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一場紛飛的情感呈現

“漫畫是虛幻。漫畫是感傷。漫畫是抵抗。漫畫是自慰。

漫畫是奇遇。漫畫是情緒。漫畫是破壞。漫畫是傲慢。

漫畫是愛情。漫畫是媚俗。漫畫是驚奇的感覺。”

這是漫畫家“手冢治虫”對於漫畫的情感陳述,同樣這段話套用在整個影視藝術上也很適合,人們對影視作品傾注了思想,它所呈現的自然就是各種的情感故事了。

在我看來影視也是一塊巨大的舞臺,我們把精心製作的作品登臺演繹,進行藝術的自我呈現,其中影視所呈現出的畫面和配聲簡直就是無盡的沙粒和那遼闊的平原一般,極大的豐富我們對這個物質世界認知。在帶給觀眾別開生面精彩的一幕時,更是觸發觀眾的情緒。

我們可以觀賞到各種的影視節目,在關於人情感方面的影視藝術,更是給我們指出了千萬種的可能,道盡了世間的情感變幻。

而小時候的我們正是一個思想的吸收階段,對新奇的事物很是好奇,那些精彩的影視故事給予了我們不少的思維碰撞與交融,成就了現在的我們。

記得,當時就特別的迷戀看電視。

那是一塊玻璃質的肥厚彩色電視,手指敲起來會發出“咚咚”的聲響,裡面總是藏著好多、好多你所感興趣的影視,有著各種的動畫片、電視劇或是像“人與自然”這種的紀錄片。讓我對世界的精彩多少有著一些瞭解,所以電視也就像是我的啟蒙老師一般,在那時喜歡看電視的我眼裡雖然沒有閃爍出星光,卻讓我痴迷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近視問題。

怪不得現在的人兒小小年紀就戴著個眼鏡,原來都是被影視所吸引去了呀!(哎!說到這我是不是應該把標題改為“那些年我被粗黑硬直電視奪取的一雙星閃明眸”吖~)


說起“人與自然”這個節目來,對於小時候的我真的是很開眼界,叢林法則很是精彩神奇,有著道不清的奧秘蘊藏著。節目裡面有個白髮的外國老頭時常出現在鏡頭裡進行講解;歷史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物種間的關聯等等...........

那時就覺得這老頭博學的很,隨身帶著“百科全書”似的,對自然事物的種種很是瞭解,甚至能根據物種的身體特徵說出一堆進化論來,根據山石紋理等現象能把你帶到“侏羅紀”這種遠古時期。對當時我的小腦袋而言呀,像是海里的浪花飛濺在岸堤,一遍又是一遍的沖刷著。

一會兒帶你出入泥沼森林,一會兒現身於荒野戈壁與沙漠間,又是佇立仰望快下山的紅日,附近的藝術家“蜘蛛”已經編織好了一張絲網,有著菱角的似圓、似八卦的造型,是那工整、精巧的設計,充滿著幾何的奧妙,等待著獵物們自投羅網。

昆蟲們不分晝夜的活動,等待夜晚裡的新一輪動物、植物大狂歡,是進食、是發芽、是交配、是睡眠、也是伺機而動的雷霆一擊。

在節目裡自然界每出現天氣變化時,植物們總是能靈敏的在“微觀”或“宏觀”做出相應改變,並不是我們眼裡所看的那般,萬物“寂靜無聲”野生動物也總是能敏捷的察覺出環境的變動而做出應對。

裡面的非洲金黃色大草原,枯黃的雜草裡有著同樣土黃的非洲獅子,花紋身的矯健豹子,長叉角的鹿與身形雄壯的黑鼻子、黑身的野牛,還有那毛猴子領著石頭砸堅果。說到食草動物喝水,那鏡頭裡的河底總是生活著一群鱷魚,隨著河面黑影的浮現,在無聲靠近..........

影視;一場紛飛的情感呈現

那時放學後晚上早早吃完飯,家人要不去跟鄰里談些家常瑣事,要不就一家圍著電視看各種的影視劇或某個電臺節目。記得在那之前是還有著一段新聞聯播,有時看它述說各種的新鮮事物還挺有趣的,有時卻覺得這段時間甚是無聊,好難熬,期盼時間過得快一點兒。

說到那些影視劇呀,那時就覺得影劇的畫面精彩、故事生動,裡面發生的都是真的嘛?對於裡面角色的品性、所行之事的喜愛,完全沒有去想象在現實生活中演員是什麼?他該怎麼樣的?那時候喜歡看的就是各種的古裝劇和動畫片了。歷史的悠久讓我們有著訴說不清、啃不完瓜子的古裝故事題材。

從拍攝技術上看,過去的影視效果確實在畫面呈現上要更為簡單,一些畫面特效更是簡陋了些許。近期看過一則視頻介紹則令我茅塞頓開,講的是電影拍攝“三鏡頭法則”等各種拍攝技巧,原來影視拍攝還能這樣玩耍的,開腦洞啦。

鏡頭1,人揮出一把匕首再切到鏡頭2,(特寫)匕首在空中切繩而過,鏡頭3(特寫)匕首在空中短暫停留後釘入樹幹內。

這種拍攝技巧在影視拍攝時很是常見,雖然我們屏幕上看不出什麼,動作如行雲流水一般的順暢,但這個動作卻不是連貫性的一氣呵成,而是分為幾個鏡頭畫面,分別單獨呈現,後期整合而成。

還有就是重複動作的使用,讓人不禁想到“西遊記後傳”的一些特寫打鬥場景,不光有著“三鏡頭法則”更是在後期剪輯視頻時有著重複使用的動作存在,“孫悟空”連續揮舞著一根棒子,多次打擊在妖怪身上,陣陣聲響傳來,像是“街霸”角色技能的連貫出招效果。


在如今看來確實有些讓人無言,小時候的小腦袋瓜子裝滿了“孫悟空”英雄般雄偉的身姿,充滿一股正義韻味的存在,竟然沒有察覺出來這等奇怪突兀之事。

那麼說到影視藝術的意義,相比傳統書籍對人產生的影響,影視則來的要更為直觀與明瞭,影響範圍更大等表現。把故事清晰的呈現出來,對事物認知的描述效果,圖聲並茂的影視無疑是要更出色,蘊含的思想教育也比書籍形式的生澀表述更受觀眾喜愛。

現實中就存在有許多優秀的影視作品,都具有某方面的教育、醒人的意義存在,對浩瀚時空下的過去與未來的哲理思考和人的情感思考。

以前看過個古裝影視,主角青年從軍到老時兩鬢白髮的出山,卻遭遇拋棄困守孤山,在人生最後一戰時往事依稀浮現,歡喜與悲慼的結合,老將軍義無反顧的衝向敵軍。此時此刻的故事情節和畫面表現無疑是充滿著感染力的,引發人的情緒變幻。

影視;一場紛飛的情感呈現

那時還收藏過一張光盤形式的臺灣偶像劇,裡面一堆的氣質帥男,一些配角也都個性鮮明,情節設計也不錯,整劇下來笑點十足,全程喜劇演繹,都市異能的背景設計。當時帶給我不少的歡笑,一部印象挺深的偶像劇。

後來也在網絡上聽聞過主演們的其他報道,聽過他們部分的歌曲作品,看過相關的影劇,國內的偶像劇也都看過一些,更是對一些出名的韓劇也是略知一二。

再後來的話,漸漸的所看的影視劇多了,對影劇裡常出現的演員面孔就產生出一些熟悉的親切感。和大家一樣,作為一名剛正直硬的男兒,那時要數“成龍”和“李連杰”的功夫片看的最多了,也是最喜歡的,簡直就是我的功夫武俠片啟蒙存在。

前面說過作為情感的呈現;影視也是具有感染力的,有時我們很容易產生出理想而感性的一面,對影視內容的欣賞轉移到現實中的演員身上,影視繁衍出來的可不只有思想,更是有著我們熟知的“明星效應”的現象發生。

一些知名影視作品就有著很好的傳播效應,出色的內容和普通人接觸不到的銀屏舞臺,讓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對影視中知名度高的公眾人士,我們多少有些崇拜心理,也可以說是對出眾者,人本能的產生欣賞與好感。明星擁有著廣泛的社會名氣無疑是一頂光環的存在,像是夜裡的一盞明亮燈火吸引著黑暗中人們的注視。

燈光效應的存在也是會把明星本人更加理想化、完美化,起到一個襯托效果,而燈火也是有著忽明忽暗的現象,從微光到炙熱再到微光的現象,明星的知名度、觀眾的關注力也會相應發生改變;減少熱度或轉移到下一個目標。長此以往的熱烈喜歡與崇拜一個與你生活關聯不大的人是很難保持的,因為情感的開始也因情感結束。


《春光燦爛豬八戒》這部經典影視中的小龍女和豬八戒曾經也是深受大家喜歡的角色存在,劇中扮演者“陶虹”談到女兒追星“王俊凱”一事時表示“我小時候也喜歡過這個,喜歡過那個,但是我很希望她能夠一輩子就喜歡一個也不錯,也挺長情的”。

以過來人“陶虹”的角度和思想來看,不同時期、不同成長階段上的人們對明星、對公眾人物的關注時刻在發生轉變,內心的情感處於一個漸變的狀態,時而感性、時而保持著理性的思維。也沒多少人能夠一直活躍在影視舞臺上,置身於星光璀璨中。

說到追星上的長情也並非沒有,“楊麗娟事件”便是個例子,讀書時就追星“劉德華”熟悉他的每部影視與歌曲以及相關的周邊信息。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進一步加強追星的念頭,也無心再學習了。

疼愛子女的父母在勸阻無效後決定幫助女兒滿足追星的願望,籌集錢款開始陪伴女兒進行一場追逐皓月星辰的坎坷旅途,這也給原本普通的家庭帶來生活與心理的雙重壓力,而女兒依舊深陷對劉德華的迷戀當中。

一路追隨到香港的一家人,在一場與粉絲聚會上因為劉德華沒有與女兒單獨相處,進行更多的接觸,為女兒付出了一切的父親;那顆陪伴女兒追星帶來的疲倦、脆弱的心終於在這一刻倒下,留下一紙遺書跳海自殺。女兒楊麗娟頓時腦中空白一片,悔恨不已,父親的遺書上對劉德華寫道:

“你應該見楊麗娟,為她籤個名,救救她,除了你,她已隔絕了這個世界,只有你,才是她心靈的呼喚。”

我們不說這件事中的楊麗娟追星是否對錯、盲目、是否太過理想主義了,其中她對情感的執著、追求這方面確實要比絕大多數人要來的更為長情,同時也是令人惋惜。

此外,影視中演員所發揮出的明星效應可不止作用在觀眾上,它產生的社會影響是多方面的。

拿相關的商業活動來講,商家都希望通過社會知名人物的名氣來進一步提升自身品牌的影響力,創造商業價值,獲得實際收益。而以影視藝術為主的明星無疑是很適合的選擇,更受大眾歡迎,由於“愛屋及烏”與明星相關的產品人們自然容易接受,也願意去信任。

對於影視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是否沉迷影劇影響正常生活,是否追星或是獲得某種慰藉,還是單純打發時間,或者是從中獲得啟發、促進思想與認知成長等狀況,我們都要客觀的去看待影視,客觀看待帶給我們的情感觸動。

影視是情感的表現,是虛幻、是傷感、是情緒,它是媚俗、它還是自慰、愛情還是它。

影視;一場紛飛的情感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