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又是一年清明。

今年的清明,浸泡著更多的淚水,寄託著更深的哀思,只因這猝不及防的疫情,奪走了太多鮮活的生命。

他們把我們送上了開往春天的火車,可是自己卻沒能走進春天。

清明祭: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生之漫漫,總有離人,生之漫漫,總有故人。他們從未離開,只是換一個地方,活在了我們的心裡。

我們這個民族,正因為始終記得來時的路,才能在每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頭,倔強地挺過來,把五千年文明的火種延續至今。

理解死亡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活著,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從這5本書出發,思考對生命更深切的理解:死亡意味著什麼?生命的價值何在?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我們終將相聚,在生命的最深處。

1、《最好的告別》

作者 : [美]阿圖·葛文德

清明祭: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如果關於死亡的認識和思考,只能選擇一本書的話,那我會選擇推薦這本。

當獨立自主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麼辦?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麼?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於這些問題,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

影響世界的醫生阿圖•葛文德結合其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選擇了常人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侷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

3、《此生未完成》

作者 : 于娟

清明祭: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復旦青年女教師在生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的病中日記,讀來感觸良多。

她通過反省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告誡讀者特別是年輕人,不要任意揮霍健康,任意揮霍幸福,要感恩生活,善待生命。書中收錄了作者癌症治療的經歷、對人生的理解、對自己忙碌前半生的一些回憶與反思,以及關於故鄉、關於親情等的深切感悟。

這也是一本記錄關於生命與生活思索的書,寫給內心柔軟卻迷路人間的人們: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4、《當呼吸化為空氣》

作者 : [美] 保羅·卡拉尼什

清明祭: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比爾·蓋茨、蔡康永、卷福推薦,震撼40國讀者的生命之書,《紐約時報》非虛構類NO.1,英文版暢銷百萬冊!

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天才醫生與癌症抗爭的生命感悟:即將抵達人生巔峰的保羅,忽然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開始以醫生和患者的雙重身份,記錄自己的餘生,反思醫療與人性……

如何重上手術檯,讓自己的精神在死神面前爭取一席之地?如何重修夫妻關係還生了一個女兒,讓自己的家庭避免走向破碎?書還沒寫完作者就去世了,令人唏噓。

如果死亡是一大碗悲劇,最好是一勺一勺慢慢地喂,大多數人需要時間去消化。

5、《我與地壇》

作者 : 史鐵生

清明祭: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那些年,我們一起看過的課文書系列,隨著年齡增長又常讀常新。

當生命殘缺的時候,內心變得完整了,看上去這像一個悖論,卻在史鐵生身上成為現實。當我們的身體在體會苦難,一個人如果精神上足夠強韌,他的靈魂就能跨越煩瑣變得純淨。

所以,讀《我與地壇》的時候,眼瞅著史鐵生吃進去的是苦難,寫出來的卻都是明朗和歡樂,這種生命晦暗中閃耀的光能照亮我們所有人的生命。

地壇只是一個載體,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 ,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5、《心的重建》

作者 : [美]露易絲·海\\大衛·凱思樂

清明祭: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疫情中我們看到了太多失去,如何避免完成心的重建,避免深陷悲傷與痛苦中。

這本書分享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故事,探索了在面對傷痛時我們應該如何療愈破碎的心,更積極地實現自我療愈。這本書將是我們遭遇失去時的伴侶,它啟發你面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如何重獲勇氣,讓你的世界重新愛意滿滿。

讓我們痛苦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面對痛苦的思想和回應方式。

收好這份清明書單,願你不負春光,不負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