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理白族“繞三靈”傳說,你知道幾個?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的“繞三靈”,又稱“繞山林”,是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民間狂歡節。而對於“繞三靈”的起源傳說卻有著眾多不同的版本,現在流傳在大理白族後人中的傳說基本上有兩種,但是據白族相關內容的古文獻記錄和文化元素梳理,有關“繞三靈”的傳說在古代卻有6個之多,感興趣的一起來了解一下。我想,有時候做一個比白族同胞更瞭解白族古習俗的“專家”,那種自豪的感覺應該會很不錯吧。

關於大理白族“繞三靈”傳說,你知道幾個?

傳說一:


古代大理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白族人居住在蒼山,以打獵和放牧為業。每當他們獵到很多野獸便認為是“蒼山神”的恩賜,因此就歡聚在山林間,燒起火堆,邊吃邊唱,繞著山林盡情歌舞玩樂,讚頌“蒼山神”的偉大,並祈求今後的生計能繼續豐收,是為“繞山林”的由來。

傳說二:

從前觀世音菩薩為了制服洱海羅剎,他 (她)下凡一揮袈裟,洱海大水即向東退去,蒼山腳下現出一片平地,白族人就從蒼山搬到壩子上居住。觀音歸天后,把協助制服羅剎的西天護法神——五百神王留下,並封他為建國皇帝。居住在慶洞的建國皇帝為了造福百姓,他教大家種桑種柳、植樹造林、耪田織布。因此,每逢農曆四月間採摘桑葉的時候,百姓和建國皇帝齊聚慶洞,一面採摘桑葉,一面唱歌跳舞。大家唱累了,跳乏了,就把柳樹枝折來頂在頭上遮陽,此後形成“繞桑林”的習俗。

傳說三:

建國皇帝死後,白族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尊稱他為愛民皇帝。在送葬的那一天 (據說是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老百姓穿白衣、戴白帽,用披白的柳樹枝作為引路幡,前來慶洞哭悼,搖幡招魂。晚上,人們在他的靈前鋪草,一直睡到第二天,替他守靈。臨走前,人們許下心願,要連守三年靈,並修廟立祠,讓後代子孫永遠紀念他,尊他為最高本主,並稱他的本主廟為“神都”。往後,前來奉祀的人原來越多,從開始奉禮的第一年起連來三年,這是“繞三年”的由來。

傳說四:

有一年,天旱無雨,莊稼快種不下去了,到了“繞三年”時,人們向建國皇帝祈雨。建國皇帝顯靈了,他賜給人們一個寶葫蘆,叫他們到河涘城 (仙都) 的本主廟找段赤城,讓段赤城在寶葫蘆中裝滿洱海水後帶回來施法。後來到了栽秧時果真天降大雨,解除旱災。此後,便有人稱“繞三年”為“祈雨會”。

傳說五:

建國皇帝有個公主,嫁給巍山的保安景帝。建國皇帝死後,保安景帝陪公主前來替亡父守靈,但他並沒有同公主回孃家,而是單獨來到灣橋,賞小雞足 (灣橋保和寺附近) 風景,後來保安景帝久等公主不回就先行回巍山。公主守靈完畢後,無人陪伴回家,參加“繞三年”的白族百姓便主動集合起來歡送公主回巍山。當人們來到馬久邑時,恰逢保安景帝也前來迎接公主,兩邊的人民匯聚一起,十分高興,便唱起歌,跳起舞,相互祝賀。白族人為紀念這件事,就在馬久邑建立保安景帝的本主廟,表示懷念。這個故事解釋了為何“繞三靈”隊伍逛過“仙都”後,於馬久邑解散。

傳說六:

南詔國時期,洱海地區國王的三公主金姑長得很漂亮,喜歡遊山玩水。有一日,她在外遊歷山水時,遭遇危難。蒙舍詔 (今巍山) 的一位獵人恰巧經過,救了金姑公主。獵人武藝高強,深得公主愛慕,但相貌卻是一般,因此國王並不同意兩人交往。但最後公主和獵人私奔,回了蒙舍詔。國王迫於無奈,只有同意兩人的結合,並約定每年農曆二月中旬去蒙舍詔接金姑和女婿回孃家。但女婿曾因岳父的反對,不好意思見面,只好在灣橋村的保和寺等候公主一同回家。可左等右等,不見公主回來,駙馬只好在三月三日獨自一人返回蒙舍詔。據說金姑公主在孃家住到四月二十四日才返回蒙舍詔,國王派去送金姑的人一路歡歌,因此便有了“繞三靈”要送金姑一說。

總結:不管“繞三靈”緣起那個傳說,但不得不承認,有關它的記錄確實是不完整的。從現有的材料來看,“繞山林”、“繞桑林”、“繞三年”都有匹配的口頭傳說,唯獨“繞三靈”的“三靈”找不到相關的故事,只能從繞行的三座寺廟“佛都”、“神都”、“仙都”,或者是從崇拜的三個白族本主神: 慶洞的“建國皇帝——中央大本主”、河涘城的“洱海之神——段赤誠本主”和馬久邑的“保安景帝本主”來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