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 感恩生命

  清明,是緬懷逝去生命的日子。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從那些逝去的生命身上,我們看到生命的脆弱,因而珍惜生命的寶貴、思考人生的意義。從那些守護生命的人身上,我們驚歎生命的奇蹟,因而讚美平凡人生的偉大、捨生忘死的價值。

  今年的清明,註定是一個特殊的節日。當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時候,國外疫情輸入壓力卻不斷加大,億萬生命依然受到威脅。為了保護更多生命,我們知道不能放鬆警惕、掉以輕心,因而對嚴格的防控措施便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當一個個瀕危的生命跨過生死關,重新回到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格外感恩守護生命的人,因而對他們無畏生死、逆行戰“疫”的壯舉便更多一分欽佩、多一分崇敬。

  以保護生命的名義,在這個特殊的清明節,我們有理由深入思考傳統節日的內涵與形式。為了避免人群聚集,我們是否需要暫時放棄集中祭掃的形式?為了表達懷念和追思,我們可否採用網絡祭奠的方式?為了避開接觸風險,我們可否接受他人代祭的方式?變的是不合時宜的風俗,不變的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清明追思,貴在真情,而不必拘泥於外在的形式。在寶貴的生命面前,形式沒有爭論的必要。如果在祭奠的同時,又能保護好自己、家人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何嘗不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唱一首歌,敬獻先賢;送一束花,懷念逝者……只要心到、情真,無論哪一種追思形式都是我們對逝者的感恩和緬懷,都體現清明節的本來意義。

  恰逢春和景明,清明,一面是追思永逝的生命,一面是暢享生命的美好。讓我們從對先人的緬懷中學會感恩生命,從與自然的親近中張揚生命活力,過一個文明安全的清明節!

慎終追遠 感恩生命

  4月3日,來安縣皖東烈士陵園,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少先隊員代表向烈士墓獻花。記者 黃連廣 通訊員 呂華 攝

  網祭英烈 凝聚奮進力量

  一束鮮花表敬意,一句留言傳真情。 3月30日下午,來安縣汊河鎮三道橋社區開展一場別樣的“雲祭奠”活動,全體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在網上祭奠英烈,為英烈們獻花、留言,以簡約樸素的方式寄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與哀思。

  曾在部隊服役12年,三道橋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滿昌說:“在和平年代,我們通過網上祭掃,表達對烈士的崇敬之心、感念之情。現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在這個特殊時期,通過弘揚英烈堅強不屈的奮鬥精神,更能凝聚起抗擊疫情、恢復生產的巨大精神力量。 ”

  清明祭掃懷英烈,民族精神永傳承。一個個烈士陵園,長眠著無數為民族、為國家獻身的英雄;一座座紀念碑,銘記著無數英烈的豐功偉績。清明是一個緬懷先人的日子,滿懷敬意祭掃英烈,更傳承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際,為避免人群聚集,保護烈屬和祭掃人員的健康安全,江淮各地紛紛將祭奠活動搬到網上。

  黃山市屯溪區昱中街道柏樹街社區工作人員在網上為革命先烈敬獻鮮花,並寫下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馬鞍山市花山區景城社區以“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為主題,組織群眾通過網絡祭奠烈士。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黨員幹部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網上祭英烈,緬懷忠骨魂”活動,通過網絡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蹟。武警六安支隊在警營網吧利用“網上祭奠”板塊平臺,通過手機、電腦等載體開展網上祭掃活動。

  清明祭掃懷英烈,豐碑激勵愛國心。在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祭奠英烈更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主題課,讓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知曉英雄先烈的光榮事蹟、瞭解中華民族的奮鬥歷史,激勵起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的精神力量。從淮北到江南,尚未開學的孩子在老師帶領下,通過網課瞭解先烈故事,在網上紀念先烈。

  肥東縣各中小學校組織師生登錄中華英烈網,聽革命先烈故事,向革命先烈敬獻鮮花。阜陽市中小學的老師在上網課中,引導學生動手摺千紙鶴,並通過網上獻花、寄語留言等方式,銘記革命先烈光榮事蹟,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參觀展館 傳承紅色基因

  清明前夕,濛濛細雨中,記者來到巢湖之畔的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綠樹環繞,鮮花盛開,前方不遠處,高聳入雲的“勝利之塔”在低垂的雲幕和浩瀚的巢湖襯托下,更加莊嚴肅穆、巍峨壯觀。

  展館內,一件件珍貴文物、一幅幅歷史照片、一段段生動視頻、一個個模擬場景,通過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渡江戰役中軍民奮勇向前的壯闊場景,謳歌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其中,全長50米的室內藝術群雕“佔領總統府”、紀錄片《八百將士憶渡江》、栩栩如生的《巢湖練兵》場景模擬等,吸引了參觀者駐足觀看。

  一群胸戴黨徽、神情專注的年輕人引起了記者注意,他們是合肥市蜀山區五里墩街道城市管理部的工作人員。他們時而仔細觀看展品,時而拿起手機拍攝歷史資料,時而小聲交流。 “清明臨近,此時更不應該忘記為革命勝利和新中國誕生而犧牲的革命先烈,我們部門的年輕人在區文明辦的指導下組織了這次參觀學習活動。 ”

  今年27歲的小夥子金書山,是這群年輕人中的一員,站在明亮開闊、刻滿烈士名錄的“烈士名錄館”,他的敬仰和哀思之情油然而生。 “無數革命先輩奉獻熱血、犧牲生命,才贏得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才有瞭如今國家繁榮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我作為年輕的共產黨員,理應牢記先烈功勳、不忘初心使命,在平凡崗位上履職盡責。 ”在兩個月的疫情防控期間,他堅守街道社區戰“疫”一線,書寫了共產黨員的時代責任。

  “今年由於疫情防控,前來參觀的人與往年相比明顯減少。 ”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展館採取限流措施,將參觀者數量控制在每天1000人次以下。前來參觀需攜帶有效身份證件,領取參觀券,並出示綠色安康碼方可進入。疫情防控期間,暫不提供人工講解服務,暫停舉辦人員聚集的公共活動,館內4D影院等也暫停開放。

  除了現場參觀,場館還推出“雲參觀”“雲祭奠”。工作人員介紹,遊客可進入“渡江戰役紀念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官網,通過VR全景體驗形式參觀紀念館,聆聽語音講解。清明當天,可以打開紀念館官網,進行網上追思祭奠。同時,該館今年還推出了“獻花送英雄清明寄哀思”線上活動,吸引市民參與,共同緬懷先烈。

  致敬生命 感受醫者情懷

  “無法言傳,您就身教。您是我們當之無愧的良醫良師! ”從2012年起,每逢清明節,位於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園的安徽省遺體捐獻者紀念碑林前,總會有一群大學生在這裡緬懷弔唁。

  這是安徽醫科大學“東南風”愛心社每年一次的致敬“大體老師”活動,也是該校培養未來醫生們高尚醫德和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今年清明節,適逢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同學們把緬懷活動搬到了網上,致敬抗疫英雄,開展了線上“疫情教我做良醫”生命教育主題活動。

  “人最寶貴的是什麼?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在捍衛生命的戰役中,醫生就是戰士。疫情是一次大考,讓我們醫學生和醫學教育工作者對生命、對疾病、對醫學、對醫務工作者使命責任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學生黨總支書記、醫學生生命教育課程教師黃朝暉說。目前,該校以疫情為生動教材,以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抗疫先進事蹟為鮮活案例,教育廣大青年醫學生從個體和人類生命的角度、從醫學及臨床救治的有限性與醫學發展及人文關懷的無限性、從醫學科學進程的確定性到重大傳染性疾病對人類危害不確定性等多方面,進一步思考醫學發展的方向和醫學教育的目標。

  “我們醫學生要學習他們逆向而行的醫者情懷,牢記為人民健康和醫學事業奮鬥的初心和使命。”安醫大一位參加網上緬懷活動的學生留言說。

  同學們在網上點亮了一根又一根潔白的蠟燭,向新時代的良醫、同學們的良師致敬。“向生命最好的致敬方式,是成為卓越醫學人才!”“向生命最好的致敬方式,是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努力奮鬥!”這些未來的“白衣戰士”在網上抒發哀思和敬意,重溫入學時的誓詞:“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 ”

慎終追遠 感恩生命

  3月24日,合肥市殯儀館工作人員和五里墩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志願者一起,開展“代客祭掃”服務。記者 程兆 攝

  公益代祭 倡導文明新風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3月22日上午,安慶市文明辦、安慶市民政局在安慶陵園聯合舉辦了該市首次免費集體代祭活動。在佈滿鮮花的代祭臺前,司儀唸誦祭文,代祭人員放飛追思氣球。

  代祭活動中,來自安慶市公墓管理處、安慶市殯管所的全體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著裝整齊地進入陵園,為6萬餘名逝者行三獻禮、敬獻鮮花、擦拭墓碑。 “此次免費集體代祭儀式是一次公益活動,旨在代市民完成因疫情影響而無法實現現場祭掃的心願,並倡導以慎終追遠、珍愛生命為內涵的清明文化,進一步豐富綠色、文明、安全、健康的祭祀方式。 ”安慶市民政局副局長高炬說。

  集體代祭活動不僅幫助市民們傳遞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更是倡導綠色祭掃理念的一次文明實踐。往年清明期間由於祭祀人流量巨大,安慶陵園內垃圾遍地、塑料袋滿天飛、綠化植物被踩踏破壞的現象並不鮮見。“集體代祭,樹立了文明新風。相比往年,今年清明期間園區垃圾量將減少30噸以上。 ”安慶市公墓管理處業務科負責人鄧鋒說。

  今年不僅是安慶市首次舉行集體代祭活動,該市還首次開通了“雲祭祀”平臺。打開安慶市民政局微信公眾號,點擊右下角的網絡祭祀,掃一掃添加小程序即可進入該市的“雲祭祀”平臺。平臺將線上空間與線下場景、服務相打通,市民們通過手機屏幕輕輕一觸就可為先人上香、獻鮮花,傳承孝道。 “祭祀活動應該重於心而不拘於形。雖然今年不能去現場祭拜先祖,但通過這種方式同樣可以傳遞我們的哀思。 ”安慶市民孫小光表示。

  近年來,安慶市不僅大力培育樹立祭祀文明新風,還以公益的形式持續推動殯葬改革。據悉,該市已連續舉行了六屆江葬與樹葬活動儀式,免收樹葬、花葬、江葬、草坪葬的全部費用,共累計免除喪屬費用支出600餘萬元,全市選擇樓、堂、館、壁等形式安放骨灰或採取花葬、樹葬、江葬等節地生態葬式的比例達到30%以上。

  閱讀詩詞 抒發清明情思

  春分過,清明來。清明節作為祭祀祖先的中華傳統節日,歷來的文人墨客不免抒懷感慨一番,讀來或細膩含蓄,或暢達直白……

  杜牧的《清明》最為大眾所熟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而是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然不是滋味。況且,天公不作美,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溼漉漉的,簡直要斷魂了,找個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這是一幅明晰的清明圖景,遊子對親人的思戀之情躍然紙上。

  自古清明就是親近自然的日子,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到了傍晚,遊湖踏青之人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程顥的《郊行即事》:“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遊玩,春色已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遊》:“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當然也有抒發悲愴之情的清明詩詞,張繼的《閭門即事》:“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本應是農忙時節,可詩人登上城樓眺望,卻只見由於農民都被召去當兵了,農村勞動力缺乏,萬頃農田無人耕作,荒蕪長滿了青草。禁止燒火的寒食節過去了,清明節應該是千家萬戶重新起火的日子,而詩人看到的是隻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

  如果不去賞花、無意遠足,那麼也可以讀書。王禹的《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無花可欣賞,無酒可飲時過清明節,做些什麼呢?窗前一盞燈,手捧一冊書。

  古詩裡的清明,就是這樣意象萬千、意味悠長。但無論是煙雨濛濛,青草離離,還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