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告訴她:老年是一場屠殺,挽不回來的搶救是傷害

老年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屠殺,而我們,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衰老的速度是很緩慢的,人的健康狀況也相對穩定,與健康為鄰,你我生活幸福,不懼寒暑。

然而,某一天,疾病突然發作,健康狀況會像被推上山的滾石一樣迅速下滑。

北美票房黑馬《別告訴她》

別告訴她:老年是一場屠殺,挽不回來的搶救是傷害

1月10日即將上映的 《別告訴她》就講了一個絕症突然造訪的故事。

電影改編自華裔導演王子逸的真實經歷。六年前,她住在中國的奶奶被診斷患有癌症,僅剩三個月的壽命。親友商量後決定隱瞞病情,用為孫子籌備婚禮做藉口,以便大家都能回去見她最後一面。這與王子逸從小接受的西方價值觀背道而馳:為什麼人們連自己的生死都沒有知情權?帶著對奶奶的愛和對東西方生死觀差異的困惑,她拍了這部電影。

別告訴她:老年是一場屠殺,挽不回來的搶救是傷害

東西方生死觀確有較大差異。西方尊重個體知情權,他們覺得揹負有關他人生死的秘密太沉重了,不如把選擇權交給當事人;中國家庭則不然,我們往往將家人的性命看得更重,寧可獨自承受親人死之將近的痛苦,也要讓所愛之人能心平氣和地度過生命的最後一程。

大多數影評人評析這部電影時,都會把焦點放在中美文化差異以及對中國元素的描寫是否“失真”上。

別告訴她:老年是一場屠殺,挽不回來的搶救是傷害

但其實,該片還裹挾著一個更大的議題,即衰老與死亡。無論是否願意提及,這都是凡人終將面對的宿命。

影片中對奶奶這個角色的塑造是最成功的,臺詞自然不刻意,人物飽滿且富有感情,和藹可親的溫情自然流露,讓觀眾很有代入感。

當死亡迫近,我們是該孤注一擲痛苦不堪地與病魔作鬥爭還是自主、快樂、體面地活到生命的終點?

這是命運的魔咒,也是捆綁在你我周身的死亡焦慮。

老人想要主權,親人想要安全

鑑於該片還未上映,劇情方面我也不便透露太多,只談談導演借劇中角色之口所探討的中西方生死觀。

在美國,有許多老年人試圖獨立生活。他們有的堅持自己開車,自己做飯,即使行動不便也不去養老院。

別告訴她:老年是一場屠殺,挽不回來的搶救是傷害

舉個例子,家住波士頓的多莉今年74歲了。她沒有重病,身體還算硬朗,偶爾還會和朋友們去健身房,自己購物並做家務。為了讓她生活得更舒心,孩子們希望搬過來照顧她,但她卻無意改變當下的生活方式。

不久後,情況開始惡化。感恩節那天,多莉失聯了,錯過了和家人的節日晚宴,傍晚鄰居在草坪上發現了不省人事的她。

出院後,視力衰退的多莉又將油門當成剎車衝向小區圍牆,把周圍鄰居給嚇壞了,幸好無人受傷。

但即便如此,她也不願妥協。有一天,多莉僱了兩個人來修剪院子裡的樹,然後傾倒下門口的垃圾。她事先和他們商定了一個合理的價格,但工作完成之後,他們說她應該給他們1000美元。

多莉猶豫再三,1000美元對她來說也是筆不小的數目,但他們大聲呵斥她,迫使她把手頭的積蓄拿出來,這嚇得多莉渾身發抖。

但多莉沒告訴任何人。一天後,貪心的兩人又來了,說她沒有付夠錢。她和他們吵了起來,但她還是妥協了,從箱底又拿出2000美元希望能平息來人的怒火。

再一次,她一句話也沒和家人說。

然而,鄰居聽到有人在多莉門口大聲叫嚷,於是報了警。騙子落網之後,孩子們很快提議陪多莉去養老院看看。雖然說是考察一下,沒有入住的打算,但多莉知道自己的獨居生活就快要到頭了。

我曾對多莉開始的選擇感到十分不解,直到讀了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我才豁然開朗。

別告訴她:老年是一場屠殺,挽不回來的搶救是傷害

有些事多莉不會說出口,我們也沒有真正理解,老年人的需求並不只是照顧好他們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而已,他們也有他們的精神需求,且同樣看重自己的生活質量。但對子女而言,這又是額外的負擔。“我們自己想要主權,但對於我們愛的人,我們要的是安全。”

將精力集中在生命維繫上,忽略其他,實行起來相對容易些。可是,單單活著並不能滿足老人們的訴求。

挽不回來的搶救是種傷害

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活的有尊嚴,意味著沒有痛感,也沒有無助感,安寧祥和。

當人們探索什麼是告別的最佳方式時,也提出了一個難題:什麼時候應該努力搶救,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

別告訴她:老年是一場屠殺,挽不回來的搶救是傷害

經過大量的病例研究發現,接受過化療和過度醫療干預的患者,其預期壽命並沒有延長。相反,採用姑息療法的患者往往比接受放化療的患者壽命更長。

醫療搶救治療以延長生命為最優先,有時甚至無視病人生活質量;姑息治療則以患者的舒適度為基礎,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況調整治療方法。許多人化療後身心迅速崩潰,搶救治療的負面影響幾乎無法避免。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討論如何死,是為了更好地活。這類思辨不僅在生命垂危時才顯得重要,在身體康健時也格外重要。

每當你身患重病,身心崩潰時,核心問題都是一樣的:你如何理解你的選擇及其潛在後果?你有什麼恐懼,又有什麼希望?你是否願意犧牲生活質量,去換取哪怕只有一個月的苟延殘喘?你願意你的親人向你隱瞞病情真相,讓你無憂無慮地走完最後一程,還是直面事實傾家蕩產不惜一切與絕症作鬥爭?

別告訴她:老年是一場屠殺,挽不回來的搶救是傷害

近幾十年來,姑息治療的誕生將這一思想帶入了對臨終病人的護理中。生命是條單行線,衰老的過程不可逆轉,如何面對死亡也是門學問。

幸運的是,東方社會甚至比西方要更早地意識到這一點,有時候,我們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

我們相信,到那一天,生命的喜悅和死亡的平靜都將成為人生圓滿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