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足跡(1)少小離家

父親,1930年1月,出生於河南省郾城郭寺村。1944年4月周口參軍。

1948年8月陝西參加西北野戰軍(後改編為第六軍16師46團)

194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12月隨王震進軍新疆

……

從父親口中斷斷續續的聽說,年代久遠,有些事情還歷歷在目娓娓道來,更多人和事隱約閃現。我一直想寫一點東西,可總是感覺怎樣下手嘗試,看著父親日漸蒼老的面容,不管怎樣,寫了再說,自我欣賞也好,留作紀念也好,一切都緣。

邊寫邊修改,有些記憶無法考證,希望大家能指證。

離開家鄉

1944年春天,豫中平原麥浪稀疏點綴著片片綠色。42年的的大饑荒已經過去了二個年頭,人們似乎並沒有從飢餓中緩解的跡象,四月的桃花盛開並沒有驅散心中的愁雲。郭寺村中的菩薩廟,屋頂長滿了青草,早已經沒有人來打理了,偶爾有人走進廟裡,為家人和遠方親人祈禱,廟堂上菩薩雕塑佈滿了灰塵,香火稀疏煙霧繚繞,供品已經很久沒有人貢獻了。

廟前場地幾個年紀大的人坐在牆邊曬著陽光。

“哥,喝了嗎”

“喝了,哎,家裡紅薯幹能不能捱到麥收,交了抗日救國捐稅,還不知道能剩下多少”

“你家小子來信了嗎”

“前些月說日本人離完蛋不遠了”

“有知家從開封來信說,國軍又吃了敗仗。你說日本人為啥沒有到我們這裡,開封府都被佔了,省政府都跑南邊去了”

“38年黃河大堤掘堤,那些年路過咱這的人有多少,東邊北邊全是小泡,日本人就佔不了到我們這裡來了,這裡是國軍的地盤,周口那邊就有咱們的軍隊。”

“大水,你什麼時候回來的,聽說你在外邊做事”一個年青人正從菩薩廟門前過,聽到問話停下腳步。

“開封那邊日本人查的嚴格,出外逃荒人太多了,找不到事做,回來幾天了。準備去周口找俺舅,看能不能找份差事”

大浪趕快離開這群人,怕這些人又會問什麼事來,他今天還有事。

“叔,你是去幹啥來?,你家老大在家嗎”大水說道

看到一個高個了人扛著鋤頭從村邊上路過說道,後面跟著一個少年。“晌午把那二畝多地拾到了一下,老大沒有在家,給別人趕腳送貨到信陽去了,有一個多月了。找他弄啥”

“想結伴去周口找份事做,哎,這是繼平吧,長這麼高了”

“現在家裡給別人做粉條打豆腐,打短工全靠繼平做幫手”

“是呀,你家人口多四個小子,又剛生了姑娘。口糧肯定不夠吃“

”這幾年災禍多,收成不好,捐稅又多,我家就三畝地,全靠老大和繼平做另工維持”

“我過兩天要去周口,找俺舅做事,繼平想不想去?”

跟在父親後面的少年,身穿薄棉襖,手裡拿著鋤頭,一臉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周口是大地方,有饃吃飽,比家裡幹活輕鬆”

14歲少年已經承擔起家庭重任,有饃吃讓人平然心動。

“我們到地裡去了,明天給你回話”

清晨,帶上母親昨晚深夜晚烙的兩張混合粉煎餅,踏著晨霧離開了家門。

一個14歲少年沒有想到,再次踏入家門已經是一二十年後了。

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