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本文共計6933字,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這是智遠的第085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是一種高尚的品德”。

昨天和朋友去聚餐了,菜還沒有上齊的時候,大家都在聊天,因為都在互聯網圈工作,M先生說最近發生的熱點事件,問大家怎麼看?

L先生坐在旁邊一直喝水,聽著大家聊天的津津有味,沒有說話。

我感到非常好奇,非常想聽聽他的看法,我就問L先生,然而L先生給我回復了一句話,讓我在昨天思考了很久,叫做”未知面貌,不予置評”。

不管是工作當中還是生活上,我們身邊似乎都有這樣心理的人,而且特別多,叫做“八卦心理”,“吃瓜心理”

其實不排除,智遠也有,但是在八卦和吃瓜的基礎上,有一種人則不同,他會加上自己的主觀考慮,然後給某件事情添油加醋,然而在表述出去後,就變了一種味道。

你有沒有隨意評論過別人或者某件事?

大多數人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會下意識的覺得沒有,但如果靜下心細想後便會沉默,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並且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審判別人的對和錯。

很多的時候語言暴力往往比肢體暴力更加具有傷害,有時候,一句話就能毀掉一個人。

古人云:三人成虎,足見其可怕之處,很多時候說著無意,聽的人卻入了心,作為成年人,有一種最高的素養叫做:“不予置評”。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01.“看到,聽到”的未必事實。

最近打開社交平臺,朋友圈,看到刷爆屏的事件有很多,比如某某老師轉型帶貨,某某國外疫情,某某企業做空,當然,智遠的社群也有很多人吃瓜圍觀,我也只是默默看看。

我的老師曾經給我說過一句話,最近記憶猶新,叫做,凡事先問問自己的內心:“和你有關係嗎”,如果關係不大,請不要參與,管好自己,才是管好別人”。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 知乎上看到的一個故事:

最近看了一部電視劇,畫面開頭一名男子把一個賣花的小男孩的花打落並拿了小男孩的錢。

這一幕剛好被一位路人用手機拍下來了,隨後將其拍攝視頻上傳到互聯網平臺了並且命名是“醉酒男子毆打賣花男孩”。

一瞬間引發了大量的關注,大家紛紛都留言聲援小男孩,並辱罵男子以及開始人肉這個男人。

男人第二天來到公司,同事們都在低聲議論他,昨晚談好的合作也被對方拒絕簽約了,隨後公司的人通知男子老闆,在老闆的一頓教訓後辭退了他。

或許很多人覺得壞人就該如此,不需要被同情。

但是劇情就在第二天反轉了,該男子發了微博聲明,事情的原委是這樣:

買花男孩是男子資助的小孩,男子常常為了多賺點錢加班到深夜,小男孩想為他分擔些壓力,就逃課去賣花。

正好和客戶陪酒的男子接到學校校長打來的電話,便趕出來尋找小男孩,然後便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

男子找到小男孩,因為生氣拍落了小男孩手裡的花,他希小男孩能夠好好讀書,而不是為了賺一點錢而逃課。

拍攝短視頻的人本以為是幫助了小孩子,反而卻毀了他們的生活。

有句話說的好,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是當事人,自己就沒有資格去評判某個人或者某件事。

其實道理大家都懂,但是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明知故犯,那麼多的心酸,而回頭看,這些人一輩子,“自己都沒有活明白”,還天天瞎操別人的心。

人生在世,多給別人機會解釋,多些聽別人解釋的耐心,我們的人生會少很多的遺憾。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不要隨意給別人下定義:

H女士說:

因為業務的擴張,公司的快速發展,就從自有的工廠把營銷中心搬到了寫字樓,租了整整一層樓作為辦公室,至此便不經常和寫字樓中心的負責人有接觸了。

寫字樓中心安排負責和公司接洽的人員是一箇中年女性,個人不高,皮膚很白,她不說話的時候,就像一個高冷的中年婦女。

上班的時候,我偶遇過幾次,給我留下的感覺確實是冷淡淡不好相處的樣子,但是因為工作的問題,這一部分的工作不在我的職責範圍內,便也沒有直接接觸。

但總是聽同事說,每次去和她接洽的時候,都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讓人好生窩火,故對她的印象也一直不算是特別的好。

直到最近幾個月因為工作的調整,接手了這部分工作,才和她接觸的機會多了起來,可能是因為之前的種種原因,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在影響著自己的判斷,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從前。

接觸了幾次之後,才發現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難以相處,更加想不到的是,某一週日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偶遇,她居然主動和我打起了招呼。

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面,都有她柔軟的一面,

往往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表現出來的那些尖銳的一面,都是因為工作需要,或者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我們不能聽信道聽途說的那些話,就隨隨便便去定義一個人,人與人之間,一定要經過相處,要交接事情的過往才知道一個人的為人,甚至於某件事情的真相。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02.“我們”都是“別人”。

我們都不是評論員,雖然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不要誤導了別人的判斷。

儘量在評論別人的事情上,加上一句:“這個只是我個人的感受”,就好比李善友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我說的都是錯的”。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 喝醉酒的人就是壞人嗎?

在一輛火車上,有個喝多了的醉漢醉醺醺的衝撞了乘客,女孩問媽媽,他是壞人嗎?

孩子的媽媽說:“不,他只是不開心”。

這位媽媽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也曾經在挫折困苦的時刻,脾氣暴躁,傷害過身邊的人,所以,她才不會和這個醉漢計較,因為她知道,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刻。

張愛玲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你如果瞭解過去的我,就一定會原諒如今的我。

境界高的人,對外,見過更大的世面,對內,有過很深的反省,所以他們從來不會輕易的評價別人,更多的是溫柔寬和,“知世故而不知世故也”。

莊子《德充符》裡面有一種人——長得醜,身體又有殘疾。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能力,但是大家就是喜歡他,每個人都能從那裡找到快樂,並且被他深深吸引,因為這種人有一種本事——不評價。

他不僅僅在嘴上不評價你,甚至在心裡也不評價你,所以他沒有任何要評價你的樣子,也沒有任何要評價你的潛臺詞。

那些看著讓人不舒服的果,一定經歷過別人不曾經歷的因,因為不知道他經歷了什麼?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我悄悄取關了很多自媒體:

不得不說,我做過記者,主持人,後來到PR公關,市場品牌,在這幾年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少說話”,“少帶節奏”,“多做事”。

我寫文章從來不提別人的名字,甚至於對某個觀點去評判,我只會看到別人的長處,哪些值得我去學習。

因為我認為在“我自己還沒有做到足夠優秀的時候”,我沒有資格去隨意評論一個人或者一個品牌。

雖然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現在人人都是IP,人人都是可以對事物發表觀點的權利,推崇輿論自由,但是有的人卻沒有“底線”,有的自媒體卻沒有“底線”。

我發現很多的自媒體,為了所謂的流量,關注,不擇手段的去蹭熱點,談感受,隨意的去批判,帶節奏。

其實這些行為“真的個人不能接受”,而且會帶跑遍人們的思考方式,所以我就悄悄的取關了他們。

我只相信有力度的官方媒體,和更多的權威信息來源,但是我也不會在自己的社群中去“發這些無關的東西”。

也不會隨意評論那些自媒體的好壞,因為它只是我參照事物的一個依據,他們可能有自己的經營規則。

所以,我和他們做不到感同身受,就“不予置評”。但是有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喜歡看到一個熱點,甚至於一個社會上某件事情的大瓜就會發到各種群裡,在加上自己的個人觀點。

搞的像是“評論員一樣”,讓大家去認可。

如果別人不認可提出了爭議,他還不愉快,最後能氣的“飯都吃不好”,不知道圖的是為什麼?真的很奇怪,在智遠覺得我是想不通”。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如果一個人沒有掌握一件事情的全部信息,但他就已瞭解到的部分信息而言,對這個事情就無法做出客觀和正確的評價。

比如他就其中的一點談自己的看法,從一個點講認識,難道你說這樣不可以嗎?答案肯定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按照“未知全貌,不予置評”的邏輯來講,就是我不知道這個事情的全部信息資料,我就不能給他提出評價,同時人也沒有相同的感同身受。

要知道,萬事萬物都在發生變化,世界日新月異,人尚且讀不完看不透人呢,更何況你全方位瞭解完非同類的其他事物?

你覺得自己短時間內能要到某件事情,某個人全部資料真的可能嗎?有幾個人有找一件事情全部信息的能力?顯然是不可能。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03.“保持理性,獨立思考”。

說實在的,想要自己保持完全的獨立思考真的挺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智遠總結了下,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

因為作為獨立的個體,總是會有認知方面的偏差,這種被動的偏差是因為認知智力不夠,即沒有質疑和獨立思考的意志,會被整個節奏帶跑偏。

第二方面:

因為作為獨立個體的認知體系,其基礎是建立在一連串的盲信之上,即打開他的認知鏈條,會發現很多環節都不是獨立思考的構建,其認知土壤就是一塊被汙染的土壤。

但是,我們仍然要竭盡全力的讓自己保持獨立思考,因為如果隨波逐流,其代價十分慘重,但這種後果有時候並不是立即呈現出來的,我來說下,一個多年不堅持獨立思考人的悲劇下場和案例。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風往北吹,他往北倒:

小P女士是一個新進公司的職業,在公司銷售部門任職銷售專員崗位,和他一樣的工種的同事有不下十幾個。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私下聊天,M女士在餐桌上對小P女士說,最近張姐一直在背後說你,說前天你打開領導電腦,查資料,挖取了別人的客戶,記錄別人的信息資料。

然後小P女士就非常的火,直接端著飯碗就去找張姐了,當面,把“飯潑到了她的身上”,兩人就打了起來,最後心平氣和的做在一起,談這件事情的時候,張姐說,她沒有說,是H女士說的。

沒想到剛結束一場戰爭,小P女士又找到H女士去理論,鬥爭,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工作中,難免會有這種情況,如果自己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失去了基本的辨別是非,那麼當別人“嚼耳根”的時候,自己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其實這只是小事情,那麼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那是有多可怕呢。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學習和讀書都是無用論:

學歷無用論:

我在工作中經常聽到這句話:一個人只要有本事,學歷的作用其實很微小。

這種論斷也許是正確的,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的案例去支撐,最典型的是很多小學沒畢業的老闆或者其他並沒有學歷或者學歷不高的人成為富人的案例。

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東西叫做:“概率論”。

生活中總有一些不知道是愚蠢還是用以險惡的人,會拿一些小樣本來佐證大群體的時間,是的,很多很早混社會的沒學習的小老闆混成功了,但是這種人的比例到底有多少?

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而且這種所謂的成功之人不過就是有房有車有點存款,難道這就是成功嗎?

有幾個大企業的老闆或者高管真的是小學或者初中都沒有畢業的?很多人就喜歡用這種小概率的事情去堵大概率的東西。

我當年就是這種不帶腦子的聽信了這種論斷,而且更可笑的是在某些沒有學歷的人面前自卑,因為有點學歷而並沒有比這些沒有多少學歷的人混得有多成功。

導致現在有一個全日制的專科,而又後考的本科,很多想進的好公司進不去,不僅影響了經濟的收入,其實也影響了個人的生活,因為高素質的圈子根本沒法結識。

所以,在面對社會上的某些流行的言論,我們一定要堅持獨立思考,不要盲信和盲從,一定要搞清楚這些言論流行的目的和本質。

當然,智遠也不是非要唯學歷論,並不是為了學歷而學歷。我們的目的是要努力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實力,而學歷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好的檢索工具。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讀書無用論:

如上面的言論一樣,也是屬於危害我們獨立思考的一類。由於剛畢業那些年,確實混的不好,而且也特害怕別人以為自己是書呆子,乾脆就不讀書,以踐行和支持這種理論。

但不知道的時候,其實我的這種行為在開始更加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十足的“書呆子”。

然而,在現實中,你會發現很多的牛人,常常語出精彩,或者見解獨到,他們很多都是經常讀書的人。

很多思想都是源於他們所讀所看的書本,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天才,這種幾率很小。

大多人都是靠讀書吸取精神糧食的,而剛畢業那會,我從來不獨立思考,畢業後也不讀書,導致知識體系很薄弱,認知也很狹隘,工作當中的問題無法突破。

前幾年年我才不斷的改變自己,讀一些牛人的書,結合工作去學習一些相關崗位體系的內容,倒逼自己。

如果我們不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事情不經過深刻的琢磨,是很難生活的很好的,因為你總是在盲從,總是在不停的追隨別人的腳步。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04.“置評的背後思維模型”。

讀完了暢銷書《終身成長》我學會兩種思維模式,僵固性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什麼是僵固性思維:

工作當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能力受限於天賦,終其一生,都不改變,有些人10年前一個樣子,10年後還是一個樣子,當中多半就是僵固性思維。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一個人會根據於時代的不同,環境的不同,在後天的學習和努力中,不斷的得到發展和提升,邁向新的臺階。

這兩種思維的不同,會導致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就好比我們昨天吃飯的朋友一樣,大家都在談論,而L先生卻說:“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固執性思維的人通常會認為別人此時此刻展現出來的特質,就是這個人未來一生的特質。

而成長型思維的思考方式則是,看出不同的特質,會認為只是此時此刻的某種特質而已,它會發生變化。

所以,思維固執的人會急於對事情做出評價,早下結論,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每個事物都有其發展性,所以不敢急於評論。

兩種人看到的成長空間,發展的可能性都不同,所以會把評價語脫口而出,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能看出某件事物,某個人會隨著時間有可變性,所以“評價”行為本身沒有什麼意義。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因此,智遠也非常深有體會。

以前我就是僵固型的思考模式,在和別人接觸中,一旦他人的行為,表現出我所不能接受的部分,我就會給別人一個終極的評論。

比如,這個人做事太摳門,這個人太偏激,這個人不靠譜等。

但我後來經過閱讀成長,反思,逐漸了轉變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再在出現相同的情況,我的思維方式就發生了變化,我就不會追求評論,我只會觀察這個事物對團隊,個人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都會改變,都有成長的可能性,當然這些改變只是在某一瞬間才能讓自己“驚醒”,並不是所有人可以做到。

所以對某人當時此刻的表現出來的特質,我就不會那麼在意了,運用我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叫做:“和你有關係嗎?”,你評論之後能怎麼樣?好像也不能怎麼樣?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 如何破除這種“隨意置評別人的習慣呢”?

最簡單接地氣的方法就是:當我們看到某個事物,想給他想結論的時候,刻意的提醒下自己,“沒有必要”。

你也可以慢慢的轉化下思考方式,不要急於下結論,多觀察,多聽,少說話。

看看別人如何看待的,以及可能會出現哪些具體的問題,而不是直接下定論。

就像前面我們說到:女兒問媽媽,這個醉酒的男人是壞人嗎?

她媽媽的回答是“不是”。就是運用了成長型思維,如果按照僵固的思維理解就是:“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只看到了醉漢喝多了暈乎乎的,卻不知道為什麼喝多了?

針對於我們只看到的“完整事情的當中的一個部分”,用”可能性的說辭“,或者”我個人看到的情況“,就會給自己說話留出餘地,然後根據具體的變化在調整。

僵固思維的人一般的做法是:“這件事情,我經歷過,我做過,我覺得它一定也會發生”,這樣本質是不給自己留後路的行為。

  • 當然你也看到過這種打臉的情況:

某些自媒體對於”某件正在發生中的事情進行推斷後,推斷的說辭,好比是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進行推文“,不久就刪除了?

這是為什麼呢?除了侵權外,就是“自己的觀察度不夠產生了誤評,引來了輿論”。

有的大的自媒體,面對不了輿論的衝擊,不得不發出危機公關的聲明,其實這才是非常可笑的舉動。

頂級的修養來自於:“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遇到問題,當我們把關注的點放在事實本身之後,就會發現自己做的評論是“蓋棺定論的衝動,沒有之前那麼強烈了。

而且,把關注點放在事實部分,也有助於我們耐心等待問題真正解決。千萬別用標籤化的東西去管理自己的認知,這是一種偷懶行為,會讓我們遠離真相,不要隨意點評。

學會用事實看本質,儘管有些發生的事情當下看不出來,但是也不要去“下定義”,因為會誤導自己和別人。

認知越高的人,越不會隨意的評價,反而說話,評論都會更加的緊密保守。

當然不隨意評論事情,不隨意評論他人,也是一種高段位的修養,事情是變化的,人也一樣,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把“評價的精力”不妨轉移下,當自己不在脫口而出看法的時候,我們會擁有很多的可能性,也會讓別人覺得自己非常的靠譜,保守。


文筆最後:

工作中我也會遇到別人問我:

智遠你對某某事情怎麼看?當我沒有做足夠多的時間去研究的時候,我就會說:“不予置評”。

跟我關係走的近的,我可能還會直接說:“和你有關係嗎”?趕緊去做事,是不是工作不夠飽和?。

隨意評價本身是一種無聊行為,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還沒有結果,可能還會影響別人獨立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