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官僚主義——帕金森定律


防止官僚主義——帕金森定律

枝葉很茂盛!


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源於英國學者C.N.帕金森所著《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常常被人們轉載傳誦,用來解釋官場的形形色色。

簡介:帕金森定律是時間管理中的一個概念。

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 發展過程 1958年,英國曆史學家、政治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帕金森舉例說:當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時,一定要找比他級別和能力都低的C先生和D先生當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兩份分給C、D,自己掌握全面。C和D還要互相制約,不能和自己競爭。當C工作也累也忙時,A就要考慮給C配二名助手;為了平衡,也要給D配兩名助手,於是一個人的工作就變成七個人幹,A君的地位也隨之抬高。當然,七個人會給彼此製造許多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七個人共同起草圈閱,每個人的意見都要考慮、平衡,絕不能敷衍塞責,下屬們產生了矛盾,他要想方設法解決;升級調任、會議出差、戀愛插足、工資住房、培養接班人……哪一項不需要認真研究,工作愈來愈忙,甚至七個人也不夠了……

帕金森用英國海軍部人員統計證明:1914年皇家海軍官兵萬人,而基地的行政官員、辦事員3249人,到1928年,官兵降為10萬人,但基地的行政官員、辦事員卻增加到4558人,增加40%。

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權力擴張引發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的"官場傳染病"。

如何消滅帕金森定律的負作用是我國各級政府及國有企業面臨的緊要問題。建國初期,一個縣的行政管理人員只有幾百人,而現在則有上千人乃至幾千人。龐大的行政管理開支必然落到每個納稅人身上,過多的行政干預必然制約經濟的發展,還會給下面沒事找事。在計劃經濟時代,有的公社連每株玉米的間距多少釐米都要制訂計劃,還要層層落實,確實大大地辛苦。然而,由於土壤肥瘠、氣候旱澇等諸多因素,誰也不買領導的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