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高以翔先生:你是我們千萬人的眷戀

《遇見》會成為我們心中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

20181031大方奶奶文!致謝

致高以翔先生

你是人生的觀察者,也是自然的觀察者。你依戀著藍天,你周遊加拿大,你遨遊世界,你站在高山之巔,你漂泊在汪洋大海,你行走在深林曠野,你身著牛仔騎上馬背,那裡是你更自然、更野性、更自由的憧憬。你用澄明深邃的眼神凝望日光、大海。你彷彿站在宇宙間離天最近的地方,你是萬物的獨享者。

你生生不息的鮮活,你如閒庭信步的啜飲,你的渲染是一種別緻,別緻的雄偉更是一種淡定從容。你自由的靈魂成為你心中的主宰,你悠然的遊蕩賦予天地靈性,這不是瞬間的閃爍,這是瞬間的永恆。

你冰滴咖啡的昇華,昇華,再昇華;你冰滴咖啡的濃縮,濃縮,再濃縮。

你用冰滴咖啡的精神與品質鑄就了你頑強的藝術生命,在你豐裕的心田裡綻放出如高山雪蓮一樣聖潔的花朵,用你的莊嚴美麗裝點著橙色的大地!未來是你……

祝福你,青春永駐,角色豐盈!!!

《遇見》會成為我們心中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它優美怡情的畫面會成為曠世留痕的“經典”。

在使人樂意的事物中,那最稀有的就給予我們最大的快樂,大的快樂來自對美的作品的瞻仰。“遇見”讓我們發現了生活中不知道的美,它為我們呈現了生活之美和藝術之美。

讓我們再次以感恩之心,向“遇見”團隊道聲珍重,衷心地謝謝你們!

《遇見》是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契合的最好的“經典”。

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

文學依靠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但無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何鮮明,生動,讀者無法直接看到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托爾斯泰筆下的馬斯洛娃。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去補充。

繪畫是通過鮮明的線條和形體來表現生活的,也是可見的視覺藝術。但無論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如何逼真,列賓的《伊凡殺子》如何悲壯,它的畫面都是靜止的,而且一幅作品只能表現人物的一種精神狀態,或生活的一個片段。

戲劇依靠演員的動作表演生活,通過演員的對白給觀眾以深刻的感受。但是人物的某些內心活動單靠行動卻無法表現,有些生活中的事物也無法搬上舞臺。比如《武松打虎》,臺上就不能出現真老虎。

然而對電影來說,這一切都不成問題。它可以運用各種攝影技術,使人物與場景可遠可近,給觀眾的視覺留下鮮明印象。而且由於電影膠捲和接合劑的特殊性能,使電影鏡頭具有分切和組合的可能性。產生了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它可以帶著觀眾上天入地,回首遠古,嚮往未來,潛入夢境。凡思維能及的地方都能極目可見。這樣觀眾不但可以看見林黛玉的一顰一笑,還可以通過電影特寫鏡頭從人物眉宇間的細微神態洞察其內心活動;不但可以通過特技看到武松與真老虎搏鬥;還可以通過電影鏡頭的運動看到“伊凡殺子”這場悲劇的前前後後……

由此可見,電影藝術在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藝術特徵,而且從一定意義上講超過了其他一切藝術。但是,如果電影離開了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雕塑等姐妹藝術,電影就會失去它的魅力。

當然我上面說的這些大家早知道,我下面要說的是我認為《遇見》能獲得如此成功,說明它不單是角色契合的最好的經典,而且是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契合的最好的經典。

文學戲劇就不說了,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劇本是電影的靈魂。沒有施定柔老師的文學、劇本,就沒有閃耀著愛的光芒的《遇見》。

攝影就更不要說了,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畫面,每一個人物特寫鏡頭都成為鮮活生命生動、深刻、悲喜瞬間的永恆。是“遇見”的生命細胞,給影視攝影藝術畫廊輸送了營養豐富的新鮮血液,會成為曠世留痕的經典。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談什麼音樂、美術,但“遇見”的聲音和色彩使我的聽覺和視覺都產生了異樣的感覺。

因為在塑造悲劇的氣氛中,“遇見”的“悲”不屬於有具體形象的“皮肉之苦”與“飢餓之苦”,也不是言情劇裡單純的“失戀之苦”。而它是綜合了人間多種情愫的思想情感、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不可名狀的、抽象的精神之苦。是最難表達之苦……

音樂也是一種表演藝術,通過有組織的樂音所形成的藝術形象,表達人的思想情感。“遇見”用及其精煉形象的語言,用自己特有的旋律,節奏,音色,調性……等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種如千言萬語,千變萬化的表現力……使“遇見”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美感達到了頂峰。

它將人物的彷徨、壓抑、憂鬱、苦悶、無法排解的絕望、如泣如訴的哀鳴、對命運的無奈、嘆息與抗爭……把一個悲愴的靈魂五味雜陳的迷茫全部放到了作品中。大提琴低沉的嗚咽,鋼琴的娓娓道來與陣陣激昂伴隨著蒼茫與憂傷的劇情。沉重、高亢的男高音乞求著、傾瀉著、吶喊著把人們帶入到音樂創造的具有強烈藝術效果和藝術感染力的人間悲劇最悲壯、最高尚的意境當中。它急湍地流到人們的血管裡,穿透到人們的骨髓裡,留下深刻無法磨滅的痕跡。

關於“遇見”的兩首歌詞

一、《有一種愛是為了愛而分離》大意是:我多麼不願意讓你受委屈,假如我和你從未相遇,這樣你的淚滴能流得少一些,少一些。可是有一種愛是為了愛而分離,這一次我終於可以忘了你。但越想忘記,你越清晰,原來揮之不去。

二、《數到三一起放手》大意是:愛像秋天裡的最後一片葉,過完今天就不能再手相牽,有些回憶值得一輩子去紀念,你要自己撐過明天,不要再眷戀。等有對的人能跟你團圓,我才能夠放心地走遠,情願你恨我。我們來接受重獲的自由,未來的生活也許更寂寞,這是唯一的選擇,有些痛我們會懂,所以才會放手讓你走,讓愛停在最美時候。

歌詞是很少用的第一人稱的“我”對第二人稱的“你”不是隱喻而是明喻。歌詞裡“我對你”的“呢喃”,“囑託”,似對深愛的人的“臨終遺言”的一句一句的訴說……這是在我所目睹過的有限的電視劇中少見的歌詞獨特的表現方式。它是用精煉形象的語言對劇情進行的既抽象又具象,既概括又具體,既粗獷又細膩,既貼切又完整的詮釋。昇華了故事主題、故事情節、與人物的內心世界,強化了故事的真實性與悲壯感。“遇見”的詞曲作者,他們不單是單純的詞或曲作者,他們都有很高的綜合藝術修養,他們都是靈魂宇宙的至尊。他們把音樂與故事情節的相輔相成做成了渾然一體,做到了極致。他們用這樣簡單的歌詞,並不複雜的調式,把一個萬語千言、轟轟烈烈、蕩氣迴腸、悽美的愛情故事詮釋得如此淋漓盡致,惟妙惟肖。“遇見”是宣言書,是播種機。它激情地潑灑著“有一種愛是為了愛而分離”的意志與淚水——給人們心中留下了永不泯滅的記憶。

在影視劇裡,美術是用來營造環境、空間和人物的色彩與造型的藝術。作者的審美取向直接影響影視劇的內涵與外延,是提高對影視劇觀賞的魅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我認為在“遇見”里美術同音樂的藝用手段是異曲同工。

自然景觀就不用說了,因為受“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遇見王瀝川愛上蘇黎世”的感染,在這裡先說幾句自己對瑞士的一瞥之見的微不足道的聯想……

通過“遇見”坐在家裡就能享受到被上帝特殊寵愛,被譽為“歐洲屋脊”、“世界公園”的美麗山國的瑞士風光。瑞士身臥阿爾卑斯山脈的百分之六十,即使在夏季,山峰頂上終年有不化的皚皚白雪,山腳下卻是鬱鬱蔥蔥。坐在緩緩降落的飛機上,會看到是同天一樣大的五顏六色鮮豔整齊的色塊組合,如同巨大的版畫躍然地面。降到低空時會看到各種形狀的房屋、閣樓木屋,真如到了童話世界。

瑞士民居,房屋及閣樓的腰間和陽臺上都擺放著花枝與花環,常年鮮豔如春。瑞士多在晚間下起濛濛細雨,清晨就停下。鮮花、綠葉如水洗般晶瑩剔透。天剛剛亮,園丁們就到花壇去撫愛花的美顏。從清晨到日暮,山腳下,教堂鐘聲絡繹不絕,為它們的教民祈禱安寧。到黃金線乘小火車如鳥瞰山谷,山谷下成排成排地生長著上千年的威猛大樹,他們莊嚴地屹立,這是國家與民族的寶藏,是保護生態的見證。到了日內瓦湖畔,納沙泰爾湖畔,當然還有蘇黎世湖畔,湖底清澈如鏡,如果坐在湖畔石條椅上,成群結隊的白衣鳥會落在你的肩上,腳下,等待你的溫情。它們早已習慣與你和諧共生……

如果到了郊區,會發現一道特殊的風景。在很多民居房前屋後的花叢中,莊嚴地供奉著先人的墓碑。不管黑夜與白晝,日月陰晴圓缺,現世的親人與過世的親人永遠地貼身陪伴,共度基督與天主賜予他們的好時光,他們永遠不會感到孤獨。

如果到了鐘錶店,會看到千奇百怪的鐘表造型,你會遨遊在童話世界,動物世界與神話世界裡,真是鐘錶王國,奇妙無窮……

如果走進小巷或者間距很近的路口,都會有警示燈。但是汽車行到你身邊時,司機不會按喇叭,即使你背對著他,他也不會按喇叭,他會一直微笑著目送你走過去才啟動車。騎單車的人很多,街道清潔又清靜。偶爾你會看到白髮蒼蒼的老翁開車並經常停在路口,一打聽才知道,原來瑞士的男性老人退休後是可以當出租車司機的。我想並不一定是生活需要,因為他們的工資很高,主要生活食品卻很便宜,我想他們是願意體驗馬路天使的生活吧……

不管走到哪裡,我還是認為自己的國家最美。因為我們的國家幾乎包攬了全世界的氣候地貌與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樣貌。百聞不如一見,親身體驗最好。

書歸正傳,回到美術上來。因為電視劇基本上以室內環境為主,《遇見》的內容是反映瑞士高級建築行業,GMF公司總部設在瑞士。中國上海有分部。但上海分部除GMF公司大樓特殊需要之外,其他的房間裝飾基調均為赭石與大白。

在室內除地板,牆面裝飾後的空白處為白色,沙發或床面為乳白色,窗簾為淡米色,畫框為銀白色外,其他門窗、傢俱、桌椅,與其全部框架結構均為原木色,深淺咖啡色,就是普通民居常用的顏色。更沒想到的是,到了瑞士,有爺爺設計的家,極高級的筒式天棚貫下來,整個牆面、門窗、傢俱全部裝飾物顏色基調都為咖啡色,幾乎成了咖啡屋。特別是燈光的使用,一方面擴大了較小房間的視覺效果,並使整個房間被籠罩在溫暖的氛圍中。令人驚訝的是,GMF公司的董事長與高級建築設計師都不追求豪華、奢侈與獵奇……

一切裝飾、鋪陳的色彩與造型均為簡單大氣、和諧統一、溫暖明亮的效果。體現出建築世家的高修養,不媚俗,成熟、穩重、樸素、大方的審美觀,令人敬重。

關於人物的著裝直接影響人物的修養,身份與心態。因為要降低,調整角色的身高差視覺效果,瀝川著裝除休閒裝為淺色外,其他著裝多為黑藍色西裝和黑藍色外衣……偏冷調。小秋著裝多為米色、橙色和茶色,偏暖調,並多用里長外短的衣服和較蓬鬆的圍巾,張揚了人物豐滿瀟灑的精神氣質。特別是小秋,經常穿半腰和整腰的皮靴,避免了人物的頭重腳輕,增加了人物的穩定感。從整體上縮小了小秋與瀝川的身高差,呈現出搭配舒服自然,協調統一的視覺美感。

如一次,小秋去陪瀝川參加活動,小秋仍身著米色風衣,只是露出中式白色高領內衣,乳白色高跟涼鞋,露出美腿美足,頭上飄逸著蓬鬆的長髮,站在瀝川面前說“我準備好了”,瀝川眼前一亮,露出少有的驚異和欣賞的目光,含蓄地讚美與微笑,立刻用手將小秋落在右肩前的一縷長髮撩到後面去,然後瀝川精神抖擻地甩起手杖,此時的手杖應當叫做“文明杖”,霎時現出紳士風度。二人用十分協調的步履向前走去。小秋淺色衣服的靚麗活潑,瀝川深色西裝的莊重幹練,二人行走節奏與韻律的默契,真如恩愛的情侶與高雅優秀的時尚模特。這一對背影已成為瀝川夫婦標誌性的背影,令珍妮特瞠目結舌,令葉靜文興奮地說出“真配啊!”

音樂和美術,他們都是把簡單的事做成了不簡單,他們卻是用簡單的音符調式,簡單的色彩構成呈現出來豐富的情感和豐富的色彩。所以說音樂和美術的審美風格是協調統一,異曲同工。

對美的呼喚惆悵的憧憬

《遇見》有很多攝影畫面會成為影視攝影藝術的經典。構圖的講究,形象的生動,色彩的凝練,經常使人如陶醉在熟悉的畫面裡。

當我看到“小秋同瀝川在雲南相遇”的微薄畫面時,列賓的油畫《意外歸來》的畫面突然浮現在我眼前。“意外歸來”是一幅很多中國人都熟悉的名畫,因為中蘇兩國有一段特殊的歷史淵源,“中蘇友好”達數年之久,至今也是友好聯邦,所以說蘇聯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對我國的影響,尤其是對我們這一代的影響更是根深蒂固。

“意外歸來”是畫家出於對那些當時因為反對沙皇專制制度而受迫害的俄國知識分子的同情塑造的一個為時代所敬仰的革命者形象。畫面從這位受迫害的革命者突然被釋放回家的情形中展開,全家人處在一種驚愕之中。一個瘦削的、滿面鬍子還穿著囚服的中年男子走進房間,妻子背朝觀者,從沙發前不由地站起來,腦際在迅速搜尋丈夫往日的形象……左側桌前有兩個做功課的孩子,那小的孩子是在革命者入獄後所生,從革命者驚異的眼神中能判斷出來,他的內心及其渴望知道他離家後家中發生的一切……

瀝川來到小秋住所,他身著普通黑大衣,休閒便鞋,手擎一把灰色白道雨傘,弓著腰一步一屈地邁上石臺階,站在房門前。猶豫片刻,用手按下牆上的門鈴,然後趴在玻璃門窗往裡看,沒看到人後,他仍站在門前決心等下去。這是一個雖不豪華但卻是一個建有拱門的院落,精緻的中國青磚房,院牆的周圍擺放著大小不等,鬱鬱蔥蔥的盆栽,象徵主人有較高的生活品味。

小秋和瀝川沒有面對面的離別又三年的時間過去了。

意外歸來的革命者是被監獄放出來的,瀝川可以說是從鬼門關裡逃出來的……

今日瀝川突然出現在小秋住所,突然出現在天色灰濛濛,對面看不清人容顏的煙雨中。小秋身著乳白色的外套,手擎一把白色的雨傘,盤著少婦模樣的髮型,手牽著一個兩三歲、身著白衣的小男孩,邊笑盈盈地俯身同小男孩說話,邊走進拱門。抬頭定睛一看,與站在雨中的瀝川四目相對。此時他們都泛亂了自己的思緒,卻都木訥不語。他們都在回憶著往日那些讓他們“為了愛而分離”的撕心裂肺的痛。瀝川站在青磚房前面,整個人被籠罩在暗調裡。小秋手拉著小男孩的手,正好站在拱門的中央。拱門透進來白色的光,小秋與小男孩白調子的衣服連同白色的雨傘,這整片的白色讓小秋站在了陰霾即將逝去的亮調子裡。瀝川的視線所及的焦點正是小秋的臉,預示著兩顆閉合的心即將打開。瀝川很快就會知道小男孩是何許人也……

瀝川的“意外歸來”與革命者的“意外歸來”,雖然一個在室內相遇,一個在室外相遇,構圖也不完全肖似,但是他們分離的懷念與渴望,他們的期盼,他們的意外歸來與他們的未來是完全一樣的……親人團聚是人們的第一願望,也是人們的終極願望。

當我看到瀝川弓著腰上臺階的背影時,使我又聯想到另外一個畫面……

瀝川正坐在蘑菇亭裡看工作日記,小秋對瀝川說:“我在屋子裡呆了三天三夜,又把謝靈運的詩翻了一遍,可能會對你有幫助”。瀝川接過來說了聲謝謝……這時瀝川站起身來對小秋說:“不要喝酒了,等你生病了就知道健康有多重要!”小秋問:“我的審查期什麼時候結束啊”“麻煩是你自己找的,慢慢候著吧”。說完這句話後。瀝川居然抬腿就走了。小秋茫然地看著瀝川離去的背影……

瀝川徑直向大片的綠草地走去,他需要通過一個較長的臺階才能走到人行道上去。遠處是林立漂亮的白色高樓,身後是如地毯一樣深沉平坦的綠草坪,還有佇立在草坪上的,如童話般精緻的蘑菇亭。小秋站在離瀝川越來越遠的背後,在這樣光天化日,靜謐開闊的空間裡,只有瀝川一人拄著柺杖,弓著腰,吃力緩慢的一步一屈地點著臺階上行。看不見人頭時,只看見人的背影。如同一個老人在蹣跚的前行……他後背弓腰的姿態與兩肘彎曲的形象,使我想起美國畫家安德魯·懷思畫的,又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幅名畫《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浮現在我眼前。畫家畫了一個因患小兒麻痺症而致殘的少女,她好像在往山坡上爬行,凝視著地平線上她家的木板房,少女在這滿目蒼涼的土地上,用那雙發育不全的、瘦削的胳膊支撐著身子,她抬頭看遠處,已是汗水滲滲,畫面顯得很空泛。荒蕪的大地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從而加強了這種悲劇氣氛。一種憂鬱感。一種人生的坎坷油然而生。它近乎於超越現實,但它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可見的生活現實。此時面對著還沒有完全消失的瀝川的背影,我的耳邊又響起他說的話“沒有我的請求,請不要為我做任何事情”。這說明了瀝川從未忘記自己是殘疾人,他一直採取與自己的殘疾對抗的心理,他努力用堅強、倔強、固執、一根筋、頑強地去做他是“健康人”的樣子。當這些畫面不斷地延伸的時候,對瀝川的敬意不斷地上升,上升。對我們來說,瀝川早已不是故事裡的一個人物,它已成為我們心目中不能割捨的朋友和親人。

《遇見》裡很多畫面已構成很多優秀的油畫作品,給我們創造了很多美好的意境。《遇見》應該將優秀的畫面集結成畫冊,讓愛的美感流芳百世。

《遇見》對在言情劇裡如何反映現實生活做出了有益的啟示

《遇見》在分類裡應當屬於是言情偶像劇,但在劇情裡沒有敷衍其他有關內容,這裡是指建築設計師要打交道的建築行業,“遇見”不惜用大量筆墨表現建築行業激烈的競爭,並具體地表現了GMF公司與方適集團,迦園集團競爭手段的殘酷。特別是從建築的專業角度,商業角度,發展趨勢,民族化與國際化,審美取向的建築風格,流派等各個方面都有詳盡的闡述和體現。通過“青蓮一期工程”的競標大會,霽川瀝川二兄弟去麗莎家要墊付材料款“兩千萬鉅款憑證”的過程,“畫廊開幕式”,對建築風格與後現代派藝術的探討等三場大戲,非常專業,非常完整地展示了開發商與建築商的關係,建築與地理環境,氣候的關係,建築結構建築材料與高科技安裝的關係,建築造型的現代理念與民族化藝術風格流派相結合的關係。這些原來不瞭解的東西通過“遇見”大開眼界。

還有一段情節特別要提出,就是小秋同父親口角後離家出走,用一天一宿的時間騎自行車三百公里從雲南箇舊到昆明,一段艱辛山路的描寫。在這裡沒有刻意表現山村風景如何優美,而是特別真實,實事求是的,幾乎是用了自然主義照相的手法表現了山路崎嶇,高崗下坡,顛顛簸簸,一座座山一道道嶺不斷地蜿蜒繞行。有被綠草覆蓋的生機盎然的山巒,有長河幽靜的流淌,有黑白羊群的奔跑,伏地吃草……風景很美。也有荒山禿嶺的蒼涼,渺無人煙……中午小秋坐在土地上吃乾糧,自行車被風不斷地颳倒,真是風餐露宿。到了城裡,小秋不斷地求人搭車,搭大卡車,搭小貨車,自行車搬上搬下。已經到了夜幕降臨,小秋還坐在後備車廂裡半睡半醒地眯著。路上的人都在為生活奔走著,忙碌著,太真實了。進城後,小秋坐在一個圓盤的石建築上,等待瀝川的到來。他們那種互相牽掛,心急如焚地渴望立刻見面的心情,見面時的驚喜,擁抱,如釋重負的欣喜,太感人了。《遇見》編導以極大的熱忱不但對愛情、親情、友情做到了盡善盡美的表現,而且對建築與農村面貌給予了應有的視角,給言情劇如何正確反映現實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藝術家的使命就是創造偉大的典型

法國文學批評家和小說家達文說:“巴爾扎克特別注重作品的統一性,在他以前,從來沒有一個小說家像他這樣,能夠在深入考察和選擇細節及瑣事的基礎上,構成一個統一、獨特、新鮮的整體。”認為統一性就是世界本身,人只是其中的一個細節,巴爾扎克對人這個“細節”有著聰慧和深刻的觀察能力,善於選擇人物一瞬即逝的表情、細緻微妙的變化、研究他們的習性、分析它們的動作、探索他們的眼光。認為他的作品充滿了“個性化的典型”和“典型化的個性”,能夠萬無一失地將感情和生命注入他所描寫的世界中。達文認為:“藝術家的使命就是創造偉大的典型”,並將完美的人物提到理想的高度,而巴爾扎克做到了這一點,使他的作品成了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各種人物活動的全景。而演員是要把作家的文字變成形象,這就更難了,但好的演員就能做到這點。“遇見”裡很多細節是值得細細咀嚼和品位的。“遇見”裡的細節就像散落在字裡行間的珍珠閃閃發光,讓人愛不釋手。

1、小秋從上海第一外國語學院校園裡跑出來,“你要去廈門多久啊?”“啊,兩個禮拜,我要帶一個小分隊去競標,送你的一個小禮物。”“這是什麼?”“現在不能開啊,你要好好考試。”“恩,那你一路平安啊,趕緊去吧,別趕不上飛機了。”瀝川的眼神太深情了,他用右手去撫摸小秋的左臉頰,用左手去扶小球的左胳膊,說:“我會想你的。”小秋用雙手去樓瀝川的腰,委屈地說:“我會想你的。”趴在瀝川的胸脯上。瀝川的下頜帖在小秋可愛的小腦門上,瀝川、小秋二人的站姿、側顏、眼睛、鼻樑與嘴唇,線條如雕塑般清晰、標緻,深刻健美。這使我想起了德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丟勒說過的話:“世界上沒有絕對美的東西,要想創造出優美的人像,就應當從不同部位雲集所有的美,往往要逐一地查看二百人或三百人,才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能夠利用的兩三處美的東西。”因此他主張“應該從這個人的身上取頭,從另一個人的身上取其胸、臂、腿和腳。”他說:“從許許多多漂亮的東西里採集美就像從許許多多的花叢中採蜜一樣。”如果高以翔和謝小秋出現在丟勒面前,我想他會非常興奮,至少不必找幾百人。小秋說:“不管多忙,你都要給我宿舍打電話,聽到沒有?”“我會的。”此時瀝川展開他的“川式擁抱”,像兄長、像長輩、像親人、是戀人,濃濃的深情。“那我先走了。”小秋的眼神彷彿在說:“就這麼走了?”瀝川又轉過頭來,用手輕輕捋小秋的頭髮,微笑著看著小秋,又在小秋的額頭上輕輕地吻。陶醉的小秋又翹起雙腳,輕輕地親吻瀝川的唇。這種動勢、線條和柔情只有在真正戀人的心態當中才能看到。除了聖潔、純淨、高尚,真不知道還能找到什麼詞彙來形容。好了,拜拜,拜拜。瀝川說:“我會打給你的,不要擔心。”“對,不管多忙,都要打給我。”瀝川又用手去摸小秋的臉,像大人摸小孩的樣子,那樣的疼愛。小秋舉手、擺手。瀝川又回去同小秋重新摟在一起。瀝川又低頭認真地看小秋的臉,小秋又重複說:“一定要打給我啊。”“嗯。”又去吻小秋的腦門,又去貼小秋的臉頰。小秋說:“好了,拜拜。”就連瀝川轉身下臺階走向汽車的動作都散發著那麼自然、從容的美。瀝川走後,小秋打開盒子,紅殼手機閃出六個金光閃閃的英文字“小秋堅持奮鬥”。這個手機帶著瀝川的溫度與力量,陪伴了小秋整整四年之久。

“吻”是表現人類“情愛”在跨越質的界限時的最初形式,然而吻的美感在視覺藝術中是有觀賞性的。當我們看到“遇見”的吻戲時,不能不說,這是瀝川的一種創造,一種奉獻。他將愛之吻迴歸到人類愛之初始之美。《遇見》的成功,不僅是他非常好地詮釋了故事主題,還有它“吻的激情”、“吻的品質”、“問的美感”,散射出動人的魅力。

他們僅在兩三分鐘時間裡的對話就有三次擁抱,小秋就三次叮囑瀝川給她打電話。分別是這樣說的“不管多忙你都要給我宿舍打電話”、“聽到沒有,不管多忙都要打給我”、“一定要打給我”。瀝川回答小秋“嗯”、“我會的”、“我會打給你的,不要擔心”。不斷重複簡單的語言,不斷重複簡單的動作,不但沒有使人產生煩膩之感,反而使人強烈地感悟到,這種愛的情感的不斷的戀戀不捨,不斷地層層深入已經侵入到神經裡、血管裡。只是暫時的離別,就如他們即將長期分別到天涯海角。然而卻是真的在僅僅幾天之後,是天災人禍的驟然降臨棒打鴛鴦,使他們在戛然之間分離,並且分離後,瀝川對小秋竟四年時間,近一千五百個日日夜夜,音信皆無。我以為這個細節的鋪墊就是用來同以後瀝川對小秋四年時間音信皆無做強烈的對比。突兀悲劇對人類精神、情感的無情摧殘,這是對人的精神與肉體的一種凌遲!

2、瀝川終因牽掛小秋,用自己的方式回到上海,小秋陪張總來上海機場接瀝川一行。來到機場前,小秋並不知道接的人是誰,瀝川小秋二人都沒想到會在機場相遇。瀝川表面裝作不認識小秋的樣子,小秋也只好裝不認識瀝川。但特寫鏡頭顯示,瀝川握過的小秋的手面上是留下了瀝川用力過的指痕,那是將血液擠到旁邊去留下一塊很白的印記,那是無聲的語言。“小秋,我是特意回來看你”。在剛要邁步行走時,由於小秋精神不夠集中,面對突然出現的瀝川和他的消瘦,和瀝川死盯著她的眼神,她會在思考什麼,不慎踩了瀝川的左腳面。瀝川抬頭瞄了一眼,看小秋沒什麼問題,他做了一個木訥狀。此時隨行的景觀師珍妮特急忙過來問:“瀝川,你沒事吧?”瀝川仍木訥地回答:“我沒事。”只要有小秋參與的事,瀝川不管他自己受到多大的傷害,他永遠都會說“我沒事”。後來有一次小秋的弟弟小冬因為誤會瀝川……對瀝川拳打腳踢,打得瀝川坐地起不來。家人都嚇壞了,瀝川仍然說“我沒事”。這是瀝川愛小秋不變的底線,哪怕自己死了也永遠會說“我沒事”。此時,小秋的表情非常尷尬,昔日瀝川的未婚妻,四年後的今日,小秋莫名地淪為與景觀師珍妮特的關係賓主倒置。生活是無常的,現實是殘酷的。珍妮特何許人也,四年時間瀝川都做了什麼,正是悲劇要揭開的序幕。

3、瀝川同小秋一起去意大利公司,小秋拿出自己畫的小地圖,瀝川問小秋:“這個星星、這個箭頭是指哪裡呀?”小秋說:“這個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只是那個地方我還沒有畫出來。”瀝川一聽就知道那個地方是哪裡了,瀝川聽罷就應該把地圖還給小秋,因為那是小秋為自己準備的整個上海的重要幹道示意圖。然而瀝川卻把小秋的地圖認真地揣到自己的西裝裡懷,這個動作也許瀝川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是他開始對小秋喜歡的預兆。是否可以比做是後來與小秋分別時將小秋花枕頭裝在自己旅行包裡的前奏,小地圖同樣帶著小秋的氣息和溫度。從另一個角度看,小秋的地圖畫的認認真真,寫的清清楚楚,密密麻麻。是編導用無聲的形象,白描的手法描寫了小秋的另一面:少女的個性與娟秀之心。與小秋把雞蛋拋在汽車頭上、在幾分鐘之內把自己頭髮搞成爆炸型為在霽川面前矇混過關、在追趕小偷時一腳把小偷踢倒在地,奪回相機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描寫小秋性格的多樣性,豐富了小秋這個人物的生命質感!

4、小秋因感冒遲到,與張總髮生口角。次日晨有個鏡頭,瀝川畫一夜圖紙,突然起身站在窗前,拉開窗簾,然後有一個看手錶的動作,立刻切換一個鏡頭,小秋接電話:“我是前臺,打電話通知你,今天早晨八點例會,現在是七點四十分。”“知道了,謝謝。”知道嗎,這是瀝川給前臺打的電話,讓前臺通知小秋,怕她遲到。結果小秋還是穿著浴衣進了會議室,總算是沒遲到。

5、瑞內從瀝川病房出來對小秋說:“你進去吧,他要見你。”小秋推門進病房時,瀝川正讓護士將他的病床搖低,小秋坐下時正好與瀝川對面,說話很方便。像這樣的細節,真如灑在字裡行間的珍珠,拾都拾不過來……

6、我認為“遇見”就是做到了在細節與瑣事基礎上,在多角度多側面的表現上,構成了一個統一的、獨特完整的“充滿個性化的典型”和“典型化的個性”。真正做到了“思想與藝術形式上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並且不是一個典型,我認為王瀝川、謝小秋、蕭觀、艾瑪都是他們各自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最具里程碑意義的角色是《遇見》裡的王瀝川

前些日子,看到高以翔網宣組微博介紹從2006年到當下十二年時間,高以翔扮演的二十個角色。自半年前我看到《遇見》後,自己補看了《我是馬布裡》、《天堂來的孩子》、《盛女的代價》、《華麗一族》、《最萌身高差》、《一百零一次求婚》、《情遇曼哈頓》,沒有看過電影大片,還不到高以翔扮演角色的一半,但我自認為,我已經感悟到它扮演的角色的發展變化已經昇華到是一條深刻完整的奔跑軌跡,角色提升的質感和速度是驚人的。但我仍然認為,最具里程碑意義的角色還應該是《遇見》裡的“王瀝川”。

我認為“王瀝川”是一個貼近主流社會的一個主流人物。他是一個因病致殘的高級建築設計師。故事以樸素、真誠的情感,清晰、完整的脈絡給予極大的痛惜之心,敘述了主人公“王瀝川”用三十五年短暫的生命奮鬥的一生。

雖然生命短暫,命運卻讓他經歷了身體由完美到殘缺、精神由安逸到痛苦、愛情從希望到絕望,但他從這個世界上得到了“愛”與“被愛”的“真諦”和勞動與創造的幸福與魅力。所以說他的人生是悲壯而完整的人生,是可歌可泣的人生,是有生存意義的人生。

高以翔將“王瀝川”這個人物詮釋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空前絕後、非他莫屬、令人震撼。

他將人物的深刻性、生動性、豐富性、精微性,賦予了角色具有穿透性的感染魅力。他的表演經得起咀嚼、推敲、和考驗。體現出真實之美、激情之美、悲壯之美與力量之美。是光影藝術創作的珍品。他用人性與愛的洗禮陶冶了人們的心靈,開啟了言情劇的新徵程。

高以翔用十二年的藝術人生積累,二十個角色的藝術實踐就能把王瀝川這樣一個經歷人生五味雜陳的人物詮釋得這樣顛倒眾生,讓人愛他愛到痴狂,叫人不可思議。我開始回憶記者對他的訪談:記者問:“最近你在看什麼書?”他回答:“我沒有看書”,並小有自嘲地笑了一下說:“我有時看看期刊雜誌。”另一次記者問他看什麼書,他回答:“我沒看書,我在看電影劇本。”我為他不設防的回答而受感動,並也對他有了好奇心。

哈哈,原來高以翔先生愛詩

一次我在微博裡看到高以翔坐在賽馬場的休閒桌子前,一邊喝茶一邊翻閱“雪萊詩選”,並激情地用英文書寫文字……又在周遊加拿大的微博上看到他坐在詩人雕像下的石椅上認真模仿詩人寫詩的姿態。更令人興奮的是,他居然做出舉起詩文朗誦詩的樣子,然後他用孩子般的笑容陶醉在自己的模仿裡……後來我又看到他在舞臺上真的拿著一本詩集站在舞臺上認真地誦詩……哈哈,原來高以翔是如此的愛詩啊!

這使我聯想到高以翔最重要的受教育階段是在加拿大度過的,也可以說是在歐美文化領域中成長起來的。特別是希臘、英、美、法、德、意都是詩的國度。那裡成長了很多世界級的優秀詩人。如最早的希臘的荷馬、阿里斯多芬、品達、英國的莎士比亞、培根、拜倫、雪萊、濟慈、王爾德……法國的伏爾泰、雨果、馬拉美,意大利的但丁、明屠爾諾、白爾謝,德國的歌德、海涅、席勒,美國的愛默生、愛倫坡、惠特曼,俄國的普希金、涅克拉索夫,古羅馬的賀拉斯,西班牙的塞萬提斯,波蘭的密茨凱維支,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等等。可以說高以翔是吮吸著詩的乳汁成長起來的精靈。那詩在文學藝術中究竟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詩是最高級的藝術

黑格爾說:“詩是最高級的藝術,詩才是真正的理念與感性的顯現,戲劇是詩中的高峰”。 能夠具體地瞭解一下“詩”,就能理解高以翔為什麼如此熱烈、真誠地愛詩。高以翔欣賞的雪萊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詩人?

波西·比西·雪萊是十九世紀英國積極浪漫主義的詩人。馬克思讚揚他是“社會主義的急先鋒”,恩格斯也稱他為“天才的預言家”。集中體現他文藝理論觀點的是《為詩辯論》這篇論文。《為詩辯論》在外國文藝理論史上被稱為是英國積極浪漫主義的綱領,是篇很有戰鬥性的論文。著重論述了詩的社會功用、本質、特徵,以及對詩人的高度評價。他說詩的目的是“要在我的讀者的心中點燃起對自由與正義原則的道義的熱情,以及對善的信仰與希望。”這正是積極浪漫主義的主導精神。所以,認為詩人應該是改造世界的改革家、是“號召戰鬥的號角”、是未來世界的報信人。原來詩肩負著這樣的重任,詩是人類忠實的朋友。

詩歌是想象與激情的語言,他與任何能使人的心靈感到快樂和痛苦的事物有關。他以人們的胸懷、事物為歸宿,只有以最普通,最易理解的形式打動人們的事物才足以成為詩的主題。

許多人以為詩歌只存在於書本中,十個音綴的韻腳相同的詩行中。但是何處只要有美感、力量或和諧存在,哪裡就有詩歌誕生……詩歌不是創作的一個分支,它是“構成我們生命的材料”……因為生活中所有值得記住的是其中的詩。恐怖是詩、希望是詩、愛是詩、恨是詩;輕視、嫉妒、懊悔、愛慕、奇蹟、憐憫 、絕望或瘋狂全是詩……

詩歌是自然的模仿,但想象和激情正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不論是對自然事物的描寫還是對天性情緒的描摹,如果沒有想象渲染,都不足以構成詩歌最終的目的和目標。詩的光芒不僅是直射的而且是反照的光芒。它將事物呈現給我們的時候,在那個事物的四周投下燦爛的光彩;激情的火焰在與想象溝通以後就如一道閃電一樣顯示出思想的深處,震撼我們的整個身心……詩歌把一股生命力和運動力注入宇宙之中。它描寫運動的而非固定的事物。它不替感情劃清界限,也不分析理性的區別,它卻表現出極度的想象力。

詩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熱化。在描寫自然事物的時候它賦予感觀印象以幻想的形式使它們與激情最強烈的活動,以及自然的最突出的表現融合起來;它使我們回顧過去、瞻仰未來、它使我們生命的每一瞬間,自然的每一事物都以新奇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在事件的漩渦中,它是我們脫離痛苦的深淵,而對人生做崇高的沉思。熱情的詩歌是我們天性中道德和理性的產物,也是我們感性的產物——它是求知的慾望,行動的意志和感受的能力的產物……

關於詩的概念、內涵、特徵、功能……可以說的話很多,但就以上的內容足以說明高以翔為什麼如此愛詩。

正在路上

高以翔就是那個欲讀萬卷書欲行萬里路的人。沒有任何一個演員能擁有所有角色的經歷,要從生活中、傳說中、書本里……多種渠道獲得。但作為演員,修養和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鳥兒只有靠飛翔的翅膀才可以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演員是靠修養與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情感世界裡自由地馳騁……

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說:“只有想象可以讓一個人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英國大詩人王爾德說:“如果藝術放棄了它富有想象力的媒介,那麼藝術也就放棄了一切。”

高以翔在接受記者採訪扮演夏夷則角色時說:“很多時候是要靠自己想象,用什麼來擋?用什麼來攻擊?什麼時候發病等等,都是靠演員自己想象,然後做出來。”所以才說,演員對故事情節的表演是要進行二度創作。

因為高以翔正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路上,所以他才有:高瞻遠矚的目光、海納百川的胸懷、遠大的理想抱負,他想打入好萊塢,拍大片,拍全部英語會話片,他想走進世界最高時尚殿堂,有自己的服裝品牌,他熱愛自然,想周遊世界,他關心國內籃球事業的發展,他說,想為國內熱愛籃球的孩子們做點事情,他幾年前就是四川籃球訓練營無償服務的籃球教練。他想多交好朋友,他熱愛朋友,對朋友有求必應。世界上最普遍的名詞是朋友,但是難得到的也是朋友。一個偉大的人不但有他自己的才智,還有他朋友的才智。有了朋友,生命才會呈現出全部的生命價值。高以翔是聰明的、幸運的。他擁有很多好朋友。

他的紳士風度、他的貴族氣質、他的君子之風、他的詩情畫意,他英漢雙語組詞的內涵與句式的舒服流暢、他善於用抑、揚、頓、挫情感豐富優美地表達聲音和形象,他生命中的色彩與質感的自然流淌……

就是這些資源,讓他在任何角色面前,都可以勇敢地說:“我可以”!!!然而《遇見》仍然是我們心中不能忘懷的眷戀!!!​​​

致高以翔先生:你是我們千萬人的眷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