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交河故城,高昌古城,吐鲁番郡王府,吐峪沟,葡萄沟,火焰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等这些知名景点让吐鲁番在近些年的国内旅游领域里声名远扬,它们分布在吐鲁番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想要在短时间内全部逛遍所有景点真的是有点痴人说梦。既然去过了交河故城,火焰山和高昌古城这三个名气比较大的景点,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逛一逛吐鲁番市区内的两个颇为小众且被游客们低估的景点——苏公塔和坎儿井乐园。

【苏公塔】

苏公塔位于吐鲁番市东南郊的葡萄乡木纳尔村,又称额敏塔,而当地的维吾尔族朋友则称之为“ 吐鲁番塔”。苏公塔是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也是我国百座名塔中唯一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古塔。

苏公塔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建成于公元1778年,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它是清朝时期维吾尔族著名爱国人士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了恭报清王朝的恩遇,表达自己对真主的虔诚,并使自己一生的业绩流芳后世,而自出白银7000两建造。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进入苏公塔的大门,第一眼望见这座独具一格的伊斯兰建筑,还真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小小的古建筑也看过不少,但这种古塔和附属建筑建在一起的还是第一次见。

清代维吾尔族建筑大师伊布拉音等人设计建造的,除使用了少量木材外,主要使用青灰色条砖砌成,造型别致,美观大方;塔身呈圆台状,塔内有螺旋形阶梯72级通达顶部,外表分层叠砌出三角形、四瓣花纹、水波纹、菱格纹等十几种平行的几何图案,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艺术风格。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苏公塔景区坐落在葡萄乡木纳尔村南面的一处开阔的台地上,离市区才2公里,检了票进来后,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人物塑像,这位就是苏公塔的创建人额敏和卓。苏公塔也称额敏塔,全称为额敏和卓报恩塔,额敏和卓是何人?他又为何要建造这座报恩塔呢?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额敏和卓是鲁克沁王的后裔,1694年出生于吐鲁番东南六十里的哈拉和卓,是吐鲁番地区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曾因维护祖国的统一,被清政府封为“扎萨克”。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扎萨克。扎萨克,又作札萨克,在蒙古语中是“执政官”的意思。额敏和卓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的斗争中屡建战功,分别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先后被封为辅国公、镇国公。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被清政府授予郡王品级,第二年正式封为郡王。从此,以额敏和卓为始祖的吐鲁番郡王家族诞生了。1767年,额敏和卓奉召到北京朝觐,之后,乾隆皇帝把他留在北京 “御前行走”。这次额敏和卓在北京一住就是五年,经常出席有关国事活动,尽力为清政府办事,作了不少有益于新疆稳定发展的事。1772年,为清朝“宣力多年”的额敏和卓被批准返回家乡休养,他安居在家时,时时缅怀朝廷的恩德。他深知自己一生高官厚禄、主政一方,都有赖于清朝皇帝的恩赐和祖国的统一,于是就萌发了修塔的念头,以表示自己万世不渝的念头。随后,他和儿子苏赉(lài)满自出白银7000两,开始建造这座报恩塔。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月,报恩塔建成,额敏和卓父子还在塔下立了一块石碑,碑记表达了他们对真主安拉和乾隆皇帝的感激之情。而年老多病的额敏和卓也不幸在这一年病故,享年83岁。清朝政府得知额敏和卓去世的消息后,派人前往祭奠,并“加恩赏银五百两治丧”,其郡王爵位由儿子苏赉满承袭。为表彰额敏和卓一生功绩,乾隆皇帝曾在中南海紫光阁为其挂像,并亲自为之题词说:“ 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以额敏和卓为始祖的吐鲁番郡王家族,王爵“世袭罔替”,从额敏和卓受封为郡王到清末,共传位六代九人,时间长达152年。由于苏赉满继承了额敏和卓的爵位成为吐鲁番第二代郡王,加之报恩塔基本上是由他主持修建的,因而,额敏报恩塔后来被人们称为苏公塔。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额敏和卓塑像的背后,便是高高耸立的苏公塔。这座至今已有230多年历史的古塔,高37米,底部直径达10米,全部以砖块砌筑而成。塔身呈圆柱形,上小下大,塔顶呈盔形。塔门入口处,有两通石碑立于塔下, 一为维文,一为汉文。

汉文碑记全文如下:大清乾隆皇帝旧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口领扎萨克口苏赉满等。念额敏和卓自受命以来,寿享八旬三岁。口口上天福庇,并无纤息灾难,保佑群生,因此报答开恩,虔修塔一座,费银七千两整。爰立碑记,以垂永远,可为名教,恭报天恩于万一矣。乾隆四十口年端月吉日立。 很明显,修建额敏塔是为了恭报清王朝对 额敏 和卓一家的知遇之恩,并使额敏和卓一生的业绩能留芳千古,“以垂永远,可为名教。”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苏公塔的色彩明朗而又沧桑,沉默庄重里有一丝活泼,朴实无华里流露着高贵。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苏公塔的右前方是一片花园,花园中有一处凉亭,看得出来建造时也颇下功夫,廊庭两侧墙壁上的花鸟瓜果也是栩栩如生。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苏公塔边上除了高大垂落着的桑葚树,就是一整片整片的葡萄种植园,虽然很多桑葚掉落在地面,但我从树上摘了几个,不怎么甜,果然是还未到瓜果熟透的季节,只见攀岩缠绕树枝干的葡萄藤上只着附着翠绿色的枝叶,连葡萄最小的颗粒都没长出来。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苏公塔的塔身有各种各样的花纹,有菱格纹、山纹、水波纹、变体四瓣花纹等几何图案,共有15种之多,都是维吾尔族的传统纹样,美观 大方 ,精妙绝伦。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塔体在不同的方向和高度,砌筑有14个窗口。塔内有螺旋形的台阶72层,人们可以拾梯而上,直至塔顶。塔内没有木料,全凭一个砖砌的螺旋形中心支柱支撑整个塔身的重量。据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相传说, 苏公塔 是清代维吾尔族建筑大师伊布拉音等人设计建造的,具有典型的维吾尔族建筑特征。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苏公塔旁边的附属建筑是一个小型的清真寺,名为 额敏 塔清真寺,清真寺平面为长方形,由大门、门厅、礼拜大厅、圣龛(拱巴)和周围布道小室组成。寺院大门的门楼上方,是一个“拜克楼”(也叫唤礼楼),是清真寺召唤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礼拜大厅看起来并不大,但也能同时容纳千人礼拜。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苏公塔在伊斯兰风格建筑的领域中是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走进大门,可见穹形的拱顶、造型美观的马蹄形券顶,以及众多的壁龛、幽暗的布道小室,处处都显示着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和浓烈的宗教生活气息。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趁着没人,自拍一张~

据说,这些建筑都是用阴干的生土坯建筑起来的,以阴干生土坯砌墙盖顶、建屋造房,这在干燥少雨的吐鲁番 地区是十分普通而且有悠久历史的建筑方法。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苏公塔右后方,是一块墓地,是穆斯林墓葬园。

听闻穆斯林的习俗是这样的:死后,由专人洗涤周身,男子裹三层白布、女子裹五层白布,不择时日,不问风水,就地而葬。倘若在旅途或他乡亡故,就在旅所择地而葬;在航海中亡故,在举行“者那则”(殡礼)后,便将尸体投入江海。伊斯兰教法禁止亡者亲友载运尸体辗转千里,穆罕默德亦说:你们应尽快安葬亡者。旷日持久的运送,将导致尸体腐烂,等同对亡者的亵渎。他们的头会朝着麦加的方向,因为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据说每个穆斯林,一生之中都要到麦加朝拜一次。他们会修剪指甲、理发,换上传统的羊毛衫,女人则穿长袍,进入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哈拉姆大清真寺,绕着墙上镶嵌有“黑石”的克尔白,巡游七周。黑石在中世纪遭到损毁,仅剩碎块,所以目前由银框固定着,而银框由银色钉子加以固牢。这块掉落在阿拉伯半岛的陨石,被视作来自天上之神的礼物,几乎所有朝圣者,都竭力效法他们先知穆罕默德的榜样,亲吻黑石。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坎儿井乐园】

走在吐鲁番的公路上,就像是走在戈壁上。偶尔有低矮的灌木丛,看不到高大挺拔的树木。戈壁上有一种奇怪的结构:每隔二三十米,出现一个环状土丘,一个一个看过去,从北到南连成一排。高空俯视的话,很像一排排月球坑。那便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一种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不是井。井是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但坎儿井不是这么一个东西,坎儿井是一个系统,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设施,它包含了井。坎儿井在维吾尔语里叫“坎儿孜”,地下水道之义。是由竖井,明渠,暗渠,涝坝(蓄水池)四个部分组成,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连成串,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

有说法认为坎儿井在古代汉语文献中被称作“井渠”。“井渠”是否指坎儿井这个还不确定,但这个词用来形容坎儿井似乎更科学,因为坎儿井就是由“井”和“渠”组成的。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对于坎儿井,我真的是一无所知,若不是在网上翻阅资料,压根也不知道吐鲁番有一个这样的景点存在,真的很涨知识。坎儿井在南疆这种干燥少雨的地方,坎儿井简直是个天才发明,它将天山雪水形成的地下潜流,人为引入吐鲁番盆地,积少成多成为灌溉用水。

在历史上,坎儿井大都出现在干旱区的绿洲与沙漠的交错地带,是一种引水的系统,它解决的其实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之间的一个矛盾:戈壁荒漠中水资源分配不均匀,适宜耕种的平坦区域没有足够的水源。

吐鲁番的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如果不采用坎儿井,仅仅依靠雪水融化形成的地表径流,它们会在半途被阻挡或蒸发干净,根本无法抵达人们需要的地方。而那些流入吐鲁番盆地的河流会形成14条水系最终进入盆地,最终汇集在艾丁湖。靠近河流的区域就能够耕种,这也是吐鲁番盆地人类活动最早的区域。但后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表水不能满足人类的使用,人们便开始发现,这些河流的附近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水,这些地下水是河流的水渗入地下而形成的,而吐鲁番地下又有着一个不透水的岩石层。于是,在岩石层的上方就会形成一个有着丰富地下水的“潜水层”,坎儿井的作用就是把潜水层里的水引到地表上来。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坎儿井在中国范围内最多的时候有1700条之多,时间应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坎儿井大多数都位于吐鲁番地区,1957年坎儿井普查中,明确记录吐鲁番坎儿井有1237条,这个数字是吐鲁番坎儿井数量之最。 目前官方记载的可以确定坐标和名字的吐鲁番坎儿井有1098条,知道坐标点的吐鲁番坎儿井有900余条,但是这些坎儿井中,没有干枯的只有不到300条,目前吐鲁番还在使用的有水的坎儿井应该在200条左右。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挖坎儿井的工作其实并不复杂,但很辛苦:沿着需要引水的方向,隔一段距离就挖一个垂直井,人下到井底,凿开暗渠,连成一个贯通的水路。关于这个天才发明,人们想来想去,也没确定是什么时候、谁发明了它,在我看来却十分像十几二十年前的抗战老电影《地道战》。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坎儿井乐园里的1:1萎缩景观,再现了当年吐鲁番人民挖坎儿井的景象。

坎儿井乐园里的葡萄架,真可惜,这会儿而的葡萄都不新鲜了,要是赶上夏天8月份来,那会儿刚下架的吐鲁番葡萄才最好吃。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关于坎儿井的起源,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坎儿井起源于中原地区,由汉人所造。第二种说法是林则徐发配新疆的时候,给吐鲁番盆地带来了这种先进的灌溉技术。第三种说法是中亚传入说,意思是坎儿井这个技术来自遥远的中亚地区,毕竟吐鲁番盆地的气候与中亚酷热干旱的地区气候很相似。第四种说法,坎儿井为吐鲁番人所独创。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吐鲁番这片土地的人们来说,坎儿井这项技术是吐鲁番当地农业的一个里程碑。

除了中国的坎儿井,坎儿井在其他国家也有分布,在伊朗、伊拉克、阿曼、叙利亚以及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甚至西班牙和西西里岛都有类似的灌溉系统分布。其中以伊朗的坎儿井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2016年伊朗为坎儿井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这便是真正的坎儿井了,看起来并不大,洞口差不多是一人宽的见方,有点像越南二战时期对付美国大兵时挖的地道。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现在的坎儿井依然还在使用中,井下还有流动的水。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从坎儿井里钻出来,回到地面之后是一个穹顶建筑,花纹图案和颜色相得益彰,非常漂亮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墙壁上的穆斯林风格的假窗太漂亮,忍不住自拍一张。

离开坎儿井的时候又路过一条长长的甬道,全是葡萄树啊,想象一下,若是八月份来,这架子上满满的都是葡萄。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在景区门口买了一份鲜榨的葡萄汁,卖葡萄汁的维族小姑娘圆乎乎的脸,看起来可爱的很~

神奇的沙漠灌溉系统,惊艳的伊斯兰风格古塔,古西域人的智慧结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