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小城市至少应建一所“小汤山”

4月5日,《湖北日报》7版刊发了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润涛的署名文章《敬畏城市 善待城市》。

王润涛在文章中指出,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致密而紧凑的特殊构造,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命系统,有它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据武汉市公开可查的数据,2018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12.3万辆,2019年上半年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811万人次,日产垃圾12000吨。这么大的流量、体量,这么多的环节、规程,相互关联而又彼此耦合,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阻塞和损坏,都会对系统造成重大伤害,进而影响城市的整体运行。

王润涛称,规划是一个导向,也是一种生产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的制定,做好顶层设计,避免短视和盲目带来的长久危害。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比如,在大力推动城市化时应避免过度集中、功能区划和摊大饼式的规划模式,而更应发展组团式、混合功能、更有韧性的簇群结构,我们的城市应该像超市的鸡蛋盒一样,它有一个外壳,内部不同鸡蛋之间都有缓冲空间。

他在文章中称,比如,在城市更新中更关注城市开放空间的嵌入,更关注社区环境的提升以及体育、卫生和医疗设施的配套水平。要设计更漂亮、干净的菜市场和超市、公共厕所和垃圾站,彻底清除藏污纳垢的死角。比如,防疫应深入到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将传染病防治规划设为专章内容。更关注各类临时应急设施的配备和预案,各中小城市至少要建立一所“小汤山式”医院,大城市则要建几处方舱医院或避灾中心,以防不测或急时之需。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都制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预案,但宏观指导有余,细节规范不足,加上预案的实操性和时效性没有迭代升级,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交通网络辐射性、季节-节庆高发易感性、地域人群流动特殊性、区域公共资源平衡性、社会动员力量主体性等诸多需要应对的复杂因素和时代变量,就会导致疫情来袭时,虽有预案,虽有演练,往往应对不足,效果不彰。

在王润涛看来,疫情是一面镜子,能照见人心,也能照见能力。在城市百科书面前,我们研究了解得还很有限,存在明显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短板。比如,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后工业的信息时代,万物互联互通,可是我们一定程度上还缺乏一种集中统一高效的扁平化快速决策体制。比如,现代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但仍有不少人缺乏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

“何以触摸城市之心,如何感受城市之善?”王润涛在文章中称,答案不是经济的增长、地标建筑的堆砌所能涵盖的。究其核心,乃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能否吃得放心、行得顺畅、住得惬意、病得无惧、老得无忧,是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居民满意不满意的重要评判标准。城市的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而落脚点就在城市的治理和服务上。

王润涛,男,汉族,湖北仙桃人,1966年2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

澎湃新闻注意到,他曾长期在湖北省政府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了省政府研究室信息处副处长、研究三处副处长、研究三处调研员、信息中心主任、研究二处处长,枝江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处处长,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等职,后转任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2017年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