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俊亭:第一次上臺演“傻柱子”;第一次去唐山讓特務給盯上

筱俊亭出生於天津河北大街石橋西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是木匠,母親是家庭婦女。6歲那年,筱俊亭的父親去世了,一家人靠著母親過活。因為生活所迫,筱俊亭開始學戲,擔起養家的重擔。


  “離天桂劇院很近,我住的地界兒小孩兒們盡是學唱戲的。有個雙目失明的王先生讓我跟著他學戲。我母親開始堅決不同意,她覺得學這個會被人瞧不起。可是,王先生說學唱戲可以養家。當時一家子窮啊,我母親後來也沒有辦法了,我就跟著王先生學戲了。”筱俊亭說,“其實,那時候學的還不是戲,就是民間小調,當時的‘流行歌曲’。”
  筱俊亭那時就跟著老師、師姐妹們一起去那裡唱民間小調兒賣藝。“一開始,我還不會唱。就跟著老師、師姐妹們後面,跟人說:‘大爺,聽我們唱一段兒吧。’那時候小,人家看這孩子挺好,那就唱一段吧。唱一段2毛錢。走完了這家,再到那家,也不是總有唱的。唱小調兒賺的錢都交給老師,他再給大夥兒分一分,這個給點兒,那個給點兒。那時半毛錢是20個銅子兒,白麵是7個大子兒一斤,玉米麵6個大子兒一斤。這樣的話,我如果一天能賺到半毛錢,就可以掙好幾斤面,養家餬口了。”

筱俊亭:第一次上臺演“傻柱子”;第一次去唐山讓特務給盯上


  

筱俊亭:第一次上臺演“傻柱子”;第一次去唐山讓特務給盯上

跟著王先生學戲半年之後,筱俊亭跟著一位年過6旬的楊義老師開始正式學評戲。這位楊老師能拉擅唱,跟著他,筱俊亭學會了《馬寡婦開店》裡的“做飯”、《花為媒》中的“報花名”等評戲片段。“當時的老師是指著教戲吃飯,他不會把整個的戲都教給你。有時候老師來,教了4、5句就走了,就上另一家教去。”筱俊亭解釋。
  新中國成立前,西南角有一個“鬼市”市場。這裡是偷盜物品交易場所,天亮前有集會,天亮後散去,由此得名。白天,筱俊亭就在這裡演出。她第一次登臺,是在鬼市的小土臺上飾演“傻柱子”。“當時演的戲是《老媽開嗙》,我演裡面接媳婦兒的傻柱子。第一次演出特別緊張,把我嚇得夠嗆,腿發抖、眼發直,老師讓出去,我就出去了,是給推出去的。沒想到演出效果還挺好的,觀眾說,這孩子傻乎乎的,挺招人喜歡的,也算是從小就有人緣吧。” 筱俊亭回憶,“這就是‘撂地’了。從那兒以後,一直都登臺演出。”
  慢慢地唱得好一點兒了,戲班的老先生給她起了個藝名“花俊亭”。那時年齡小,個子矮,觀眾都親切地叫她“小俊亭”,叫來叫去便傳開了。等到她當了小主演,戲班的老先生把她的“小”字改成了“筱”。“筱俊亭”由此得名。


筱俊亭:第一次上臺演“傻柱子”;第一次去唐山讓特務給盯上


  筱俊亭在演出之餘,經常去其他劇團觀摩別的演員的表演,從中汲取精華、技巧。一次因緣巧合,筱俊亭被“評劇皇后”白玉霜看中,進入了白玉霜班社,並隨著劇團去外地演出。
  “白玉霜那會兒在天津鼓樓唱戲。我認識那兒的一個老師,就過去串門。正巧在演時裝劇《一瓶白蘭地》,講的是一個繼母在外面結交了情人,被兒子看見,繼母就要害死這個小男孩兒,嚇得女兒大哭。正巧那天演小女孩的演員病了沒來,管事兒的就讓我演那個小女孩兒。”雖然沒有看過這出戏,但是筱俊亭上臺後,很快就入戲了,演到小女孩兒害怕時,她淚如雨下。“

演出很成功,下臺後,白玉霜捧著我的臉說:‘小寶貝,演得不錯,跟我上北京吧。’就這樣,11歲那年,我就跟著白玉霜上北京唱戲去了,一呆就是2年。” 筱俊亭謙虛地表示:“ 咱有點兒基礎,也是跟人學來的。白玉霜在表演、演出上非常認真。”

筱俊亭:第一次上臺演“傻柱子”;第一次去唐山讓特務給盯上


“唐山是我的第二故鄉。””筱俊亭說,自己是在唐山“摔打”出來的,她藝術風格的奠定離不開以開灤礦工為主體的唐山觀眾的支持。

1937年,16歲的筱俊亭來到永盛茶園。從1909年建成起,永盛茶園就成為評劇的搖籃,來看戲的觀眾,大多是開灤礦工。在這裡,筱俊亭從跑龍套、演小角色起步,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

當時,評劇流行“大口落子”,演員們都認為“沒有高嗓成不了評劇名角兒”,而筱俊亭嗓音偏低,在劇團中不受重視。“筱俊亭說,有一次,她和名角兒花巧玲同臺演《玉虎墜》,花巧玲聲音高,臺下觀眾鼓掌很熱烈,她走低腔,沒想到觀眾依然叫好。”韓溪說,筱俊亭告訴他,正是以開灤礦工為主體的觀眾給了她信心,她從那時起便決定發揮自己中音區豐滿充實、低音區深沉有力的特點,按自己的方式演唱。

1938年,17歲的筱俊亭掛牌成角兒。到開灤林西礦國光戲園演出時,她因唱法與主流不合而受到同行排擠,但依然受到觀眾歡迎。演出結束後,常有幾位礦工來到後臺,和她聊天。“她說,她後來經常去林西礦演出,因為那兒的礦工很喜歡聽評劇,場場滿座。”當時,林西正被日本軍隊佔領。一次,筱俊亭演出結束後,當地特務請她吃飯。“筱俊亭說,那頓飯吃了很長時間,特務也不讓她走。當時她很害怕,只能藉口說想上廁所,偷偷逃跑。”

筱俊亭:第一次上臺演“傻柱子”;第一次去唐山讓特務給盯上

1948年12月12日,筱俊亭再次到林西礦演出。那天,是礦工把解放軍帶進了林西。“筱俊亭發現,領著解放軍進林西的,正是經常到後臺和她聊天的一位礦工。軍代表走過來,熱情地向她伸出手,‘筱俊亭同志,你好!’談話中,她這才知道,原來礦工中也有地下黨。”解放後,劇團編演了一些“解放戲”。“筱俊亭告訴我,正是在唐山,她經歷了新舊社會兩重天,解放以後,她再也不必擔驚受怕了。”

在80多年的演藝生涯裡,筱俊亭先後演出過200多個劇目,通過一系列劇目的演出,她為評劇老旦行當積累了一整套唱腔與表演模式。筱俊亭學習各前輩名家之長,發揮她中低音區寬厚圓潤的特點,並吸收了單絃、大鼓等演唱方法,形成低迴婉轉、剛勁渾厚、節奏靈活、俏麗多姿、收放自如的演唱風格,評劇老旦“筱派”唱腔享譽海內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