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等得花兒都開了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每次春節回家,我都會想起多年前在外地讀書時,火車票還不能在網上預訂,我拿著學生證排著長長的隊伍,一步一挪地走向售票窗口的情形。

回家的路是那麼漫長煎熬,又那麼鍥而不捨。

每每這樣回想,我便有一種輕鬆愉悅的幸福感,彷彿最苦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如今的自己可以面對任何事情。

就在新冠病毒爆發的前夕,我們還在大街上陪著父母買新衣服和新鞋,夜晚的小縣城談不上繁華美麗,但也是燈火通明,熙熙攘攘。

我們原以為這還是一個歲月靜好的春節,所以最初的計劃是,利用這半個多月的假期出去走訪採風,收集好素材再來慢慢寫文章。然而,僅僅過了兩天,我們就意識到,自己哪兒也去不了了。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雖然疫情的風聲很緊,但我們這個小村莊並沒有人人自危的恐慌,假如——只是假如,沒有出行管控的話,我們一定會覺得病毒只是非常遙遠的事情。

但,既然有了硬核封路的大場面,旅行的事就暫時擱了下來。網上的各種防控新聞很快也開始在我們的村子裡上演,最封閉的那段時間,站在自家門口都會被大喇叭批評。

於是,我們就每天坐在院子裡烤火,從早到黑,火盆裡不斷添著柴,幹木頭一著火就脆脆地燃燒起來,而較溼的木頭一邊冒濃煙,一邊從火盆邊緣大滴大滴地擠出水分,像是在委屈地哭泣。

院子盡頭,整整齊齊地碼了一人多高的木柴,長短一致,粗細均勻,這是爸爸最驕傲的勞動展示,關鍵是,這些柴禾都是他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不緊不慢攢下來的。

原本我們回家也待不了幾天,哪曉得竟然全都不走了,而我們燒起柴來一點也不心疼,媽媽好歹還會趁著火旺的時候趕緊支起一個大水壺,連燒好幾壺開水,把每個暖瓶都灌得滿滿的。

後來,等到可以帶著口罩出門的時候,全家人就都多了一個任務,就是去河對面的山上背柴,順便也透透風。用媽媽的話說,我們是去透風,順便也背柴。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不明就裡的讀者可能會大吃一驚,說你那生活這麼原始嗎?

其實不然,村子裡水電氣都通,只不過,在陰瑟的寒冬,沒有什麼比圍坐柴火盆更加溫暖動人了。

拖柴禾的時候,爸爸每次背得最多最重,但看起來又是最輕鬆的。而且爸爸爬山很快,我們還在山坳裡撐著腰喘氣,他已經沿著崎嶇的小路翻過最頂上的山坡消失不見了。

往年冬天我們也會在山上撿柴砍柴,把一根根粗糙的櫟木奮力地拖回家。綿延的山巒總能滿足這樣的需要,年年如此,卻茂密依舊。

只有那些開動伐木機的上來,才會大面積地破壞樹林。前些年村裡把一片山林賣給了一個外地人,沒成想第二天他就找人扛著油鋸像割麥子一樣去砍樹,儘管不久後被舉報叫停了,但有一塊山坡還是明顯突兀在那裡,像是被揭掉了頭皮,過去很久都沒有癒合。

烤火取暖的時候我們也順便烤花生,烤土豆,烤紅薯,興致高的時候也像模像樣地烤起羊肉串……

媽媽原本囤積了大量羊肉用來招待過年期間到訪的親戚們,但突發情況讓全家都懵圈了,年貨堆了滿滿一屋子,天暖了肯定會壞掉,唯一的辦法就是全力以赴地吃,烤羊肉都有了義務感……

等旺盛的火苗燒過,木柴變成火碳,我們把筷子劈開,削成細細的竹籤,再把羊肉切成小塊,一點一點地穿上去,刷上一層油,再刷上鹽、胡椒、辣椒,撒上孜然,翻過來翻過去地烤。

綿長的時間就這樣被漫無目的地消磨,不經意天就黑了下來。扒開碳灰,裡面還燃燒著火紅的碳芯,在夜幕中散發著最後的餘熱。我們靜坐在旁邊,一言不發,孜然的香氣還在院子裡遊蕩,空中升起了明亮的獵戶座,四周靜悄悄的。

忽然一陣焦灼從心裡快速滑過去,刺得人一個寒顫,我們都不願說出口,只是起身簡單地收拾。

這個冬天眼睜睜地過去了。一個無所事事的冬天。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我們常常討論一個話題,就是如果世界末日來臨,農村是不是最安全的地方。

疫情還不至於鬧到世界末日,但這樣隨便想想也無妨。

在媽媽看來,這個答案是絕對的,沒有氣我們有柴,沒有電我們有火,沒有自來水我們還有口井!

再說,我們還有水稻田和菜園,天啊,簡直一無所缺。天塌下來都奈何不了我們。

但我們怎麼可能那麼安心呢?我們怎麼可能說服自己,永遠地留在鄉村的麥地之間呢?

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城市裡有自己的工作,耽誤在鄉村的四方院牆之內,人都要急傻了。

先說我弟,他在商場裡租了一個鋪面,做的是電子產品維修一類。平日結餘肯定也有,但房貸以及家人的生活開支都不小,沒法開工的壓力是看不見說不清的輾轉難眠。

再說姐姐,在北京做健身教練,原本順風順水,蒸蒸日上,年前還盤算著再奮鬥一年,就去省城裡買套新房。可如今只能在租住的北京某小區里居家隔離,眼看著半年的收入沒了,離買房的距離又遠了一截。

爸爸本來還有一份在幼兒園開校車的工作,可幼兒園一直不開學,就一直沒有工資拿,少了一份固定收入,心裡也總是空落落的。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表哥家在鎮上最大的超市裡經營服裝生意,一個月租金一萬多,還有員工工資等著發,店鋪開門的時間一天天推遲,急得人頭髮花白。

最近氣溫日益攀升,街上漸漸人來車往,雖然很多門店還大門緊閉,不過超市商場准許營業了。表哥高興又擔憂,跑來找爸爸商量:整輛廣告車吧,不然誰知道啊,得讓四村八鄰的人都知道咱商場開業了!

爸爸說,好辦!

他花了一天時間用長木頭拼出一個框架,固定在我家小車的兩側,再把表哥打印的廣告布紮上去,廣告上寫著:換季清倉,特大優惠!

車頂的喇叭則放著扣人心絃的解說詞:

“回籠資金,跳樓甩賣!新街大超市二樓服裝店營業啦!平時賣三百五百的衣服鞋子,一律80起售……”

配合著震耳欲聾的廣場舞曲,爸爸就這樣每天浩浩蕩蕩地開著車在周邊的十里八村轉悠。幾天後,廣告就算是打出去了,爸爸又把拆下的廣告布用來包裝了廁所的木門。

包好的木門煥然一新,每次上廁所的時候,正對著一個巨大的“換”字,似乎寓意深長。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我們在村裡兩個多月了,經常挎著相機在田間地頭瞎晃盪,那種感覺很像餘華小說《活著》的開頭:“如同一隻亂飛的麻雀,遊蕩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村舍田野”。

不過也不全是瞎跑,尤其是媽媽要我們一起去挖野菜的時候。她把竹籃挎上,裡面放著一把鐮刀。爸爸走在最前面,扛著鋤頭。

今年大夥對吃野味都恨之入骨,但野菜……應該不算野味吧。

茵陳得抓緊時間摘,這傢伙長得很快,過了季就沒法泡茶喝了。蛤蟆皮草既是菜,也是一種藥,和土雞蛋炒著吃能治咳嗽,我們這有一種說法是,當晚吃了蛤蟆皮草就不能說話,以免藥效從喉嚨溜走。

茅草根挖回家以後,洗乾淨了,和排骨、綠豆、藕片、魚腥草一起煮水,清肺祛火。茅草根嚼起來甜甜的,但煮過以後就不能吃了,媽媽會把它們撈出來晾乾,然後燒火用。

薺薺菜在田埂裡比較容易翻尋到,過完水,剁碎,包在餃子裡別有風味。灰灰菜很鮮嫩,吃起來有一種沙沙的口感。

採挖野菜尤其考眼力。首先要能在各種雜草中把它們識別出來,其次要學會篩選能吃的部分,總之大半天忙活下來,腰痠背痛頭昏眼花。只有夜幕來臨,一家人坐在桂花樹下開始吃飯的時候,辛勞化作全家的心滿意足,我們便又有了新的理由去讚美春天。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去年初秋回家的時候,我給媽媽說:“想養小白兔,可愛的那種。”

沒多久我們就去山裡一個專門養兔的農戶家選了一隻小小的白兔子,順便又看中了一隻黑眼睛的小棕兔。小棕兔腦袋比較圓,毛色洋氣,愛不釋手。

兔子帶回家以後,我們興奮地擼了幾天就返回工作崗位了,兩隻小兔子成了甩給爸媽照顧的“留守兔”。一晃五個月過去,當初的小可愛已經長成了大肥肥。

不過,按照這個勢頭,我們將擁有綿綿不絕的小兔兔。

當初無心選的倆兔子居然是一公一母。並且,還真的生了小兔兔。

然而這是個悲傷的故事。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前段時間堂哥拎來一隻大灰兔,說要找我們的大棕兔配種。我們的倆兔子本來已經養成了好習慣,在“臥室”——鋪著棉布的籠子只負責睡覺,只有在“客廳”才會吃喝拉撒。

灰兔子卻不守規矩,把“臥室”尿溼了,兩隻好兔子也不再遵守規則。爸爸就把棉布取了出來。就在那幾天,白兔子就生了小兔兔,然而我們都不知道,小兔兔從籠子下面的縫隙掉在了地上,然後全都夭折了。

我們發現後,痛心疾首,把灰兔子大罵一頓,當即遣返,永不得再入境。

兔子呢,它們那麼沉默,完全不會流露自己的感情。爸爸又給它們擴大了生活空間,有了一個小花園。白兔子就成天在土裡打洞,挖了一個又一個深坑。俗話說“狡兔三窟”,白兔子應該是聰明的。

大白兔多麼漂亮啊,看著那麼叫人心動。儘管總是把自己埋在坑裡面勞作,但全身上下還是那麼雪白,那麼晶瑩光澤,一點髒的痕跡都沒有,就跟剛從洗衣粉裡鑽出來的一樣。

大棕兔則是個懶貨,吃了睡,睡了吃,長得又瓷實,別人來我家,一看到棕兔子就忍不住問:咦,你們啥時候又養了條狗?

我們也養了雞,活在我們家的雞每天都心驚膽戰的,因為一旦媽媽發現某隻雞沒有下蛋,就會諮詢我們:這個不下蛋了,做個醋悶雞咋樣?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對啊,農村裡的一切都是和我們最基本的需要息息相關。有時候充滿溫情,有時候又冷血無情。但只要符合著時節,符合著萬物的規律,就全都理所應當。

我們的食物也常常被陌生的客人瓜分。

那幾天我們把幾條大黏魚和“噶呀”(學名黃顙魚)養在院子裡,夜裡被貓(也有可能是黃鼠狼)撈走了三條,沒有撈走的也都給咬傷了。

儘管惋惜又心疼,為了安全,我還是決定把有傷口的魚都放回河裡。媽媽卻出面阻攔,理由是:隔離觀察十四天,活著的話還是可以吃的……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於是又繞到了疫情這件事上。

不過,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的小鎮上已基本恢復如初了。

醫院拆掉了大門前的藍色擋板;臨街的小店如同發芽一般掀開門簾,露了個臉;飯館默默地點亮招牌,傍晚時分,客人突然如期而至;廣場上又響起了歡騰的音樂和孩子的喧鬧……

唯獨學生們依舊沒有開學,雖然有網課在身,但不阻礙成群結隊的小青年在河邊無聊哀哉地遊蕩。他們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卻個個拿著啤酒瓶坐在沙灘上,一副“借酒消愁”的模樣,就著花生米喝出了與年齡不對稱的江湖氣。

站在田野盡頭,等待復工復產的時光

河水悄然漲高,山坡披上綠裝,麥苗開始抽穗,百花開了又謝,而我們也終於要走出村莊,邁開腳步去探索世界啦!

今年地球旅客仍然會把目光聚集在國內,反正國外也不太安全不是。

我們國家真的是長滿了看不完的遼闊風光,每寸土地都有很多故事,每次細品都感到意味深長。

提到故事,我們也確實熱衷於記錄自己的經歷和一方一俗的所見所聞。我甚至覺得記錄故事,比瀏覽風景還要波瀾浩蕩。或許過去一千年,那片景緻依舊,但其中的來來往往,穿梭於時間裡的人物起伏,才是歷史裡不經意又最重要的角色。

最後,謝謝你的等待,我們會保持一如既往的嚴謹態度,為大家呈現走心的好文章。

陰雲終將消散,陽光會鋪滿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如果說去遠方探尋全新的美好是一個不會疲憊的話題,那麼整裝出發,不負韶華,是我們馬上要去做的事。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關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