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出眾,能連發的駁殼槍,為何戰後就淘汰

【話說軍世】駁殼槍在我們抗戰中做出過不小的貢獻,在游擊隊、敵後武工隊的戰鬥中,大小合適火力剛好夠用的駁殼槍大顯神威,曾讓日軍很頭痛,其影視經典形象就是李向陽手持雙槍的樣子。

能力出眾,能連發的駁殼槍,為何戰後就淘汰

五十八兩銀一把:能力出眾,能連發的駁殼槍

駁殼槍的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的稱呼很多:“盒子炮”、“匣子槍”、“頭把盒子”等等,主要來源是國外進口和中國本土仿製的。

能力出眾,能連發的駁殼槍,為何戰後就淘汰

一份文件1912年9月的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中提及外購駁殼槍的價格:“每杆連子彈五百粒, 價計京公砝足銀五十八兩。”

能力出眾,能連發的駁殼槍,為何戰後就淘汰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自動手槍之一,駁殼槍口徑7.63毫米,槍重1.24公斤,有6發、 10發、 20發彈匣供彈形式,其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50米,其槍盒可以安裝在握把後,當做抵肩射擊的槍托使用。

能力出眾,能連發的駁殼槍,為何戰後就淘汰

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擁有連發射擊的能力,尤其在武器缺乏的年代,在近距離戰鬥時,在單發栓動步槍還是主流的年代,這種兼具衝鋒槍能力的手槍,這種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能力出眾,能連發的駁殼槍,為何戰後就淘汰

比如說由李雪健、張豐毅、李幼斌、劉威等多為老牌演員主演的《飛虎隊》,飛虎隊員就用這種連發的手槍打的鬼子人仰馬翻,也是那個年代的一個縮影。

來自俊赫君的話說:為何戰後就淘汰:原因是太落伍

在戰爭結束後,駁殼槍在我軍中就迅速被淘汰了,很多人不理解,這款能力這麼優秀又好用的手槍為什麼要淘汰,原因主要有2點:

能力出眾,能連發的駁殼槍,為何戰後就淘汰

1、火力不足,已經落伍。

在二戰中,有許多武器裝備成為經典,衝鋒槍就是其中之一,30發彈夾和彈鼓的搭配讓衝鋒槍在近戰中,擁有絕對火力優勢,而相比較而言,駁殼槍,雖然也有每分鐘900發射擊速度,但是其火力持續性太差了。

另外,手槍結構的原設計決定了,駁殼槍整體體型太小,連發時後坐力太大,即便可以抵肩射擊,依然不好控制,相比真正的衝鋒槍波波沙和湯姆遜等,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能力出眾,能連發的駁殼槍,為何戰後就淘汰

2、體積大重量大、便攜性差。

上一條說駁殼槍做衝鋒槍體型太小,俊赫君是認真的,同樣的理由,作為手槍時,駁殼槍又太大了,尤其是在軍隊武器可以實現制式標準後,手槍原本就是自衛武器,以便攜為主。

與經典的M1911手槍以及其他軍用手槍相比,駁殼槍的這麼大的個頭並不適合做為便攜的小手槍配發,這也是歐洲軍隊早早淘汰了駁殼槍的原因之一。

因為,戰爭時代國內環境艱苦,軍工能力薄弱,缺少衝鋒槍和機槍的年代,大量使用駁殼槍也是沒有其他替代品的無奈之舉,在實現無線生產和制式化後,駁殼槍就自然被軍隊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