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划水...我遇到的都是些什麼“奇葩”審稿人!


失聯,划水...我遇到的都是些什麼“奇葩”審稿人!

在論文的投稿過程中,有時候,稿件按審稿意見修改之後,重新送審,審回以後發現追加了新審稿人,以前沒打過交道,審稿人變多了。這種現象比較常見。

常規原因,是之前的審稿人的評審意見相左,既有非常正面的,也有比較負面的,編輯無所適從,所以需要求助於更多專家來加以仲裁。因為新審稿人能看到以前的全部審稿記錄,所以雖然是半途加入,審起來工作比起原始審稿還是輕鬆些。

但這只是常規原因。從編輯的角度,本文重點探討非常規的情形。非常規的情形,往往主要是因為審稿人的不靠譜,個別也有編輯不夠靠譜的情況。

划水的審稿人

划水的審稿人,現實中很常見。作者在投稿過程中,也會經常見到。不痛不癢,似是而非的幾句審稿意見,就是出自划水審稿人。特別是有的審稿人一下子推薦五六篇甚至更多自己的大作,這種的審稿意見可想而知有多少學術公信力?一般SCI期刊要求收集2個審稿人的意見,就可作出決議。

經過漫長的等候,終於收集到2份審稿意見,可是卻有一份是划水的,基本沒有參考價值。編輯只得叫聲苦!這時候如果馬上再補充一個審稿人再做決議,作者在前端並不會知曉。但這麼做既存在代價,也存在風險,代價就是本輪評審週期立馬延長一倍,漫長的等候又會繼續。風險就是,我只需要補充1個審稿人,但不知道該發出多少邀請為好。假如只邀請1個,很可能長時間得不到回應,時間成本又會加大。假如一下子邀請幾個,也可能幾個人都答應審稿,導致審稿人過多。編輯好難啊!這時候比較理性的抉擇可能就是先做出初步決議,讓作者先修改。等作者修改完,重新投稿以後,搭新一輪評審的車,順便再追加審稿人。這樣,理論上不會增加時間成本。

失聯的審稿人

失聯的審稿人,也有不少。例如,雖然期刊規定2份審稿意見即可做出決議,但編輯個人習慣集齊3份審稿意見。3能形成投票多數嘛。可是,約定的審稿期限到了,有一個審稿人卻失聯了。任編輯部給他發公函,任編輯給他發私信,就是沒反應。頓時,編輯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好難啊!繼續等候吧,還真不知道明天和他突然提交審稿意見哪一個會先到來。如果左等右等還是等不來這份失聯的審稿意見,怎麼辦?

這會有無限增加時間成本的風險。當機立斷立馬補充一個審稿人,審稿週期則會立刻翻番;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失聯的人可能又重新冒出,導致審稿人過多。(審稿人過多,也不好。一則審稿意見相互牴牾的可能性增大;二則浪費寶貴的審稿資源。)同樣,先做個初步決議,讓作者修改,騰出手來慢慢補充審稿人,是個理性抉擇。

編輯存心拒稿,這種情況也會有。有時候,編輯本人就是看不上某篇稿件,可是審稿人偏偏都說好。編輯騎虎難下,無奈只好實行借刀殺人之計。每輪都追加新審稿人,就是不給你過。作者每次修改完,經過漫長等待,會收到一份審稿意見,然後週而復始…其他的審稿人早都同意錄用啦。這麼下去,最後會是兩個結局,要麼經過殘酷的修改之後,論文質量明顯提升,編輯回心轉意;要麼遲早會遇到一個心領神會編輯用意的審稿人,終於拒稿了斷,世界從此安靜。

有朋友指出:“編輯看不上某篇稿件,何不直接拒掉?”。以論文題材不符為由拒,常常比較牽強。遇到不依不饒的作者,投訴起來會有麻煩。稿件不送審直接秒拒,需要給出合情合理的意見,這相當於編輯要親自審稿。有些編輯比較懶,不願意這麼幹,寧可推給審稿人。

真正有擔當的負責的學術編輯可以杜絕最後一種情況,但無法避免前幾種情況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