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放射-- 光電效應VS康普頓散射

光電效應VS康普頓散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對比,也突出不出各自的優勢。就像任何事物有利也有弊,對比也是如此。把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散射放在一起比較,各自的特點會更加明顯。

之前提過,相互作用過程與X射線的能量有關係,在不同的能量範圍內,不同的相互作用過程佔據著不同的份額。教科書上有一張相互作用過程與能量之間關係的、很經典的圖,有興趣的可以翻閱一下。簡單點說,在能量比較低的範圍內(相對來說),比如千伏級,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過程主要以光電效應為主,也就是說這個區域是光電效應的地盤;隨著能量的增大,光電效應所佔的份額逐漸縮減,控股能力逐漸變弱,而另一個股東~康普頓散射開始不斷崛起,到了MV級的能量範圍,成了康普頓散射的地盤。

一種理論也好,一種定律也罷,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然後再返回到實踐中,從而對實踐產生幫助。學習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散射,是為了在實際應用中發揮出他們的價值。在放射診斷中,我們使用的主要是KV級的X射線(比如所說的80kv、100kv),因此應用的主要是光電效應,更具體點說就是靠不同物質對射線的衰減能力不同(也可以理解為吸收程度不同)從而來成像;而在放射治療中,我們使用的主要是MV級的X射線,因此應用的主要是康普頓散射。

光電效應體現的,主要是物質對X射線的吸收,因此光電效應也稱為光電吸收,因為在光電效應的過程中,X光子把攜帶的所有能量都給了核外電子,也可以說是原子把X射線的能量都給吸收了。

還是舉個子彈的栗子,光電效應就像子彈射進了木板裡,也好比球員射門的時候,力道不夠,球被守門員給攔住了。而康普頓散射就好比,子彈的速度更快、動能更大,相同厚度的木板甚至更厚的木板更甚至鐵板都已經攔不住他了,直接穿了過去,不過穿過去的子彈改變了軌跡。也好比球員射門的時候,力道很猛,守門員接不住球,只能把球彈開了。

在子彈射進木板的過程中,一個影響因素是子彈的速度,也就是能量,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木板的厚度、硬度以及種類,光電效應也是如此,除了X射線的能量,光電效應還跟物質的種類、原子序數有關。原子序數大的,比如鋼板比木板,就更容易阻擋住子彈,因此骨比軟組織對射線吸收的更多。而在康普頓散射中,就像子彈的速度非常非常快,已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住X射線的腳步,無論原子序數高低,對他來說基本上都一樣:反正他都能穿過去,因而在康普頓散射的地盤上,原子序數的影響已經不是太大。就像考了60分和70分對有些童鞋來說基本一樣,都算是及格,而且離獎學金都很遙遠,也就有了誤人不淺的“60分萬歲,61白費”的謬論。

對比完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散射,X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的三大支柱中的兩個就介紹完了,接著說說下一個相互作用過程,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第三站:電子對效應

招待了兩次X射線的原子,這次又迎來了第三次X光子的拜訪,雖然不情願,損失了一部分核外電子,但也奈何不了他啊,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在於多了許多的無可奈何。這次X光子依舊帶著裝滿能量的禮物而來,依舊是核外電子招待了他,不過這次沒有自由電子產生,而是發生了一件更神奇的事情。

首先再介紹下電子,電子是帶負電荷的,之所以要強調這點,是因為這件神奇的事情跟電子的電性有關,在X光子的這次拜訪中,產生了一個正電子,這是很罕見的,這就像一群黑烏鴉裡突然出現了一隻白烏鴉,烏鴉這時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誰說我們天下一般黑來著”,又讓原子大跌眼鏡一次,原子核內帶正電荷的質子一看,興高采烈起來“呦,終於看到電子的隊伍中有跟我們一條戰線的了,兄弟堅持住,從內部瓦解他們”。

電子一看,憤怒道“反了他了,得給他點顏色瞧瞧,兄弟們跟我上”,於是正電子陷入了電子的重重包圍中,在這場實力懸殊的對決中,正電子最終寡不敵眾,再加上立場又不堅定,本來就不穩定,於是選擇了妥協,就這樣,一個正電子跟一個電子結合,最終產生了一對0.511MeV的γ光子,質子也就空歡喜了一場。這個過程,稱為電子對效應。電子對效應也有他的用武之地,那就是核醫學中的PE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成像)。PET其實就是靠捕捉和探測電子對效應中產生的那一對γ光子來進行成像的。

加上電子對效應,X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的三大主力就湊齊了,然後還有兩個小弟,分別是光核反應和相干散射,後者也稱作瑞利散射。之所以稱作小弟,不是不重要,而是為了方便記憶。我學藝不精,他們倆的故事就先不介紹了。此處參考專業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