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近期社區管制越發嚴格,在出門不方便的日子裡,隔幾天“全副武裝”去一次超市,屯上一段時間家中所需的食材,成了很多人的選擇。如何才能吃的健康成為很多人關心的話題:應該怎麼選購食材?買來的食材可以存放多久?新鮮的蔬菜該如何保存?

食材採購


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儘量每天攝入谷薯類250-400g,蔬菜300-500g或以上,300g牛奶或相當於等量牛奶的奶製品,200-350g新鮮水果,10-15g堅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成人應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週攝入25種以上食物。

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1)魚蝦和肉類

優先選購新鮮或冷凍的紅肉、禽類、蝦仁、海魚等。不建議選購過多煙燻、臘制肉類,或油炸的魚、肉製品。

(2)蛋類

特殊時期一次可購入可供兩週食用的鮮蛋。

(3)蔬菜

最好能3天買一次菜,如果做不到,至少每週買一次。優先選擇深色蔬菜,尤其是綠葉菜;可適當選擇一些耐儲存的根莖類蔬菜和可以長期保存的菌藻類乾貨,但不建議長期或大量作為蔬菜食用。儘量減少醃漬或罐頭包裝的蔬菜。

(4)乳類及奶製品

可適當採購滅菌包裝的液體牛奶和酸奶,也可以購買全脂奶粉、奶酪等乳製品。

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5)全穀物和雜豆類

可以適量選擇小米、糙米、燕麥、完整的玉米粒、蕎麥、黑米等穀類,這些穀類營養豐富,儲存方便,可以作為主食食用。雜豆類建議選擇黃豆、綠豆等,既可以加入主食,也可以做菜或發成豆芽作為蔬菜食用。

(6)堅果類

堅果類食物營養價值高,是不飽和脂肪酸和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且耐儲存,可以適量儲備。但堅果類食物脂肪含量高,食用應當適量。

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7)水果

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耐儲存性和可獲得情況,酌情采購。優先推薦蘋果、梨、香蕉、橙子等富含果膠等膳食纖維的品種。

蔬菜儲存大原則

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存放食材時,除了考慮黴變腐壞的微生物風險,還要考慮存放過程中的營養流失。不同食材的儲存溫度和溼度都是不同的,不是所有食材都適合存放在冰箱中。

蔬菜和水果在被採摘下後仍會進行呼吸作用,維生素C等營養素也會不斷氧化流失。低溫、避光儲存可以延緩維生素C氧化的速度。

(1)低溫儲存

絕大部分葉菜都是喜涼蔬菜,適宜溫度為0-4℃,直接將葉菜裝入留孔的保鮮袋中放入冰箱儲存,放入前不要用水清洗。

就算在冰箱中儲存,綠葉菜最好3天內吃完;豆角、茄子、番茄、青椒、黃瓜等可以低溫放置4-5天。

(2)室溫儲存

土豆、紅薯、胡蘿蔔、白蘿蔔等可在常溫下保存較長時間,放在家中通風陰涼處即可。

(3)乾燥儲存

南瓜、紅辣椒等需要在陰涼乾燥的環境中儲存,但是也需警惕腐爛或發黴。

蔥薑蒜中的水分含量會影響品質,室溫儲存水分容易流失,低溫儲存又可能發芽或發黴。可以用錫紙或廚房紙巾包裹後放在室內陰涼通風處,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4)冰箱存儲原則

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冰箱儲存食材需注意生熟分儲,熟食在上、生食在下,果蔬和肉蛋類均需分別儲存。冷藏區生肉、魚及直接入口的食物需密封儲存。雞蛋必須單獨儲存。

冰箱可以保鮮,但沒有消毒功能,而且食品保質期有限,需要經常清理,定期消毒。

蔬菜存放小細節

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1)外表有磕碰損傷的蔬菜更容易腐壞,需要及時吃掉。一旦蔬菜出現黴變,一定要毫不猶豫地扔掉,並檢查一同存放的其他蔬菜是否受影響。

(2)除非是未成熟的蔬菜,否則儘量避免將蔬菜和水果放在一起。因為水果會釋放乙烯,加速自身和附近蔬果的成熟,不利於長期儲存。

(3)將不同食物分裝保存,在節省空間的同時還能避免交叉汙染。

烹飪過程中注意事項

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1)烹飪前後及烹飪過程中觸碰其他物品後,均要用流動水、洗手液(肥皂)充分洗手。

(2)加工食材過程中應使用兩套刀具、砧板、盛放容器等,將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汙染。

(3)做好的食物應儘快食用,若不能及時食用,熟食在室溫下存放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再次食用時要徹底加熱。

(4)肉蛋禽和水產品等食物需要徹底烹飪熟透,疫情期間儘量不食用生冷食物。

(5)按照食材適宜的保存條件貯存,不食用腐敗變質和超過保質期的食物。

家有糧,心不慌!——疫情“屯糧”指南

注意:外出採購,一定要到正規的菜市場、超市等採購食材,出門應做好個人防護。不購買、不食用野生動物等“野味”,不自行宰殺活畜禽,不烹飪來源不明的畜禽肉及其製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