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是要死的

每部電視劇裡都有主角和配角。配角一般不是反面角色,相反,常常都是極好的人,人品、道德、能力都是不差的。但就如輸在了出生線上一樣,從出生那一刻起,命運就已經註定。很多電視劇中演到末尾,最揪心的就是大配角死掉了。羅晉出演的兩部電視劇都是如此。《破冰者》那個小司機,是個多麼好的孩子,仗義、勇敢、善良,但是他的命運其實從開始就定好了,死掉。據說,《歸去來》中的寧鳴的結局也是死去,為了繆盈,他愛的女人。他可以獻身,卻不可以擁有。

配角死、主角活,這似乎是電影、電視劇創作中的一個鐵律。需要死亡的時候,一定是配角衝上前去。主角安然無恙。

不光是我們,其他國家好像也是這樣。有一年,有一部《荊棘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好奇加上崇拜,便去買了一本來讀。讀著讀著,忽然覺得與小時候看的《牛虻》有神似的地方。當那個小男孩出生的時候,我驚悚地有一種感覺,這個小男孩不會活多久,他出生就註定死亡的結局。果然,他很年輕的做了神父後就死掉了。文學作品中有很多人,出現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製造悲劇,就是為死亡而來的。《荊棘鳥》是世界名著,都獲得諾獎了,也難免有瑕疵,當然,用現在的說法,是向名著致敬。但作為作品,讀者還是希望能讀到與其他作品不同的、獨特的更讓人喜歡。

配角是要死的

日本忍野八海無人售貨廳


我們如今的電視劇也不例外。故事總是要死人的,死誰呢!戰場上一片片倒下的沒有名字的死亡似乎不算死亡。一定還要是好人,還要很重要,又不是絕對主角,這種人死了,會讓觀眾感到惋惜,難受,卻不影響主角的光輝和故事的延續。於是,很多閃耀著光芒的,甚至比主角可愛,有故事的角色被決定死亡了。男女主角過上幸福的生活,曾經深刻地出現過的配角好像從來沒存在過。

這似乎不算什麼錯誤,可是,如果大家都這麼用,這麼演,當一個很好的配角出來了,你就可以預測,這是一個給死亡準備的人。那是一件多麼可悲多麼難為情的感覺啊。文學、文藝作品的魔力、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可知性。隨著故事的進展,不知道會有怎樣的結局,人們在擔心中閱讀、觀看。當一開始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個人要死,這得有多掃興,多無聊。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真的是讓人喪氣的感覺。

第一個人這樣做的時候,是一種開拓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創作,後來都這樣做就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照搬、一種懶惰。

最近讀了幾篇小說,周大新先生的《天黑得很慢》寫一個保姆照顧老年人的故事。故事中老人的女兒是重頭戲,沒想到的是,寫來寫去,這個女兒竟然選擇了自殺。在自殺前將自己的父親託付給了保姆。這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結局。由孩子來對父母負責,這是普遍的現象,但面臨獨生子女的父母們,當孩子出現了問題的時候,竟然無人可以託付,只好託付給保姆。這真是一個人間悲劇。看得我淚水漣漣。小說相對於電視劇、電影,其實是被冷落的。或許,正是這種被冷落,讓小說家們能靜下心來,認真地揣摩、打磨,用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心思創造出比較好的作品來。電視劇相比於小說則很年輕、又很時尚、市場廣大,就顯得浮躁、焦急一些。趕緊拍出來、趕緊上演,都是錢啊!花錢、燒錢,要掙錢啊!因而就顯得粗糙一些、簡單一些、雷同一些。

作品中不是不可以死人,生死離別、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態,故事中怎麼可能少了這一環呢!但是,怎麼死,死的讓人信服、死的不一樣、死的應該死,而不是那麼輕易地千篇一律地讓配角為主角而死,作品才能好看,才能令人信服。

只要是文學、文藝作品,都需要耐心需要認真對待,才能有更好的作品。我們如今的電視劇似乎缺乏這種耐心和認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