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取替人類工作,人幹什麼去?

以後社會都是無人駕駛、無人售貨、無人操作等,那人幹什麼去?


1、推動生產關係變革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智能化意味著生產力發生質變。

這要求生產關係發生根本性改變。

參考方向:


1)、重新定義人、機關係,債務指向智能機器,權力指向人類。

智能機器債=貨幣=政府稅收+退休金+社會保障,由智能軟件存儲與管理。

對比,傳統市場是一種人人關係,債務指向公眾,權力指向金融機構和少數寡頭。

數學表達:債務人的負債=債權人的資產;國債=基礎貨幣;社會貸款=銀行的資產。人與人之間是一種零和博弈關係,會進入囚徒困境。


新的人、機關係,貨幣將單純的是人類的資產,而不在是人類的負債。如,政府通過整個市場都使用的軟件記賬與支付系統徵稅,可以直接將債務記入軟件系統名下,變成永不增長的掛名債務。而由債務衍生出的資產就直接生成政府稅收,政府以這個稅收直接成本和投資,會很自然的轉化為實體企業的訂單。這就可以保證:政府徵稅不僅不影響企業利潤,反而增加企業的訂單。


2)、漸進的降低勞動時間與強度,使人一生的全職勞動時間由40年降至4年,使工作由義務變成一種和讀大學一樣的權力。前提:公眾通過公共網絡直接投資與控股智能機器,使每個人有若干臺智能機器權益幫自己幹活和賺錢。


2、在享受的過程中創造價值

人們被股權共享的公共網絡鏈接,通過公共網絡直接投資與配置資源。每個人都可以為創新貢獻碎片化的智力和創意,這種碎片化的智力和創意會獲得相對豐厚的獎勵,以讓每個人感知到自己依然在為社會做貢獻,自己依然在創造價值,只是創造價值的方式已經不是全程參與,全過程參與。

社會會認為:需求=供給,需求是價值創造的一部分。因此,有創意的需求開發是我們未來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收入的重要來源。通俗的說,全智能社會,人類的主要任務是享受和創造更富創新式的享受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