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請看林繼論老師在下面這篇《論教師“體罰”》中所舉的“學校一位教師收學生手機”的案例,對照我之前發佈的,兩者有相似之處,但結果卻完全不一樣。

這說明,類似的一件事,同樣進行處罰,由於當事人處理的理念和方法不同,結果便有了高下之分。前者雙方對抗,甚至可能走向兩敗俱傷,後者皆大歡喜,各自獲益。


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拒絕體罰,除了多種因素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體罰很難掌握,很容易出問題,甚至發生意外。

但是,我們的教育需要適當的“處罰”(懲戒),這是肯定的。沒有“處罰”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更是“虛弱”的教育。當前,對我們一線教師而言,所要探討的應該是:怎樣對學生進行“處罰”?“處罰”應注意些什麼?它有沒有技巧性?等等。

回頭再看林老師文中的那個事例,我個人以為,那位教師在收走學生的手機時,可以在下課時還給學生,但要提醒他,上課不要再玩手機,如果再這樣被老師收了,手機就要在老師這裡存放兩天後才能歸還。如果這位學生又違反了,就延長存放的時間,變成一個星期。如果還是犯規,就延長一個月,照此類推,直到放假還給他。

手機是學生的私有財產,教師沒權利沒收,但有權利運用類似上述的方法進行“處罰”。這樣的“處罰”,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真正用心和對“事”不對“人”的理念,而且,學生也不會擔心手機這個財產變“沒了”,從而避免學生出現過激行為。

可以這樣說,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會不會被學生攻擊,關鍵在於教師的處理策略和方法是否正確。請看我的一個相似的案例:

總之,教師處理學生的“問題”,要儘量避免情緒化和簡單化,事先要考慮到自己的做法會讓學生出現哪些情況。不要自以為是老師,就是課堂的“權力者”,只要展示自己的“權威”,學生自然就會畏懼和服從——這實在是為師者之大忌!我們應該時常想到,能否被學生敬服,並不是因為有否“老師”這個稱號和身份,而是我們的言傳身教,能否給予學生以表率和感動。

只有教師對學生的“嚴而有愛有度”,方能使學生對教師的“敬而有情有義”。


老師,你還是別打了,處罰倒是可以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