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傳天罡肘(三)

天罡肘(三)

接上篇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鬥,令對手脛骨粉碎,行動困難;緊接著的鞭腿威力更大,它主要是利用身體旋轉而產生的慣性力量鞭抽對手,衝擊力巨大,足以令對手身體喪失平衡而摔倒:兩種腿法連環出擊,銳不可擋,同時也要注意保持自身的平衡與穩定。

  第十三勢、前推八馬(推肘)

  動作分解承上勢,右腳向右側落步、踏實,身體重心右後移,雙腿屈膝下蹲成左半馬步,左拳隨勢外旋向左側翻腕崩打,高與眼齊,力達拳背,同時右臂外旋、屈肘向下收抱於右側腰間,拳心向上,目視左前方(圖102):上動不停,身體重心向左前移,左腳跟內扣,左腿屈膝前弓,右腳跟外展,右腿挺膝蹬直成左弓步,同時左臂屈肘內旋橫肘於胸前,拳心向下,右手變掌俯按於左手腕部之上,繼而右手推動左小臂,於步型轉換為弓步之瞬間向左側平推,力達左小臂與肘尖部位,目視前方(圖103);緊接著,左拳屈肘、內旋向頭部左上方架起,力點著意於左小臂與肘尖處,右拳隨勢向身前平直衝拳,拳心向下,高與肩齊,力達拳面,目視前方(圖104)。

  動作要點:左拳翻腕崩打時,左臂肌肉要適當緊張;推肘時要展背順肩,肘力到乃手肩之所為,左右手動作要配合協調;注意掌握好架肘手臂的力道,肩、臂、肘要形成向外的“撐張”之力;弓步衝拳時以腰為軸帶動上下肢,做到擰腰順肩,沉胯扣襠,達到攻防清晰,勁力順達,剛柔相濟,協調自如的效果;“手如箭身如弓,發勁全憑後腿蹬”,發力的正確順序是,足催胯,胯催腰,腰催肩,肩催肘,達於手;從腳跟起,有一個“轉”與“蹬”的力,傳送至腰有一個“催”和“轉”的力,達於手有一個“送”的力;衝拳前,臂、拳、肩、肘對要放鬆,在衝拳的一瞬間,臂部肌腱突然緊張起來,旋轉衝出。

  實戰應用:實戰中,雙方對峙,伺機而動(圖105);對手突然掄起右拳,由外向內摜打我左側太陽穴,我可迅速閃身,並用左拳由內向外崩打對手右小臂內側,化解其攻勢(圖106);繼而,左臂屈肘、內旋,橫肘於胸前,右手推動左手腕部,猛然向對手胸肋部平推,令其仰面後摔(圖107);此時對手可能會向左側擰身躲閃,同時再用右拳擊打我頭部,我立即左臂屈肘、內旋以前小臂和肘尖部位為力點向左上方架格對手右小臂,並用右衝拳直擊對手胸腹部,令其劇痛難忍而止步不前(圖108)。

  技術解析:推肘時注意,肘走直線,且形成短促,發力在於瞬間,一定要在水平面上運動,動作快是關鍵,硬打硬進無遮攔,所謂“一打眼,二打力,三打膽,四打巧,五打分寸,六打手腳快與慢”;弓步衝拳腳掌一定要踏實,“腳底拔跟,功夫不深”,發力也就無法到位,切記“步不穩則拳軟,步不快則拳慢,步不實則拳散,步不活則拳亂”。

  第十四勢、新郎掀蓋(撬肘)

  動作分解:承上勢,身體左轉180度,左腳跟內扣,右腳隨轉身向前上步,重心左後移,雙腿屈膝半蹲成右半馬步,同時右臂屈肘,以拳輪為力點隨勢向胸前砸壓,高與胸齊,拳心向內,拳眼向上,左拳外旋向下收抱於左側腰間,拳心向上,目視右拳(圖109);上動不停,重心前移,右腳跟內扣,身體右轉,左腳向前上步,左腿屈膝前弓,右腿挺膝蹬直成左弓步,同時左臂屈肘、夾緊、內旋,以肘尖為力點隨上步轉身向下、向前、向上撬肘,肘部略高於肩,拳心向下,右手變掌扶按於左拳拳面上,目視左肘尖方向(圖110);緊接著,左拳屈肘、內旋向頭部左上方架起,力點著意於左小臂與肘尖處,右拳隨勢向身前平直)中拳,拳心向下,高與肩齊,力達拳面,目視前方(圖111)。

  動作要點:撬肘動作要由身體的轉動來帶動發力,動作與身法、步法緊密配合,要求協調自然;力發足根,上步迅疾,勁從根起,兩腿變換隨腰胯而動,兩腳變位、變換步型要靈活、穩實,動作不宜過高:注意掌握好架肘手臂的力道,肩、臂、肘要形成向外的“撐張”之力;弓步衝拳時以腰為軸帶動上下肢,做到擰腰順肩,沉胯扣襠,衝拳前,臂、拳、肩、肘對要放鬆,在衝拳的一瞬間,臂部肌腱突然緊張起來,旋轉衝出:整個動作要求圓活自然,勁力通達,節奏清晰。

  實戰應用:實戰中,雙方對峙,蓄勢待發(圖112);對手主動進攻,上步近身,突然伸出雙手向我撲來,欲鎖掐我頸部,我可迅速左轉身,右臂屈肘內旋,以右小臂為力點,隨轉體向上、向左再向下扣壓對手雙手前小臂與肘關節處,令其進攻受阻(圖113);緊接著,在將對手雙手砸壓開之後,乘其上盤空虛之際,快速進身上步,左臂屈肘、夾緊,從對手兩臂間穿過,以肘尖為力點自下而上猛撬對手下頜,可令其遭受重創(圖114):隨即乘勝追擊,再用弓步衝拳連續擊打對手胸部,攻擊動作要一波猛過一波,直至對手倒地束手就擒為止(圖115)。

  技術解析:撬肘的運動路線是弧形的,自下而上,發力短促,節短勢險,猶如槓桿撬動石頭一樣,運用得當可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事半功倍;上步出肘,步伐要大,出肘時擰腰順肩,快速有力,上體略仰;先動根,後動梢,發於根,順於中,達於梢,腳踏中門,肘隨身進,身肘合一,硬打硬進無遮攔:出手果斷,一氣呵成。。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秘傳天罡肘(三)

  第十勢、二郎擔山(擔肘)

動作分解:承上勢,身體右轉,重心右後移,雙腿屈膝半蹲成左馬步,同時右拳變掌內旋、屈肘,向右上方推撐,高於肩齊,掌心向右前方,左拳隨勢變掌外旋向左前上方托起,掌心向上,高與眼齊,臂肘微屈,目視左掌(圖81);上動不停,重心左移,下盤步型轉換為馬步,右掌外旋變拳、屈肘收抱向下於右側腰間,拳心向上,同時左掌變拳內旋、屈肘向回收至左肩上方,拳心向前,拳眼向下,使肘尖向左擔起,力達肘尖,高與肩齊,目視左前方(圖82);緊接著,身體左轉,左腳跟內扣,左腿屈膝前弓,右腳跟外展,右腿推翻膝蹬直成左弓步,左臂略伸直、內旋向頭部左上方架肘,力點著意於左小臂與肘尖處,同時右拳隨轉身向腹前掏打,力達拳面,臂肘微屈,拳心向上,目視前方(圖83)。

動作要點:動作要求舒展、大方,連貫、自然:步型、腳位方向變化要靈活、迅速,以前腳掌為軸進行重心腿調整,要做到變化有序,迅速敏捷;馬步要求兩腿間距為本人腳長之三倍,兩腳尖略內扣,大腿接近水平,膝關節向兩側外撐,胯部外展,形成圓襠,姿勢要求腰身正直,臀部內收,腳趾抓地,重心穩固;擔肘時整個身體要有為之一震的感覺,勁力要柔中帶剛,發力要求順達而有爆發力,切忌僵勁蠻力,必須運用先柔後剛的“寸勁”,才可使力量迅速集中於動作的著力點:架肘掏打時注意掌握好架肘手臂的力道,肩、臂、肘要形成向外的“撐張”之力,左右手動作協調,擊點準確。

實戰應用:實戰中,雙方對峙,蓄勢待發(圖84);對手主動進攻,上右步以右拳擊打我頭部,我迅速閃身,避開拳鋒,右手內旋、屈肘向上、向右託抓住對手右手腕部,同時左手外旋向左、向上託抓對手右肘關節外側,雙手交錯用力,擒拿其臂肘(圖85);緊接著,我左腳快速上步,由對手右腳外側插入其腿後,用腳尖扣住其腳後跟,牽制其下盤,同時左臂屈肘、內旋,以肘尖為力點向左側突然擔擊對手腰肋部位,令其因疼痛難忍而屈服(圖86);繼而,可用左架肘搪架開對手左臂,並用右拳掏打其腹部空虛部位,進一步擴大戰果(圖87)。

技術解析:雙手託拿對手右手臂時,雙手要交錯用力,協調拿控;擔肘時,右手一定要抓住對手右手手腕不放鬆,並用力向右側牽引,方可充分發揮擔肘的威力;同時注意下盤進步要快,且準確到位,牽拌別控,斷其退路:架肘與掏打動作配合一定要協調一致,攻防兼備,切勿顧此失彼,右拳掏打出手穩、準、狠,連續攻擊動作要一波猛過一波,直至對手倒地束手就擒為止。

第十一勢、力劈華山(劈肘)

動作分解:承上勢,身體右轉,左腳跟外展,雙腿屈膝半蹲成馬步,右拳屈肘收抱於右側腰間,拳心向上,左拳變掌向左側撥動,立掌,指尖向上,掌心向前,高與眼齊,目視左掌(圖88);上動不停,身體猛然左後轉,左腳跟內扣,右腳快速向前上一大步,右腿屈膝前弓,左腿挺膝蹬直成右弓步,同時右拳內旋,屈肘上提至右肩前,拳心向下,臂肘夾緊,左掌順勢抓握住右手腕部,繼而以右肘尖為力點隨轉體向上、向前、向左下方劈肘至右膝前內側,上體右前傾,目視右肘(圖89)。

動作要點:上步動作要迅速敏捷,步伐要大,落步要穩定、踏實,全腳掌著地,避免左右搖擺,上步迅疾,勁從根起,力量順達;劈肘要求肘尖沿大弧形路線運動,動作幅度大,但重心要保持平衡,節奏清晰、準確,動作連貫,中間切勿停頓,一氣呵成。

實戰應用:實戰中,雙方對峙,伺機而動(圖90);對手主動出擊,用左直拳擊打我胸部,我隨即左腳向前上步,上身右閃,同時用左手向外撥攔對手左拳腕部外側,並順勢翻腕刁抓(圖91);緊接著,我身體左轉,右腳向前上步,落步於對手前腳後側,以膝蓋擠壓住對手前腿膝窩部位,控制住其下盤,同時右臂屈肘,用肘尖向上、向前、向左下方劈擊其頭部,予以致命性撞擊(圖92)。

技術解析:劈肘的關鍵在於首先要拿控並牽制住對手的手腕,縮短彼此的距離,只有抓得住,才能打得著,右肘劈擊時左手耍牢牢抓住對手左手腕部,雙手動作要配合協調、默契;上步速度快,出肘時擰腰順肩,力大勢猛,制敵於瞬間,大有力劈華山之態勢,動作乾脆利落,切勿拖泥帶水;先動根,後動梢,發於根,順於中,達於梢。

第十二勢、撥雲見日(圈肘)

動作分解:承上勢,重心上提,身體略右轉,右腳抬起向後撤步,雙腿屈膝,臀部後坐,同時左手變拳內旋於身前以肘關節為軸向左、向下、向右、向上環繞一週,拳高與頭齊,拳心向後,肘尖向下,右拳隨勢屈肘、外旋,收抱於右側腰問,拳心向上,目視前方(圖93);上動不停,重心後移,左腳向後撤步,雙腿屈膝,臀部後坐,同時右拳內旋於身前以肘關節為軸向右、向下、向左、向上環繞一週,拳高與頭齊,拳心向後,肘尖向下,左拳隨勢屈肘、外旋,向下收抱於左側腰間,拳心向上,目視前方(圖94);繼而,右拳繼續內旋屈肘護於右胸前,拳心向內,拳眼向上,左拳同時屈肘上提護於左胸前,拳心向下,同時身體以右腳掌為軸迅速向右擰轉,重心移至右腿,右腿略微挺直、獨立支撐,左腳隨轉體抬起用力向左側下方鏟踢,高不過膝,力達腳掌外沿,上體略微向右側傾斜,目視左腳(圖95);緊接著,左腳向前落步、踏實,身體以左腳掌為軸迅速向右後方旋轉180度,右腿隨轉體抬起、伸直,用力向身體右後方做水平鞭踢,力達小腿後側與腳後跟處,高與腰齊,右拳隨勢直臂向右後方擺動,拳心向下,高與肩齊,目視右腳(圖96)。

動作要點:左右圈肘時身體保持中正,下頜內收,頭正頸直,避免頭頸左右歪斜:動作節奏清晰、準確,連貫、輕靈;鏟腿時出腿迅速、有力、準確,重心要保持穩固,注意展胯、扣襠,身體要一側傾斜,防止前俯後仰;鏟腿時要以胯和膝關節的爆發力剷出,力達腳掌外沿;支撐腿不能移動、搖擺,腳跟也不可抬起:鞭腿時要充分藉助身體的轉動發力,發腿如掄鞭。

實戰應用,實戰中,雙方對峙,蓄勢待發(圖97);對手首先用右衝拳擊打我胸部,我迅速抬起左臂、屈肘,以肘關節內側為力點向上圈格其右手腕部,以化解其進攻力量(圖98):對手一拳未果,再發左拳連續擊打我胸部,我便故伎重演,再速抬起右臂、屈肘,以肘關節內側為力點向上圈格其左手腕部,令其連續失手(圖99):在將對手勁力化解掉、徹底瓦解其攻勢後,我反守為攻,身體突然右轉,抬起左腳,以腳掌外沿為力點向前下方鏟踢對手前腿脛骨(圖100);緊接著,我左腳向前落步、踏實,身體以左腳掌為軸迅速向右後方旋轉180度,右腿隨轉體抬起、伸直,用力向身體右後方做水平鞭踢,力達小腿後側與腳後跟處為力點鞭掃對手腰肋部,導致其重心不穩而跌摔在地,束手就擒(圖101)。

技術解析:圈肘的特點是以肘關節內側為力點出肘,多用於防守,在實戰中要掌握好分寸、時機與力度,否則反而會弄巧成拙;圈開對手進攻拳之腕部後,應該立即進行反擊,避其鋒芒,擊其空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腿迅速、敏捷,力道精準、通透,也可拳腳相加,上下呼應,所謂“有拳無腳難制勝,有腳無拳難佔先”:實踐證明,鏟腿一類低矮腿法的威力是異乎尋常的,往往可以一腿就結束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