的價值投資大師——巴菲特先生,在股市大跌期間反而比平時更忙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股價的下跌使得市場不分青紅皂白的把優質的股票的價值一併打壓下來了,所以對他來說這是買入優質股票的好時機,這段時間對他來說是“撿金子”的時候,所以反而比平時更忙了!

而在這裡還需要談到一個觀點,大跌後是否敢進行股票買賣,其實還取決於投資者大腦中已有的投資底層思維,我們姑且把投資者按照“左側交易”和“右側交易”來進行粗略劃分,這樣便於幫助我們理解:從統計數據來看,只有秉承價值投資理念或專注研究股票基本面的投資者,才會在市場大跌的時候去執行交易,也就是進行左側交易。而不敢加倉的人甚至恐慌割肉的人,其實他對股票的投資策略是偏右側交易的,或者是屬於非基本面研究類的,所以他採取的應對策略是右側交易。

市場大跌後,我們為什麼不敢買股票?

舉個例子:

在前些年當貴州茅臺從一百多元跌到80附近,此時像董寶珍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就把全部身家都押在了茅臺上,但是那個時候的80元/股相比其他股票來說還是屬於價格很高的股票,並且當時是處於“茅臺塑化劑風波”階段的大跌時期,市場上很多的投資者都看空貴州茅臺,並且媒體輿論跟風宣傳茅臺還會繼續大跌並且一蹶不振。但是以董寶珍、林園等一大批價值投資人士分析出茅臺的塑化劑風波只是暫時的,並且茅臺歷年的經營數據和市場銷量以及商業模式、品牌影響力等因素會決定茅臺還會有繼續成長的空間,所以當機立斷的買入!所以這類人他們賺得盆滿缽滿。


4普及下“左側交易”和“右側交易”的概念

首先先來講,什麼是右側交易:

作為技術分析的理念的投資人的話,他面對大跌的市場趨勢,她會思考一個問題,大跌是否跌透了?那麼在市場上,沒有倉位的投資者,他們會害怕沒有跌透而不敢建倉,處於一個觀望的態度,而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倉位的投資者,此時已經出現了賬面的浮虧,他們也害怕沒有跌透而不敢補倉,那麼在技術分析的投資者的看來,跌它代表的是一種向下的趨勢。所以說技術分析派的話,他們在下跌的之後,即使用基本面分析這是一隻非常非常優質的價值投資股票,他們也不會買,因為市場沒有給他們買入的信號,技術分析派也就是右側交易派他們買入的信號是:股價在區間進行盤整,並且向上突破,確認了上升的趨勢並回踩支撐線。這是他們購買的信號。

典型的右側交易是這樣的:

市場大跌後,我們為什麼不敢買股票?

右側交易的理論基礎是這樣的,右側交易者承認技術分析不支持高正確率且有高精確度的預測一輪行情或者趨勢的最高點或者最低點會出現在何處。

但是技術分析可以根據市場已經完成的走勢圖來判定一輪上漲趨勢或者下跌趨勢是否已經出現真正的轉折。所以右側交易者主動放棄買在最高點和賣在最低點的追求。轉而在轉折點出現之後,趨勢基本確立,且判定為一輪上漲趨勢已經形成慣性,中期不會出現大的逆轉前提下,開始建倉。在上漲改變,頂部完成之後,下跌趨勢已經形成,慣性出現,且中期難以逆戰的前提下賣出。


下面再來講左側交易:

市場大跌後,我們為什麼不敢買股票?

左側交易其實也就是在股票市場上面秉承以格雷厄姆巴菲特為價值投資為代表的這一類的重視基本面分析投研的投資者,他們購買股票的策略和邏輯如果在股票交易過程中總結出一個規律的話:那麼就像是在左側進行交易。

典型的左側交易是在下跌過程中,逐步分筆買入,不斷拉低建倉成本。在上漲過程中,逐級獲利減倉離場。

左側交易者的核心邏輯是,雖然投資者無法有效的高精確度同時高正確率的去判斷市場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但是有一件事在股票市場中是一定的,那就是跌多了要漲,漲多了要跌。那麼在下跌過程中,分筆逐步買入。就會大幅度的拉低成本,只要市場越過牛熊轉折點之後,就可以開始獲利。

但是很多投資者不要錯誤的理解左側交易,不要以為只要股價一出現短期大跌,就是左側買入的機會。但是實際上左側交易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關鍵在於越跌越買,和分筆加倉以及本金的控制。關於左側交易交易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炒股五年以上的老股民,你有什麼想對新股民說的?》中的雪球大V小小辛巴的“五檔買入法”,這裡把該方法寫在下面供大家體會:

小小辛巴有一個“五檔逢低買入法”的理論:

是指對某隻個股進行充分研究,綜合各種因素分析,大致估算好底價區間,然後設定好五檔逢低買入區間(應有一定的價格寬度,間隔10%左右),這五檔相當於一個層層設防的大網兜,層層向下買入,股價下跌總有窮盡(指大部分股票),“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只要五檔設置得合理,多半會在五個檔區內形成底部。

市場大跌後,我們為什麼不敢買股票?

這種方法的最關鍵因素還是估值與底價的把握,過於謹慎的話,可能一股都接不到,比較好的結果是在第一檔接到一部分,完美的結果是接到了二、三檔,最糟糕的是,底價設得過高,五層防線全部打破,統統套牢。

這種方法可以說是兼顧原則性與靈活性,原則性表現為倉位比例與安全價格已經設定了,風險已經進行了預先控制;而靈活性表現在給予股價足夠的波動時間與空間,交易者不易受短期價格波動所左右,同時,因為買入期較長,如果企業出現重大變化,交易者可以隨時調整計劃。

5戰勝恐慌的最好方法,提升自己的投資能力

所以市場大跌後,我們除了要戰勝自己的恐慌情緒之外,還需要提前擁有過硬的投資能力,至少是對自己“能力圈”的股票有清晰的判斷,這就是我為什麼強調要始終保持向市場學習的心態,不斷的提升投資的能力和自我的認知水平。

只有這樣,當市場出現大跌機會時,你才能從其中對少許股票的基本面估值和股價的對比得出是否是“真的便宜”的判斷,以及對“股價大跌”是否足夠低點有一個準確判斷!所以要想在大跌後的市場賺錢,前提你自己要足夠優秀,具備足夠深入的、正確的投資研究的分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清晰、客觀的估值出該股票是不是便宜,值得投資!

例如像巴菲特等投資大師他們自己的投資和研究能力很強,所以說他看準的大跌後“便宜”的股票是真的便宜。而你的能力不強,不管你是執行價值投資的理念還是技術分析理念,不管你是用左側交易還是右側交易,如果你選中的投資標的,你自以為分析出它“便宜”,但實際上它並不便宜,反而是你沒有把它正確的分析透徹導致錯誤的判斷。這個時候你所“撿的便宜”,反而是“便宜無好貨”,更甚至說不定大跌後這個股票還會因為公司基本面存在問題而退市!

所以說,這取決於你的投資能力——能否正確的判斷這個股票是不是便宜!舉個例子,比如說大家都不看好樂視的時候,孫宏斌出來接盤樂視,這算低位接盤吧。他自己的判斷是此時低價的樂視值得投資或者他接手後能夠力挽狂瀾,可是實際上,樂視現在已經面臨退市了,孫宏斌的數億投資也如大江東去而一去不復返了。他沒想到自己估計的“便宜”,其實並不便宜!


(公號:財富自由的大富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