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紅釉是在基礎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著色劑,使釉面呈紅色的陶瓷。按呈色成分,紅釉分為銅紅釉、鐵紅釉和金紅釉。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紅釉誕生於元代,明代中期以後,銅紅釉的燒造基本停止了,一直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才又重新恢復,因燒成於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期,以郎窯紅而聞名於世。郎窯紅雖以仿明宣德寶石紅釉為名,但又與之有很多不同,形成了康熙紅釉的獨特之處,其燒造難度仍然極大,故當時有“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郎窯紅在色澤上繼承了宣德寶石紅的豔麗與深沉,又稱作牛血紅。郎窯紅釉有單層與雙層之分,單層釉施釉較薄亮,開有細片紋;雙層釉釉汁凝厚,多開有較深紋路的片紋。郎窯紅釉面呈現出很強的玻璃質感,清澈透亮,器裡外均有細碎開片,紅色不如永宣時期紅釉的勻潤。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釉色從口沿處到底足處由淺入深,這是由於紅釉在高溫下自然向下流淌均勻集聚所致。雖然仿宣德紅釉,但實是創新品種,除紅色具有康熙特色外,器物的底部往往呈現如米湯一般的米黃色或青蘋果的淺綠色,俗稱米湯底、蘋果綠底,也偶有紅色底,但不見有白釉底。

郎窯紅的器物造型既有大件器物,也有小件器物。常見的有觀音尊、貫耳瓶、荸薺扁瓶、膽瓶、高足碗、墩式碗、笠式碗、水盂、盤、爐、洗、盒等,小件器物多為文具。其中以觀音尊、笠式碗、荸薺扁瓶等最能體現康熙朝典型器物造型之美。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與郎窯紅釉齊名的還有豇豆紅釉,同屬於銅紅釉系列,但其呈色多變而難於把握,故燒成不易,佳品難見。該品種的基本色調如成熟豇豆的紅色一般,因而稱作豇豆紅釉。

一般認為豇豆紅釉創燒於康熙時期,且以康熙時期燒造最為著名,雖雍正時偶有燒造,此後終清一代未見燒造,民國時期有仿品。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20世紀末在江西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中出土了宣德時的豇豆紅釉器物標本,從而把豇豆紅釉的燒造歷史推到了明代宣德時期,說明了康熙紅釉品種都是有其淵源的。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宣德時期的傳世豇豆紅器物。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豇豆紅是色釉中最難燒成的品種之一,呈色變化多樣。豇豆紅釉由於呈色的不同,因而有各式各樣的名稱。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較為淡的稱作粉紅,粉紅中稍微帶些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且暗的叫乳鼠皮;色調最豔麗的稱美人醉;粉紅中有綠點的叫苔點綠,如果綠點成片就叫蘋果綠,色淡一點的叫蘋果青;粉紅中稍有些積紅塊的叫孩兒臉;這些名稱極具個性,生動、形象、貼切。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在存世器物中,最常見的豇豆紅釉為紅色釉面裡星星點點散佈著綠色苔點,但這並不是最好的豇豆紅釉色,最為精美的豇豆紅釉為通體一色,潔淨無瑕,稱作“大紅袍”或者“正紅”。豇豆紅釉的燒造也較為複雜,需在生坯上先施一道白釉,再將釉料吹在上面,然後再施一層白釉,隨之又將釉料吹在上面,最後施一層白釉,在還原氣氛中經1250~1280℃的高溫燒成。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豇豆紅釉器物燒成數量少,主要為皇家宮廷使用,器物體量都很小,最高的不超過20釐米,主要以文房用具為主。常見器物有八種造型,見有太白尊、印泥盒、水盂、小洗、蟠螭瓶、菊瓣瓶、柳葉瓶、弦紋瓶等。太白尊口小腹圓,腹部有暗刻團螭圖案;菊瓣瓶在腹部近底處有一圈菊瓣裝飾;弦紋瓶則在器物頸與肩連接處有三道弦紋,十分醒目。無論哪種造型都製作精細,各具特色,器物底部均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清代紅釉瓷的高技術難度路線,器型多樣,實屬精品。

康熙時期除了郎窯紅、豇豆紅釉外,還有傳統的霽紅器物。康熙霽紅也是仿明代宣德紅釉的產品,但此時的霽紅釉不如郎窯紅之濃豔光亮,也不似豇豆紅釉之柔潤淡雅,成色均勻,釉如桔皮,體現出沉靜典雅的風貌。

紅釉是顏色釉中最絢麗燦爛的名品,自古及今,以其色彩的凝重、深沉與明豔為世所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