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間文學的角度尋找解讀邊塞詩的“鑰匙”

邊塞詩在古詩詞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描述邊塞戰爭、生活、風景等題材,但對今天的學生來說並不容易理解,其根本原因為學生對邊塞詩中內容缺乏相應的體驗,只能通過死記硬背,或相關影像內容增加感性認識,但部分學生對邊塞詩仍是一頭霧水,理解起來存在不小的難度,結合自己教學實踐,去尋找解讀邊塞詩的“鑰匙”,從而構建起邊塞詩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清晰且立體的內容體系。

部編版五下語文課本第四單元第9課內容為古詩三首,分別是王昌齡的《從軍行》、王維

的《送元二使安西》、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因為第四單元的單元主題為“愛國”,故將這三首詩放在此單元的第一課來學習,我們來看一下《從軍行》、《送元二使安西》。如下:

從軍行

唐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

終不還。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讀完這兩首詩後,我們會發現這兩首詩中出現了多個地名,用紅色標註出來,為了更好解讀這兩首詩,我們首先來解讀這些古時的地名,這些地名都在哪兒,現在又叫什麼名字,這裡發生過什麼故事?這些內容的還原和構建將大大加強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

我們找到了兩張古代的地圖,從地圖上我們找到了這些古時的地名以及它們大致所在的位置。如下圖:

從空間文學的角度尋找解讀邊塞詩的“鑰匙”


從空間文學的角度尋找解讀邊塞詩的“鑰匙”


玉門關和陽關分別位於敦煌的西北角和東南角,西域的玉石運到長安要經過的地方被稱為玉門關,而陽關因為位於玉門關的南邊則被稱為陽關,一北一南,這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也是連接內地與西域的咽喉之地。穿過了這兩關,再向西走,就是茫茫荒漠了,上無飛鳥,地無走獸,中無蟲草。

從唐朝古地圖上,我們找到了“安西都護府”,位於龜茲附近,王維的好朋友元二要到安西去,出了陽關,到安西,基本就是不毛之地了,因此王維說“西出陽關無故人”,其實不光是“故人沒有”,實際上連根毛都沒有。

那麼渭城在哪兒呢?渭城就是今天的咸陽城,位於西安的西北,根據這首詩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王維就是在咸陽的一個客棧,在一個早春(請認真體會“柳色新”的“新”字,什麼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的清晨,為好朋友元二送行,去哪兒呢,去安西。從地圖上看,估計元二至少要走幾個月,並且還要配備相應的物資和嚮導,再次與王維相見,更不知是何年何月,因此兩個人惜別之情是非常重的,這從“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更”字上更能表現出兩個人之間不同尋常的感情。

王昌齡是邊塞詩作者中寫得最好的,第一因為王昌齡在邊塞上生活過,參加過真正的戰爭,和士兵們朝夕相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具有軍旅生活經歷,第二王詩的特點是“情”分重,大氣磅礴,雄渾悲壯,這從《從軍行》和《出塞》兩首代表詩就體現得非常明顯。

課本選的這一首詩是《從軍行》的第四首,這首詩中的“青海”應是指“青海湖”更加貼切一些,“樓蘭”指的是從敦煌向西南走就是“樓蘭”,今天這個地方變成遺址了。“不破樓蘭終不還”借用的是“傅介子斬殺樓蘭王”這一歷史典故,這與李白邊塞詩《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是化用的同一個典故。

這首詩中的“雪山”應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而不應該具體特指哪座山,但頷聯“孤城遙望玉門關”,從“遙望”兩個字判斷這座“孤城”一定離玉門關很遠,既然是“孤城”,那麼從道理上說,應該是特指某座城,但遺憾是並沒有找到具體是哪座城,但從這首詩內容本身推理,這座孤城應該是王昌齡當時寫這首詩的地方,並且一定位於沙漠或是沙漠邊境的地方。

希望上面的解讀,能對熱愛中國古詩詞的您,有所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