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被窩裡的雞窩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這是我的八年知青生活中難忘的故事,感恩那幾只小母雞,伴我度過那個艱苦的年代。

我是1968年上山下鄉到廣東陽江紅五月農場的知青,分在四隊割橡膠。在一個宿舍裡,住著4個知青,我的床鋪靠近門口和窗口,門外是空地,常有雞鴨貓狗走動。

有一天,我收工回到宿舍,突然發現我床鋪的被子旁邊有一隻新鮮的雞蛋,有點奇怪,是誰把雞蛋送給我,也不告訴我一聲呢?我將那個雞蛋照舊放在原處的枕頭邊,第二天收工回來,又發現多了一隻,以後每天都會多一隻。直到有一天我收工回到宿舍,看見一隻白母雞盤在我的被窩,看見我回來就飛向窗口逃去,我才知道這些雞蛋原來是這隻白母雞生的。數一數,雞蛋已經有七八隻了。過了兩天,我回到宿舍,第一個動作就是看看雞蛋又多了多少,卻令我大吃一驚,雞蛋全沒了。我急得大喊,:“誰拿了我的雞蛋”。

這時,為參加大會戰臨時住進我宿舍的十三隊知青陳崧笑著對我說,是他收拾好的,他以為我不知道那些雞蛋,還準備和大家一起分享呢。他從床底下拿出那些雞蛋,還給我,我又把雞蛋放在枕頭邊,期待那隻白母雞的到來。後來,那隻白母雞生了12只雞蛋後,就沒有再生了,而是整天盤著那些雞蛋不走,趕也趕不開。

我知道白母雞要孵小雞了,現在還不知道白母雞是哪家走失的呢。於是我找來一個插萁(用竹子做的裝載肥料和農作物的工具),將母雞和雞蛋一起盤放好,掛著我的窗口旁邊,讓這個雞窩不再設在我的被窩裡,也好讓白母雞的主人認領。

不久,白母雞孵出了8只小雞,4公4母,帶著小雞的白母雞,就在我的宿舍牆角安了窩,白天帶著小雞去周圍尋找食物,吃草米,趴蚯蚓,我們知青也有剩飯餵養它們。直到8只小雞漸漸長大,也沒有人認領白母雞了,白母雞和小雞群成為我們知青的了。

為了讓這個雞群有個新家,在農場學會點木工的我趕緊找來幾塊橡膠木板,自己動手,用鋸、刨、鑿子製作了一個雞屋。雞群終於有了一個舒適的家,免受日曬雨淋了。

白天,我們知青出去開工,雞群都隨隊裡職工的其他雞群一起上山吃草米、小蟲。我們知青收工回來吃午飯、晚飯,把剩飯往空中一灑,雞群老遠看見白花花的米飯,從山上一起飛奔回到知青的身邊,搶食倒在地面的米飯。看到一群新生命的成長,我的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白母雞帶小雞的那種母愛,也是忠心耿耿的。有一次,天下大雨,我提早收工,回到宿舍前,看見白母雞用翅膀包住小雞一動也不動,它站立的地方是一處水窪,水快淹到小雞的脖子了,白母雞還是一動也不動護著小雞,不管風吹雨打,那種母愛令人感動。看到這種情況,我趕緊把母雞和小雞抱進走廊,避開那場災難。

還有一次,我看見一隻山鷹飛到我的宿舍前,準備伺機尋找獵物。白母雞面對山鷹,竟擺出一副極其兇狠的決鬥姿態,雞頭高高揚起,翅膀向後拉緊,護著小雞不受侵犯。那種寧死不屈的精神,不得不欽佩。當然,山鷹看見有人回來,也就飛跑了,我的雞群也躲過一場浩劫。

那4只公小公雞,長大後閹了,成為漂亮的線雞。那4只小母雞,其中一隻被山鷹抓住,被我用鋤頭趕走山鷹,及時搶回。因為鷹爪當時已經插入小雞的肺部,無法救生。過了不久,3只小母雞也會下蛋了。那時候,農場用蝦皮做肥料,小母雞吃了那些蝦皮,臉色紅紅的,每天下蛋不停。我們知青因為有這些雞蛋,生活也有一些改善。

小母雞生蛋了,白母雞卻不生蛋了,漸漸長起肥肚,我以為它沒有蛋生了。在我的隊友知青周世穩新婚回來那天,我把白母雞殺了,來慶賀。誰知道白母雞一肚子都是雞蛋,就差一天要生蛋了,有點可惜。

後來,我頂班回城,3只小母雞送給了隊裡的老班長。知青的母雞在新的環境繼續生蛋、孵小雞,一代傳一代。

知青往事:被窩裡的雞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