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是匠人行当

写作不是匠人行当

写作不是匠人行当

经常看到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写作培训,各种写作训练营,例如怎样提高写作技能,怎样掌握写作技巧,甚至公开叫卖“好的写作能力就是职场的印钞机”。然后就叫你加入他的培训班,或者付费购买他的什么写作技能速成秘笈。我并知道,这些参加培训班或购买了写作秘笈的人,是否真的快速掌握了写作技巧,下笔如有神,就真的会写作了。

当然也看到有人问“写作到底能不能挣钱。”之类的提问。网络平台越来越多,想靠自媒体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把写作作为一种职业去挣钱,我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选择,即使你现在在某个网络平台靠写作赚了一些钱,但那也是暂时性的,或许包含了其他因素。我想说的是,写作既不是通过学习能速成的职业,也不是一个能挣多少钱的职业。

上述问题需要分开来谈,首先我认为写作不是教得出来的。写作不是一个教科体系,不像自然学科那样有规范的模式,不像数学那样1+1=2,无限下去只是数值在变而模式永无不会变。

写作与一个人的天赋有关,与阅读量,文学素养、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的感悟,独特的思考,长期磨练的语言表述能力都有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写作也不是一个匠人的行当。凡是匠人的行当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比如民间的木匠、篾匠、弹棉花等等,跟师傅学三年,就可以出师。但写作不是这样的,它没有共性的模式,反而更强调个体的创造性。

在高校也有这么一种说法,“中文系从来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有丰富的文学素养,较高的理论水准,独特的鉴赏能力,但是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作家。太多的理论框架,左右了他的思想,制约了他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作家并不是从高校出来的,能不能成为作家,关键在个体的文学潜质。

真正的文学写作,是来自生命内在的冲动。古今中外数不胜数作家,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上个什么写作班。18世纪苏联的码头工人,有几百万,却只出了一个高尔基。沈从文小学未毕业,但他却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余华、莫言、王安忆、铁凝,都是中学文化程度,但他们都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作家。

如果说有教出来的写作技能,那只能是一些应用性文体。比如机关公文、新闻稿、社交礼仪往来文书,还有一些广告文案策划。这类应用性文体是可以通过培训而学到的。因为这些文体都是有套路的,有章法的。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可能就进步比较快。

而文学写作是永远教不出来的。

再说一下,即便你掌握了应用类文体的写作技能,也不能成为终身挣钱的职业,因为那种公共话语写作,将随着智能机器写作的普及很快被淘汰。而文学写作永远不会被任何智能机器写作所取代,因为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性传达,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就在。

写作不是匠人行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