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思維的差異

中華文明視角與現代科學

中華文明背後的一些思維和視角其實能對源自西方文明的科學和哲學帶來新的啟發。早期的例子包括:萊布尼茲發現自己的二進制世界觀和伏羲六十四卦十分契合。同樣是受太極陰陽的啟發,丹麥量子物理先驅波爾提出了互補原理,和基於此之上的哥本哈根詮釋。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


我認為,除了上面這些比較表面和形式化的例子,如果繼續深挖中華文明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許能夠啟發更多深刻的想法,甚至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科學和哲學正在面臨的瓶頸(如基礎物理前沿問題,通用人工智能,意識問題等)。也希望通過此文章收集各位專家的意見。會不定期更新以下列表。這些觀點是通過相當濃縮的文字表達,沒有時間引經據典,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1)沒有上帝視角


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於所有個體和系統以外的觀察角度。任何視角都是內在的(即一個子系統對另一個子系統的視角),關係性的。另一方面,西方思維喜歡假設存在一個系統以外的觀察角度,強調物(object)和我(subject)的分離。這也成為了西方科學理論和實驗的一個基本假設。把這個思維引向極端,就是西方的上帝視角。也許這個思維正是源自西方的上帝宗教信仰。

中華文明反而比較重視個體之間的關係。規則的訂立也是為了規範個體之間的關係和互動(倫理)。因此,中華文明沒有發展出從上帝視角理解事物的思想。

西方不是沒有探討關係,但是所有關係都可以還原成人與自然(或上帝)的關係。規則的訂立是基於人與上帝的某種契約。而在中國傳統思想裡,關係是主要的。這種關係甚至決定了個體的部分特性。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


2)自然法則不獨立於人


在中國傳統思維裡,即使是天(指自然法則,也可以是指道)也可被人所影響。自然法則並不獨立於天地之間的物或人。【這個的依據是在古代中國,一般認為民意可影響天,天意則通過各種吉兆或災害表現出來,讓皇帝知曉。】

與之相對的,在西方思維裡,自然規則是絕對且獨立於人的意志的。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


3)最本質的東西是變化


《易經》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易經》的中心思想就是變化。這個變化表現在幾個層次:萬物在不斷變化之中,萬物本身是通過變化衍生出來的。甚至,法則(道)本身也是在不斷變化形成之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可以遵循的規則,並非永遠的規則。因而最本質的規則,必須是不斷被(人,主體)創造出來,不斷形成的。

與之相對的,西方思維的本質是發現和遵循一個不變的真理。時間是這個真理之外的一個量。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


4)以算法思維主導,而不是公理化系統


吳文俊對中國算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結論,是中國古代數學通過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歸納出一些解決這些問題的算法。這種算法思維是和希臘的公理系統思維十分不同的。公理系統是通過一些公認的,不可懷疑的公理,一步步推導出各種結論的。根據愛因斯坦,這也是現代科學得以出現的兩個基礎之一。

算法就像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各種(不斷被創造的)算法可讓我們遵循。而公理系統和西方數學就像不變的真理,絕對且唯一。

人工智能從符號系統發展到現在的以算法為中心的學習方法,也許中國思想可以為其做出重大貢獻。


東西方思維的差異

民族的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