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

4月5日,對於中國體育來說是個很有紀念意義的日子,1959年4月5日,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得男單冠軍,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染指世界冠軍的名號。這個日子每年都會紀念,中國體育也在這61年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其實,4月5日還有一件事需要記住,1994年的這一天,原國家體委體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對中國體育產業來說,這應該也是一件大事。這一天,高壓君想說說有關乒乓球以及產業的事。

冠軍之師創造的奇蹟

中國體壇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中國乒乓球拿冠軍不是新聞,丟了冠軍才是新聞。這句話大體上能說明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上有多牛,但話說得容易,過程卻並不輕鬆,當年,容國團以“人生能有幾回搏”的氣概拼回了那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冠軍,後來哪個冠軍又不是拼出來的呢?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國球帶動國人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國球激勵國人

這些冠軍有過不同的意義,比如容國團的首冠突破,以及他與隊友在北京26屆世乒賽上拿到的男團冠軍,讓乒乓球在中國體育中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國球”這兩個字就可以涵蓋。這幾十年間,國球為國人帶來不同尋常的感情。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小球推動大球

國球還影響了世界,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莊則棟等人不僅為中國帶回了男團和男單獎盃,甚至還結束了中美兩國20多年來人員交往隔絕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隨即取得歷史性突破,成為舉世矚目的重大事件,被媒體稱為“乒乓外交”。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1991年世乒賽上,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眼目睹了鄧亞萍奪得女單冠軍的全過程,深深被她打動,並親自為她頒獎。此後的兩屆奧運會,薩馬蘭奇都為獲得冠軍的鄧亞萍頒發了金牌。這段友誼也是中國乃至世界體壇的一段佳話,鄧亞萍也由此從一名乒乓球運動員轉變成一名體育活動家。

2001年世乒賽,劉國正挽救7個賽點的壯舉引發國內巨大反響,並有著“嫁人當嫁劉國正”的美談。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統計,從1959年容國團拿到第一個世界冠軍開始,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三大賽(奧運會、世乒賽、世界盃)共奪得過198個冠軍,這個數字把第二名遠遠甩在了身後。以中國乒乓球隊的實力,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快速增長。

國球輝煌離不開產業支撐

中國體育產業在近年來才被重點提出,並有了一個相對明顯的發展,而對於乒乓球來說,這個產業早就存在了,經過這麼多年的不斷完善,乒乓球的產業鏈早已形成規模。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紅雙喜是很多人的回憶

第一,品牌

。中國乒乓球第一個品牌是“紅雙喜”,相信很多乒乓球愛好者都曾是它的忠實用戶,而這個品牌的創立正是在61年前容國團在突破之後,周總理親自取名“紅雙喜”,一來慶賀建國10週年,二來紀念容國團奪得我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如今,世界賽場到時都能看到中國品牌。中國企業首次冠名世界大賽也是乒乓球,1998年11月18日,中國的民營企業大維集團以50萬美元買斷第45屆世乒賽冠名權,同時,這也是世乒賽歷史上的首次。這些企業和品牌的出現,得益於國球在國人中的影響,有著人員上的優勢,同時,他們也為中國乒乓球的發展積累了財富,讓這項運動有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乒超聯賽不溫不火

第二,賽事。中國乒乓球隊的輝煌離不開舉國體制,但這也有其弊端,畢竟能夠征戰世界賽場的只能是國家隊員,那麼進不了國家隊的地方選手呢?他們同樣需要賽事作為支撐。一直以來,全運會、全國錦標賽是地方隊的目標,直到1995年首屆中國乒乓球俱樂部比賽的出現,就是後來的乒超聯賽。既有財力支持,又有人才基礎,還有國際影響,按理說這個賽事最有職業化的潛質,但20多年過去了,這個比賽仍是不溫不火,距離職業聯賽還差著十萬八千里。不管怎麼說,乒超的出現,讓乒乓球產業鏈有了賽事的支撐點,也讓更多專業選手能夠拿市場化的工資了。同時,國球在民間的影響力讓草根選手也有了一展身手的舞臺,眾多業餘比賽層出不窮,這是不能忽視的一股重要力量。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乒乓球培訓是體育產業的重要力量

第三,培訓。目前,體育培訓在教育培訓行業中佔有一席之地。這種培訓與業餘體校等傳統模式一起,構成了中國乒乓球后備力量培養的體系。1999年,曹燕華乒乓球學校成立,開創了乒乓球培訓民營資本的先河。乒協下屬的培訓機構並不少,但真正能擔得起社會上乒乓球培訓任務的,還得是這些民營機構。與足球、籃球相比,乒乓球教訓的規模和影響都不算突出,但它貴在數量,在各個體育項目中,乒乓球恐怕是最多的。這些培訓力量在掙錢的同時,也延續著國球繼續輝煌的火種。

第四,其他。與乒乓球產業的相關的運動員經紀、公關、傳播等也隨著國球的日益強大而迅速發展,在國家體育總局附近, 這樣的公司到處都是。除了央視對乒乓球的感情之外,專門直播和製作乒乓球賽事的網站也出現了,像“中國體育”,他們購買了國際乒聯幾乎所有的賽事。

再走一步有點難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剛才說過,乒乓球應該是中國所有體育項目中最具職業化潛質的,而事實上,乒乓球也是舉國體制烙印最深的項目。那麼,戰績彪炳的國球敢不敢在職業化道路上再走一步呢?其實,這種想法實在有點大膽,也有點不切實際,但讓我們還是設想一下。

首先,單飛的可能

。把運動員完全推向市場,讓他們自己組建團隊,自負盈虧,這是職業球員的方向。目前,中國運動員是不敢的,他們在國家隊的溫床太久,很難適應殘酷的市場競爭。同時, 世界最頂尖的選手都在國家隊,從目前的產業鏈中,他們已經有了很大的收益,讓他們冒險單飛,換誰都會有點捨不得。

61年國球輝煌不止是冠軍 產業崛起敢不敢再走一步?

國球應該回歸世界

其次,職業聯賽的可能

。乒超25年了,企業贊助不少,社會支持不少,可打來打去還是國家隊員的一場博弈。國家隊的備戰以國際大賽為主要目的,隊員則是以奪取世界冠軍為目標,那麼乒超聯賽就是一個雞肋了,所以這些年來人氣漸微。其實,中國乒協為什麼不試試打打國際牌呢?那就是舉辦一個國際俱樂部聯賽,讓國手分散到其他各國各地區,以俱樂部為單位參賽,而不是以國家隊的名義,那樣的賽事會不會更有吸引力?多少年來,中國VS世界的概念被炒得太多,融合的思路應該更加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