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全球同此涼熱,無人獨善其身

2020年是非凡的一年。

原本萬眾都期待著在新的一年,可能開啟的新一輪庫存週期能快點到來,期待著經濟企穩的跡象能夠一點一點變得更清晰。

但沒成想,迎來的卻是一場幻象般的開局。

在我們付出老老實實宅家、安安靜靜看2月經濟數據大回調的代價後,好不容易才鎮住了國內新冠疫情。想著接下來可有得忙了,搞消費、弄基建、加班加點趕出口訂單,太多事要幹。

但更不成想,就在我們要歡歡喜喜搞建設的時候,新冠疫情仗著海外朋友們的任性勁全球大蔓延了。美國、英法德意大、日韓,等等,這些我國最重要的出口貿易夥伴,紛紛陷入疫情泥藻。

看著前些日子還在搶工人的出口企業,轉眼就因為被大批大批的取消訂單,而不得不裁員、停薪。說出口企業剛走過國內疫情上半場,立馬進入國際疫情下半場,真是再形象不過。

其實,走進國際疫情下半場的,又何止出口企業。

你我都已走入國際疫情下半場,我們國內的經濟也都已捲入國際疫情下半場。

因為,外需的驟然入冬,對我們眼下的國內經濟而言,是一記重拳。

雖然,這些年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連年下降,淨出口金額佔GDP的比重很小,但是,作為世界貿易大國,我們的出口規模仍然是很大的。2019年,我國出口金額達到17.23萬億元,佔GDP比重17.39%。

如此大的出口體量,外需萎靡帶來的國內經濟增長壓力、就業壓力、居民消費能力壓力可想而知。

找一個參照吧。

上一次的外需大萎縮,還要回到2008年的次貸危機時期。

隨著當時金融危機的蔓延,我國的出口金額同比增速在2008年11月由正轉負,之後的2019年1月-8月,出口金額同比增速持續維持在-20%的大收縮水平,直至2019年底,出口頹勢才稍有好轉。2009年,我國淨出口對GDP同比的拉動為-4%。

當然,當前外需疲軟的背景和當年次貸危機時並不一樣。

眼下的外需疲軟是受突發疫情的衝擊,而當年是受信用崩塌影響。2008年我國出口金額佔GDP比重高達31.45%,而到2019年,這一比重是17.39%。

2008年次貸危機時期的信用崩塌,需要較長的時間來修復信用和信心,外需恢復到原有水平需要較長時間。

而這次新冠疫情的海外蔓延如果能儘快控制住,那外需會迎來快速反彈。

但如果海外疫情繼續蔓延,或者不斷反覆,那接下來要討論就可能是持續的衰退了,在出口滑坡、就業萎靡之下,國內經濟難免會持續地感受到陣陣寒風。

疫情之下,全球同此涼熱,無人獨善其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