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本土化趨勢,會遇到什麼障礙?結果呢?

核心觀點,疫情之後,會出現產業鏈本土化的趨勢,全球化的腳步會放慢。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李江濤,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疫情之後,會出現一個新的趨勢,世界各國產業鏈恢復本土化,怎麼看這種現象?世界各國要想實現產業鏈本土化,需要克服哪些障礙?這是我們今天談的話題。

這次疫情突如其來,而且嚴重程度出乎想象,到現在為止已經有接近100萬人被確診,有接近幾萬人的死亡。應該說損失非常大,後果很嚴重。

在疫情過程中,世界各國發現一個問題,重要的醫療物資、口罩、消毒水、呼吸機,現在各國特別需要。發達國家普遍的情況要麼不能生產,要麼產量很低,很難滿足重大疫情帶來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引起了學術界、政屆和企業界的反思。面對著以資本為導向的產業轉移,面對著資本追逐利潤,產業向成本低的方向去流動,通過比較優勢形成的全球合作,這是前期的世界經濟的理論。


產業鏈本土化趨勢,會遇到什麼障礙?結果呢?


這種理論帶來的結果就是發達國家做資本、做研發,在生產領域裡轉向第三世界,轉向成本比較低、人口密集的國家,比如說像中國、越南、印度等等。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什麼?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嚴重弱化,甚至部分國家工業化的產業鏈完全破壞了。像某西方大國在70年代提出了去工業化的思想,去掉了工業化以後,去掉了工業產能,去掉了大學的工業設計的系,沒有學術支撐,導致整個社會就是出現去實業化,去實向虛,這是一個現狀。

現在發現,疫情行來了以後,需要從製造業基地裡去採購物資,醫用物資變成緊俏的商品,甚至變成戰略性物資,拿錢買不著。

這樣帶來反思,和平環境形成的產業結構,在疫情之下、在危機之下,甚至以後在戰爭時期,如何去應對這個局面?現在普遍有重要的物資的產業迴歸想法,這會引起世界產業鏈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變化。

面對這樣一個重大變化,怎麼看?到底要想實現產業鏈本土化恢復,需要克服哪些障礙?

第一點,世界各國在當今疫情之下想到物資緊張,想到戰略性物資需要自己生產,這個想法是有道理的,也是符合這個國家的戰略性需要,這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點,就是產業鏈的恢復,是不是說是有了想法就能恢復?某些國家想恢復工業化,工業迴歸,為什麼這幾年遲遲沒有效果?是因為產業鏈的恢復過程中,需要一個產業鏈的匹配,需要各個產業之間形成上下游的這種配合,需要有一個供應鏈的支撐。而很多發達國家已經經過了產業轉移,失去了一個完整的產業供應體系。這樣的話,如果進行產業鏈本土化的話,要克服產業配套的供應鏈障礙,人工的障礙,國內物流的障礙,由此可能形成了新的貿易格局的壁壘。

如果不克服產業鏈障礙,恢復是難以實現的。

第三點,隨著疫情的慢慢的減弱,人們的思考會加深,以後可能還會出現另外一些重大的突發事件,也會挑戰。像我們今天講的醫用物資挑戰,包括像後期的糧食物資挑戰。我想這次疫情結束以後,世界各國肯定會加強戰略物資儲備。在和平年代進行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的儲備、糧食的儲備或者其他的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同時應該保持一個最低限度的保命的基本的物資的產業鏈,這種產業鏈用某些國家領導人話講,我們一要把它養起來,這是一個保命的辦法,所以我想這是我們後期可能發生的事。


產業鏈本土化趨勢,會遇到什麼障礙?結果呢?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有幾個結論,也是後果:

第一個結論,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可能世界會出現了全球化受到制約,本土化貿易壁壘會出現新的傾向。

第二個結論,各國逐漸的會建立基於本土保護性的產業政策,最重要的戰略物資,進行本土生產,保持最低的不以盈利為目的規模。加強物資儲備,產業上形成基本的策略。

第三個結論,可能今後我們會形成世界各國的新的產業導向,建立必要的預警、必要的物資儲備、必要的產業構成,形成新的模式,這樣也帶一定程度的貿易壁壘。這種情況可能對世界貿易全球化是阻礙。有人甚至提出來,會回到80年代以前的世界本土化的局面,最後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後期拭目以待。

今天這是關於世界產業鏈本土化的分析。好,謝謝各位收聽。再見。


產業鏈本土化趨勢,會遇到什麼障礙?結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