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應該知足常樂,還是不常樂?哪個才對


是應該知足常樂,還是不常樂?哪個才對

什麼是中國式智慧?曾有學者說,中國式智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比如,中國古話裡既有“不以成敗論英雄”,也有“成者為王敗者為宼”。知足常樂與知足不常樂,這個截然相反的觀點也是如此,多年前全國某大專辯論會上有好事者出此題讓兩隊辯論孰是孰非。

這種看似截然相反的觀點,其實並非自相矛盾,何也?答案就一個字:域。域是什麼?一種界限,一種集合,在這種界限、集合內擁有同一的穩定的規則,反言之,擁有某種同一的、統一的規則的集合、界限內則構成域。一個簡單的幾何學的例子:三角形之和為180度,這個命題的成立,是這個三角形在絕對平面這個域內考察成立;如果這個三角形放在彎曲的空間中考察,則該命題不成立。

自然界內的任何命題的成立,必須是在已設立的域內方可謂之成立,方有可考察的意義。

知足常樂與知足不常樂這兩個觀點,沒有誰對誰不對,只是其相應的域不同。前面之所以說辯論會上好事者出此題,是因為此辯論已經脫離命題各自存在的域而論所謂的知足好還是不知足好,這就如同雞同鴨講了。

中國式智慧是一而二的,知足的常樂與不常樂,是將知足根據不同的域分為常樂和不常樂。正如有些人會處於人生的低谷,但並不悲觀沮喪,沒有怨天憂人,沒有大呼時不利兮,他們可能覺得活著真好,因為活著也就意味著未來還充滿希望,還有轉機。因此,這是在為自己還活著而知足並常樂。

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會小富即安,依然孜孜不倦地追逐理想而會一如繼往地奮鬥下去,這恰恰是不知足常樂(這是知足不常樂的等價命題)。

知足常樂與知足不常樂並非矛盾的,相反,為活著而知足常樂與為理想而奮鬥的不知足常樂相輔相成,兩者這時是統一的,這就是中國式智慧的二而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