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 2020剛過去四分之一,我們卻不得不和許多人告別,他們當中有國士無雙的院士,有英勇無畏的戰疫英雄,有逆行向前的滅火英雄...今日清明,請記得懷念他們!

今年1月逝世的4位院士分別是: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1月4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

蔣洪德,男,漢族,1942年7月生,湖南省長沙市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碩士學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年1月4日,蔣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四次。1999年,獲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3月24日,清華大學第十屆“良師益友”稱號。 蔣洪德長期從事能源與動力方面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開發工作,在 葉輪機械 氣動熱力學 、 計算流體力學 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1月7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

池志強(1924年11月16日-2020年1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省黃岩縣人,畢業於列寧格勒兒科醫學院,中國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他長期從事藥理學研究,是中國神經藥理學學科的開拓者之一,在抗放射損傷藥物、神經系統藥物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2020年1月7日,池志強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5歲。 據2015年12月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顯示,池志強院士在1990年至2007年,共發表了47篇期刊論文。 自1953年回到科技戰線後,池志強擔任過的主要黨政職務有:留蘇時,任列寧格勒市中國留學生黨總支書記;1989年,被選為上海市第七屆市政協常委兼任科技委主任;1993年,被選為上海市政協之友社理事兼科技組組長;2003年,改任政協之友社名譽理事;2004年,被選為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名譽理事等。

此外,池志強還兼任《中國藥理學報》、《中國藥理通訊》和《處方藥》等多種雜誌編委,是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與中科院生物局、生物學部共同主辦的《生命科學》雜誌的創辦人,自1988年至2000年任主編,2001年起任名譽主編。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1月19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

方守賢(1932年10月28日-2020年1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出生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長期從事加速器理論研究及設計工作,是中國高能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領導建造了中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整機性能在國際同能區的機器中佔領先地位,開啟了中國基於粒子加速器的高能物理的實驗研究[1]。2020年1月19日,方守賢在北京病逝,享年87歲。

1932年10月28日,出生於上海市。1955年,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工作(後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1957年-1960年,在蘇聯列別捷夫研究所及聯合核子研究所實習和工作。1979年6月2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1983年,在西歐中心工作。1983年-1986年,擔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副經理。1986年-1988年,擔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1986年-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20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曾任中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理事長、[3]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1月24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

李方華(1932年1月6日-2020年1月24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大學,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主要從事衍射物理,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和晶體學研究,代表著作有《電子晶體學與圖像處理》等,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項。2020年1月24日,李方華因病在北京逝世。

1979年獲中科院科技成果三等獎,第二完成人1984年獲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獎,第一完成人,項目為“ 晶體結構和缺陷的直接觀測”。1989年獲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獎,第一完成人,項目為“高分辨電子顯微學贗弱相位物理近似像襯理論及晶體結構新現象”。19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九完成人(前8名均不從事電子顯微學),項目為“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1991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項目為“準晶體結構和相位子缺陷研究”;1991年獲中國物理學會葉企孫物理獎,第一完成人,項目為“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 圖像處理理論和方法研究”。1992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1992年獲中國電子顯微學會橋本初次郎獎(個人獎)。1993年獲中國電子顯微學會錢臨照獎(個人獎)。2003年獲“歐來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1992年被國家機關黨工委評為“優秀 共產黨員。1994年被國家機關婦工委評為“巾幗建功立業 標兵”。2001年被評為“中科院十大 傑出婦女”.。

今年2月逝世的5位院士分別是: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2月14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

孫儒泳(1927年6月-2020年2月14日),出生於浙江寧波,畢業於前蘇聯國立莫斯科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生態學家、中國動物生理生態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儒泳長期從事動物生態學的研究和教學,在齧齒類動物生理生態的研究和動物生態學教材建設方面做出成績。2020年2月14日,孫儒泳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1927年6月,孫儒泳出生於浙江寧波。1949年,孫儒泳進入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學習。1951年,孫儒泳提前半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畢業後留校工作,擔任助教。1952年,孫儒泳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轉正。1953年,孫儒泳進入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1954年,孫儒泳保送到前蘇聯國立莫斯科大學生物土壤系研究生,師從動物生態學家納烏莫夫(HAYMOB)教授。1958年,孫儒泳獲得前蘇聯國立莫斯科大學副博士學位後回國,繼續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1978年晉升)、教授(1984年晉升)、博士生導師(1986年被聘)、生物系副主任、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993年,孫儒泳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2月15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

段正澄(1934年6月15日-2020年2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製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他長期從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研發了國際首臺全身伽馬刀,為湖北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個人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等榮譽。2020年2月15日,段正澄因病在武漢去世,享年86歲。

湖北省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 副理事長,湖北省機械工業自動化專業委員會 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製造技術專業委員會 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工業自動化分會 理事、常務理事,全國高等學校製造自動化研究會 理事長、名譽理事長。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2月23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

周同惠(1924年11月8日-2020年2月23日),廣西桂林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分析化學、藥物分析和色譜學專家。他主要從事藥物分析與中草藥活性成分分析的基礎研究,領導研究建立了運動員禁用的五大類100種藥物的分析及確證方法,曾參與籌建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20年2月23日,周同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1924年11月8日 生於北京市。1940—1944年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士學位。1944—1945年 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助理。1945—1946年 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助教。1946年 任資源委員會天津化學工業公司工務員。1947—1948年 任衛生署藥品供應站技術員。1948—1952年 為美國華盛頓大學化學系研究生。1949—1952年 任美國華盛頓大學化學系和海洋學實驗室研究助理。1952年 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獲分析化學專業理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52—1953年 任美國堪薩斯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1953—1955年 任美國紐約寶威藥廠(Burroughs wekkc0meco.)分析化學研究員。1955—1958年 任中央衛生研究院藥物學系分析室副研究員。1958—1979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分析室副主任、主任。1979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分析室主任。1987年— 任北京市化學會理事長。1989年一 任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主任。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2月23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

沙慶林(1930年5月7日-2020年2月23日),江蘇宜興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公路工程專家,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52年畢業於交通大學,1957年於莫斯科公路學院獲副博士學位。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沙慶林長期從事公路路面學研究和工程設計與施工。

科研綜述

曾在亞非六國從事援外公路工程設計施工和科研。1980年後主持6.5、7.5和8.5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在重型壓實標準,路面設計理論,典型結構和可靠度設計等重要成果有大量創新和巨大經濟效益。成果應用已形成中國高等級公路修建模式。參加2千公里高速公路設計施工指導。2008年研究成功國際領先的粗集料斷級配設計與檢驗方法及新施工工藝,為中國長壽命路面奠定技術基礎。

科研獲獎&發明專利

1993年“高等級公路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抗滑表層成套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高等級公路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獲國家優秀圖書三等獎。獲三項國家發明專利。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2月24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

蔣亦元 (1928年11月17日-2020年2月24日),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畢業於金陵大學,中國著名農業工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一生致力於農業裝備研究,也是國家級農業機械化工程重點學科帶頭人;發表多篇農機相關論著。2020年2月24日16時其因病醫治無效,在哈爾濱不幸逝世,享年92歲。

1 蔣亦元,塗澄海,許家美,等.水稻割前脫粒收穫機器系統的研究.農業機械學報,1993,24

2 蔣亦元,許家美,張惠友,等.摘脫後切割莖稈摟成條鋪的稻(麥)聯收機.農業工程學報,1997,13

3 蔣亦元.板齒摘脫滾筒的核心功能——吸附作用的理論研究.農業工程學報,1997,13

4 蔣亦元,塗澄海,劉道順,等.以球體沉降實驗檢驗π關係式的預測可行性.農業工程學報,1996,12

5 蔣亦元.相似準則方程的正確建立及其與二次迴歸正交旋轉設計的比較.農業工程學報,1996,12

6 蔣亦元.以π試驗設計的實驗驗證適用於不同阻力區段的球體沉降公式.農業工程學報,1996,12

今年3月逝世的4名院士分別是: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3月15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

寧津生(1932年10月22日-2020年3月15日),出生於天津,安徽省桐城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其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方面成果顯著,被譽為“大地之星”。2020年3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於武漢逝世。

寧津生,1932年10月出生於天津,安徽省桐城縣人。(今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楊橋鎮)。1951年9月,寧津生進入同濟大學測量系工程測量專業學習。1953年9月,寧津生進入北京俄語專科學校學習(至1954年9月)。1956年7月,寧津生從同濟大學本科畢業。9月進入武漢測繪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至1984年8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寧津生成了白專典型,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利,發配到食堂進行勞動改造。後來因為做實驗時被發現,進了牛棚。1984年8月,寧津生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至1988年1月),同年晉升為教授。1988年1月,寧津生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至1997年2月)。1995年,寧津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2000年8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併入武漢大學,寧津生擔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3月19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

李道增(1930年1月19日-2020年3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曾出版長達150萬字的鉅著《西方戲劇·劇場史》,成為中國首部跨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學術專著。2020年3月,李道增因病逝世,享年90歲。

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留系任教。1956年,升講師1979年升副教授。1983年,升教授、1985年升博士導師。1983-1988年,任建築系系主任。1988-1990年,任建築學院首任院長。1993年,應邀赴美國卡納基·梅倫大學任劇場設計客座教授。1985-1997年,任第2、3、4、5屆校學位委員會委員,建築學分委員會主席;兼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首都建築藝術委員會副主任。1983-1993年,入選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1993年後至今任名譽理事。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3月19日,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3月27日逝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

周俊(1932年2月5日-2020年3月27日),出生於江蘇東臺,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周俊長期從事植物化學與植物資源的研究,率先在中國國內系統地開展植物配糖體、雲南白藥和植物環肽的研究,發現新化學成分500餘個,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34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獲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2020年3月27日,周俊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88歲。

2020已痛失13名院士,請記得懷念他們

3月28日逝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骨科專家盧世璧。

盧世璧 (1930年7月8日-2020年3月28日),湖北省宜昌市人,畢業於中國協和醫學院,博士學歷,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其在國內首先開展了人工關節的系列研究和臨床應用及火器性神經損傷自體神經束間移植術及周圍神經再生趨化性研究;發表論文300餘篇,編著專著10多部。2020年3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