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富人,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抱怨富人,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王思聰最近很少在微博露面了。最近一次熱搜,是他破產負債被法院限制高消費。網友們很歡樂地討論他能不能坐自己的私人飛機、住自家的萬達酒店。

紈絝富二代,拿著父親王健林的錢,亂投資失敗,這太符合人們的預期了。富不過三代,別看你現在富有,你不爭氣的兒孫一定會把你敗光。對於財富過度集中的抱怨,反映了人們的普遍情緒。

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出現財富集中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馬太效應”。這個詞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不僅是經濟學,在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不同領域,馬太效應也普遍存在。如果你只是怨聲載道,恨其不公,很有可能將永遠被鎖死在貧窮的賽道。

01

抱怨富人,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在經濟領域,體現最明顯的就是金融。金融能夠成百上千倍放大社會財富積累效應。

窮人把錢存在銀行,銀行把錢放貸給富人,資金永遠流向那些具有更多初始財富的人。金融槓桿作用讓社會財富集中度越來越高。

華盛頓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估計,美國收入最高的1%人群佔據了全國收入的22%。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加布裡埃爾·祖克曼指出,“美國財富集中度似乎已回到了‘咆哮的二十年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水平。”

在社會發展領域,隨著越來越多的超級城市出現,四五線小城凋敝的趨勢不可避免。

什麼是超級城市呢?超級城市是指城區人口數目超過1000萬的城市。照這個標準來看,中國有10個城市達到標準,它們分別是重慶、上海、北京、天津、成都、廣州、深圳、哈爾濱、蘇州和武漢。

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的比例將達到驚人的75%,而且,超級城市也將成倍地出現。對全球來說,這就是歷史的發展趨勢。

很多人喊著逃離北上廣,但是超級城市以其優越的物質資源和服務資源,以及更多的可能性,吸引著更多人奔湧而至。

年輕人通過融入巨大而複雜的社會網絡,在超級城市能夠獲得的機會遠超小城市。

當然,超級城市有著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諸多問題,這些有待科技發展來解決,不過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的。

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馬太效應非常顯著,誰都能看到,誰也能批評兩句,你真正需要做的是觀察趨勢,融入趨勢。

02

抱怨富人,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回到我們每一個個體,馬太效應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

最明顯的就是階層固化現象。英國有一部跨越半個世紀的記錄片《人生七年》,跟蹤記錄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14個孩子,有的來自富人區,有的來自中產階層,有的來自貧民窟。

從7歲到56歲,每隔7年重訪一次。14個孩子絕大多數依舊在自己社會階層的軌道上繼續前進,富有者的孩子繼續富有,中產階級孩子能夠保持既有地位不變已經很成功,而貧民階層的孩子翻盤的機會微乎其微。

階層固化並不僅僅是金錢的問題,名譽、地位、社會關係網絡的積累,讓富有階層的孩子能夠更早地接受優質教育,在貧困孩子考慮學費的時候,他們思考的是經濟全球化的問題。

代際傳承讓馬太效應愈發明顯,跨越階層成為難於登天的事情。

在兒童學習領域的研究也證明了馬太效應的存在。著名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指出,對於那些幼年喜歡讀書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更喜歡讀書,而且讀書的能力會呈現不斷增強的趨勢。這是閱讀的馬太效應。

在孩子閱讀問題上,我深有體會。在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很偶然買的一套數學科普叢書,啟發了他的閱讀興趣,之後在數學方面給他買了不下40本書,從數學遊戲、到微積分入門,孩子的數學閱讀能力進入不斷增強的狀態,而他現在才五年級。

03

抱怨富人,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拋開一部分憑藉不法手段暴富的人不談,我們看待財富的時候,往往容易忽略初期財富積累的困難,而只看到財富運轉良好後的馬太效應。

認為富人是不勞而獲的觀念很危險,大腦中有這種木馬程序的人,很多人的心理潛臺詞是,擁有財富的為什麼不是我?其實心裡想的也是不勞而獲。

被譽為美國精神的奠基者,作家安·蘭德在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中,架空時代描述了蓬勃發展的工業社會,因為少數掌握權柄利慾薰心的人,以多數人的名義、以維護社會公平的理由,剝奪了那些充滿創造力的企業家的事業與財富,從而造成整體社會崩壞。這是作者以小說名義做的一次思想實驗。

在考慮社會公平之前,你需要考慮的是自己能否“自私”地做好自己的事,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而不是打著剝奪一些人、補足另一些人的旗號,實則乾的是中飽私囊的事。

這對於社會總體財富增長一定是損失。而這種損失的間接結果,最終也會落到每個人頭上,由所有人共同買單。

李誕最近在“奇葩說”有一段令網友驚豔的陳詞,其中說到:“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維繫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我們這樣自私的活著,但是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而正是這些為了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的目標,不計後果地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地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如果把李誕這種“自私”稱為“建設性自私”,那很多看似口號喊得漂亮無比的人,其實內心充滿了“破壞性自私”。

04

抱怨富人,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那既然馬太效應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規律,在面對它的時候,與其抱怨,不如順應規律,想想我們怎麼才能利用好馬太效應。

一個人的成熟,看他/她是否能夠開始從客觀規律視角而不只是從道德視角看問題。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傑拉德有這麼一句名言:“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我們需要對財富集中現象抱有道德上的批判,同時也應該知道如何讓財富更快增值,並最終更好地回饋社會。

其實在生活中,除了對財富領域的馬太效應,你不太看得慣,其他很多時候,你還是會遵循馬太效應的。

比如,去商場吃飯,絕大多數人選擇的參照系是,看看這家飯店有沒有人,如果人多寧可排隊也不去門可羅雀的飯店。

買東西看購買量,越是售出數量多的,你就越容易跟風買。

就連下載APP你也會選擇排在前面,下載量最大的。

這樣選擇有什麼好處?節約了你的認知成本,你不需要自己去做深入的比較工作。不過,節約認知成本的結果不一定是好處,有可能會讓你成為“韭菜”。

在馬太效應上雙標,只是因為承認財富的馬太效應,讓人輕鬆暴富的希望落空了,不符合人好逸惡勞的本質。

反過來,你其實應該想一想,我怎麼才能成為啟動馬太效應的人,而不是被動地被馬太效應蹂躪的人。

從系統動力學來看,馬太效應其實就是一個增強迴路的必然結果。馬太效應的初始,其實可能不過是一次小小的正反饋,撥動了增長飛輪。當你持之以恆推動自己的增長飛輪時,你的能量一定會越來越大。

你是要當一個抱怨者,還是當一個增長飛輪的第一推動者?選擇權在你手上。

05

抱怨富人,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J.K.羅琳本來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單親媽媽,在咖啡館寫的《哈利波特》曾經被12家出版社拒稿,後來好不容易首印了500冊。沒想到就是這500冊,讓500個讀者愛不釋手,強力推薦,逐步打開市場。

在美國銷售也是如此,沒有錢去打榜,如果放到現在,就是沒有錢買流量。但是讀者把《哈利波特》送上暢銷書排行榜。

從那時起,羅琳的增長飛輪開始轉動,第一推動力是過硬的書籍質量。到2017年,全球銷量突破5億冊。

作為一個作家,羅琳現在寫什麼都暢銷,馬太效應在她身上已經非常顯著。但在她啟動的時候,可以說既沒有人脈、也沒有資源,她之所以能成為馬太效應的受益者,就在於她能踏踏實實寫出讀者歡迎的作品。

《人生七年》中,唯一兩個階層發生逆轉的孩子,發生在中產和貧窮家庭。中產家庭的孩子因為考試發揮失常,去了比較差的大學,最後四處漂泊打工。而貧窮家庭的孩子,考入牛津大學,成為美國一所大學教授,邁入精英階層。

這其中改變他們的關鍵因素是教育。當然,這裡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社會實踐和自我持續提升的教育更加重要。教育是提高無背景、無資源貧民玩家啟動增長飛輪,實現階層躍遷的關鍵方式。

同時還要特別注意的是,你不可能一個人獨自成功,在人脈關係上也要注意馬太效應。

停留在跟周圍半徑不超過1公里的人交往,你的人脈資源不可能打開,他們很難給你提供超出你目前認知水平的好建議。

走出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去到那些能量高的人身邊,當你周圍都是能量高的人,你會發現認識高能量人的機會變得更多。

讓自己與馬太效應共舞,利用好這條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自己這一代打下基礎,通過幾代努力,讓馬太效應在家族發揮作用,這才是最為睿智的選擇。

(說明:馬太效應涉及的層次非常廣,本文重在討論“馬太效應”現象,以及個體如何認識和應對的問題,至於社會層面的資源平等和財富再分配,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 E N 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