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已盡,采薇歸來

四月,芳菲已盡,采薇歸來

四月的田野,油菜花已在落幕,麥子抽出了穗。田壟兩旁,野豌豆花開得遍地都是,纖纖的莖,剪剪的葉,柔嫩的枝頭點綴著紫紅色的小花,它們的花瓣一律是朝下的,像含羞的少女。散在草叢裡,又像一群紫色的精靈。

四月,芳菲已盡,采薇歸來

野豌豆在詩經裡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采薇”。《詩經•小雅》裡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這首《采薇》是寫古代邊防戰士們長期的戰爭生活,就是靠採食薇菜維持生命。

三千年前,一位久戍之士,在歸途中回憶起艱苦的戰爭生涯,詠歎出此詩。“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據說,這是詩三百里最美的句子之一。

四月,芳菲已盡,采薇歸來

如今,這種叫采薇的植物,從古老的詩行裡走出來,穿過歷史的雲煙開在了四月的田野,開在我的眼前。我附身下去,用手觸摸它們柔嫩的莖葉,一股淡淡的青草味兒縈繞鼻尖。我索性坐下來,置身於大片的野豌豆叢中,讓軟軟的感覺包裹著,隨手捻起一片紫紅色的小花,凝視著它單薄而盈亮的瓣片發呆。

四月,芳菲已盡,采薇歸來

這種叫采薇的植物,在它們身上還發生過一些故事。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於是古時“采薇”就代指了隱居生活。王績的“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即來自這個典故,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四月,芳菲已盡,采薇歸來

這種植物,也只生長在荒僻的野外,幽靜的的小徑旁,斷橋邊。不能生長莊稼的貧瘠之地,它們那纖弱的身姿竟然也能蔓延得到處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綠茵茵的。“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柔弱的采薇也會有長到堅韌的時候,那頑強的生命也像極了那些隱居山林的仁人志士,甘於寂寞,安於清貧,獨守著心中的一塊聖土。

記得小時候放牛,途中也長滿了這種植物。因為太多,連牛也不屑於去吃它。然而就是這樣被很多人忽視了的植物,它們卻能在這黃土地上一直繁衍不息——愈是樸素的,愈廣泛而恆久。

四月,芳菲已盡,采薇歸來

黃昏時分,我獨自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色蒼蒼,春風微涼,遠處偶有耕種的農人經過。我想起陳子昂的那首“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深深的孤獨也只有在此時才能體會。

路邊的采薇花靜靜地開著,沒有蜜蜂和蝴蝶,淡淡的紫色花串散發著清冷而美麗的光華。它們從三千年前走來,帶著無數隱士的心事,帶著無邊的悵惘。我在心裡默唸著“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四月,芳菲已盡,采薇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