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蟹工月入過萬,你願意去扎蟹嗎?

昨天看到一條熱搜,“扎蟹工月入過萬”,這個時節正是吃螃蟹的好時節,而新興的銷售方式,創造了扎蟹這個獨特的行當,在蘇州的螃蟹市場裡,技術熟練的扎蟹工,扎完一隻螃蟹最快不超過五秒,一天紮上三千個蟹,工作時間接近12小時。

扎蟹工月入過萬,你願意去扎蟹嗎?

扎蟹工雖然工作辛苦,但是收入也是很客觀的,一季大約兩三萬的收入,這樣的高收入讓扎蟹工們格外珍惜這個季節性的行當。

扎蟹工月入過萬,你願意去扎蟹嗎?

扎蟹工月入過萬,你願意去扎蟹嗎?

這個新聞一出,許多網友紛紛評論,原來扎蟹這麼掙錢,比自己一個月的工資都要高。但是也有網友說,這掙的都是辛苦錢。

看到這裡,不禁有一種思考,什麼是辛苦錢?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出力氣,不用動腦,只要稍微掌握一些技能都能幹的活,叫“辛苦活”,掙的錢就是“辛苦錢”。像工地搬磚,在家務農。

扎蟹工月入過萬,你願意去扎蟹嗎?

而坐辦公室的白領則不同,這掙的錢就不能叫辛苦錢了。好像人們對“辛苦錢”已經有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定位。

小娛的家鄉是一個很普通鄉鎮,鎮上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務農,然後做著一點小生意,要麼就是出去打工。在一般人眼中這也許就是掙著“辛苦錢”,過著平凡的生活,既沒有名牌,也沒有奢侈品,每日為了生活而忙碌。

前幾年,小娛的家鄉興起了建大棚蔬菜,那幾年蔬菜是比較貴的,一個百米的大棚,哪怕是最簡單的技術種芹菜,一年也可以收入十萬左右。一對夫妻完全可以負責,而且還有一些空閒的時間來侍弄侍弄剩下的幾畝地。

扎蟹工月入過萬,你願意去扎蟹嗎?

比起簡單的種小麥玉米,這個收入已經是相當高了,也不用遠離家鄉。但是錢也不是白得的,菜到收成的時候,每天要五點就要起來收菜,然後就近賣給收菜的菜商。有好長一段日子,每天都要如此。

小娛老家有個鄰居,家裡的孩子在外打工,小夫妻兩個,一年大約也就收入個十萬左右,還有個三歲的孩子,由家裡的父母帶。

可能是兩個老人確實年紀大了,地裡的事幹不動了,又加上憐惜孩子常常見不著父母,就想讓小夫妻兩個回家來,搞一個大棚,也不少掙錢,也能一件團圓。

只是小夫妻兩個就是不同意,要說累嗎也確實累,但是據小於知道的小夫妻在外打工也不輕鬆。不想回來的原因大約有二,一是覺得種菜沒前途,而是覺得種地沒有面兒。

每年農忙的時候小娛就會回家去,雖然幹不了多少活,但是還是每次都會下地,其實真的到了農田裡才能看出來,基本上都是中年人,還有一些老年人,青年回家下地的很少,就算有也是像小娛這樣的,真正將它當做謀生的手段的基本沒有。

扎蟹工月入過萬,你願意去扎蟹嗎?

那麼務農真的不掙錢嗎,不是的,別的不知道,就像小娛說的,夫妻兩個建兩個大棚,種菜,依舊是很掙錢的。

在小娛周圍就有這樣的例子,夫妻兩個人做生意,結果市場不好,賠了許多錢,最後房子都抵押出去了,還欠了幾十萬的外債。家裡的老人要養,還有未成年的孩子,最後實在沒辦法,一家人開始種大棚,夫妻兩個拼了命的幹,除了吃喝,給孩子給老人花的錢,基本上沒有什麼支出。沒幾年,不光債還上了,家裡還改起了二層的小樓。

而且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當小娛還在為租一個小一點的離地鐵近的房子,還是租一個大一點的離地鐵遠一點的房子苦惱時,曾經的小學同學已經靠在家鄉鎮子上開包子鋪,在臨近的市裡買了一套大三居。

像這樣的生活,看起來光鮮亮麗,可是內裡卻都是差不多的 ,為了錢,為了房子。也可能是為了前程,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奮鬥出前程來呢?

扎蟹工月入過萬,你願意去扎蟹嗎?

每天坐在辦公室裡,做著相似的工作,漲薪無望,升職無望,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曾經的雄心壯志早已經消磨殆盡。有時候想想和呢些每天重複勞作的農名,小商販又有什麼不同?

不,還是有不同的,可能還沒人家賺的多。

可是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依然願意在這個光鮮亮麗的泥潭裡掙扎,也不願意扯下面子去做那些在很多人看來有些低等級的付出勞動的工作,甚至有時候還覺得高人一等。可是又有什麼可驕傲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