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此文章約2萬字篇幅較長,請耐心閱讀)

一、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起源 最早聽到多媒體這個詞,我印象裡是1988年,而到了轉年的1990年,這個概念已經很成熟了。

多媒體在當時,涵蓋的概念還沒有今天這樣廣泛,主要就是指計算機在音頻領域和用戶界面圖形化的擴展(還不包括圖像),實際上,多媒體的原始概念的準確含義就是電腦用戶界面媒體介質多樣化。

最早的"聲卡"是ADLIB的音頻卡,起源自1989年。但多媒體音箱問世要晚的多。我不知道最初那兩年,用戶是用什麼來連接ADLIB卡作為輸出的,但多媒體音箱確實是在創新推出了最早的SB卡這款真正的"聲"卡之後才問世的。

世界上最早的多媒體音箱,是ALTEC LANSING即中文名字奧特藍星在1991年出品的。說起來,奧特藍星作為世界多媒體音箱的第一品牌,在中國市場還真是灰頭土臉,在2007年夏天,奧特藍星才算正式進入中國(此前在國內市場的產品,實際是奧特藍星的香港代理所做的市場操作),在上海成立了亞洲區中國辦事處,不過半年來做得並不好。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已經沒有多少空間讓他來進入了。不過奧特藍星在香港、臺灣這些大陸之外的大中華區市場確實搞得很風水水起。

我老家家裡的資料裡,應該有這款箱子的資料,不過現在實在是想不起來這款箱子的真實名字。

中國市場對多媒體音箱的跟進,很快。這和SB聲卡進入國內有關。相比較來說,ADLIB音頻卡始終沒有正式進入到國內,但SB聲卡問世不久,就被人把水貨引進了國內,當然價格是很高昂的。而正式的行貨,還要等到幾年後創新和四通成立的合資公司"創通"(還記得嗎?現在已經不存在這個企業。當時創新在各地都採用了合作的辦法,中國大陸是"創通",臺灣是"創鉅")。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不過,當時雖然國內的音箱製造業已經初具規模,但是那些大把撈錢的HIFI音箱企業並沒有關注多媒體這個新興的小市場,基本上是不屑一顧,這和當下HIFI企業削尖了腦袋要往裡鑽形成了鮮明對比。

當時進入這個市場的先行者,大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不過這第一批先知,後來大多成了先烈。中國多媒體音箱的始祖,既不是現在如日中天的漫步者,也不是第一個搞出木質音箱的輕騎兵。而是兩個現在很多人都不記得的企業——上海迪波和北京國立。

這兩家都是在1992年底-1993年初開始生產多媒體音箱的。所以為什麼一開始說,中國多媒體音箱到現在已經十五年了。

這兩家在當時也談不到什麼工業設計,產品的造型大都是仿效國外的知名產品的。不過單元之類在當時國內HIFI方興未艾,揚聲器產品如日中天的時代,當真有不少好東西。而且有趣的是,從一開始這兩家南派北派的始祖,就表現出南北不同風格。

大家應該都聽過多媒體音箱南派北派的區分,這兩種風格從一開始在設計風格、製造風格上就有很大的差異。所謂南派,由於廠家大都以代工起家,原始投資也比較雄厚,所以產品大都以流水線產品為主,多用注塑流程,重視造型設計,但較少著意聲音設計,單元選用上,比較重視使用PV、PP、CD之類適應南方溫溼氣候的單元。

而北派,由於多是設計師建立的小本經營企業起家,產品多為木質手工箱,造型簡單,但重視電路用料,喜好使用紙盆等聲音更為中性但易受氣候影響的單元。

總而言之,所謂北派和南派的區別,既受廠家的經營方向影響,又受老闆個人背景的影響。更加重要的是,南派中心的廣東的代工基地身份與北派中心的北京的渠道中心身份,決定了南派和北派的巨大差異。

不過到現在大廠通吃的時代,兩派開始有合流的趨勢了,現在很多品牌,如漫步者、惠威之類,已經很難從產品上給他們歸為哪一派了。

而南北派的差異,從迪波和國立時代就開始了。到了漫步者/輕騎兵和麥博/三諾登場的時代,這種差異達到了最高峰。

迪波開始生產多媒體音箱比國立更早一些。而且相對來說,他留下來給人印象深刻的產品更多,特別是幾年後推出的DIBO99和DIBO2000這兩款對箱。

迪波的產品基本都是注塑箱,包括大2.0對箱,也是注塑的箱體。但是在當時的標準來看,其音質真是不錯。2002年的時候,曾經在浪子無心兄家裡對比過當時很火的一款2.0箱子和迪波的DIBO2000。結果居然是這款停產已久的塑料箱勝出 。

迪波大概在1995年左右,啟用了第二品牌迪霸DIBA,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迪波品牌開始淡出,換成迪霸作為主推。相對來說,迪霸在老燒友印象中的地位就不如迪波那麼不可撼動了,因為隨著市場大趨勢的變化,迪霸逐漸開始也做很多入門級的爛東西。後來在1999年左右,在漫步者、麥博開始飛速上升的年代,迪霸也開始逐漸淡出零售市場,筆者不知道什麼原因。

此後,迪霸實際依然在市場上存在,但是始終處於幾乎和雜牌沒什麼區別的境地,廠方也再沒用過什麼力氣來推動它。中國多媒體音箱的始祖就此消失在歷史中。

國立沒有迪波當時的深厚背景。他是典型的中關村小本企業。其創始人1992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靠幾個人創立了這家公司。

相對來說,國立在初期沒有迪波那麼顯赫和引人注目,其早期產品大多是些沒有個性的塑料小對箱。國立真正崛起還是在木質音箱時代來臨之後,特別是我們後面要說的輕騎兵分裂時期,國立迅速崛起為北派多媒體音箱的老大,曾經一度在北方市場擁有今天漫步者一樣的地位。

國立在歷史上最高峰就是第一個USB音箱。繼微軟第一個推出USB音箱後,國立在國內第一個跟進推出了這類產品,其名氣達到最高峰,不過在這之後,國立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1998年以後,隨著漫步者和輕騎兵的迅速上升,國立的國內零售市場開始萎縮。它在當時和很多多媒體音箱廠商一樣,開始轉向其他業務(典型的就是麥博和三諾,當時他們也完全退出了零售領域專供O單),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裡,國立徹底乾淨的從零售市場退了出去。以致幾年後再回來的時候,已經沒有幾個人還知道這個牌子了。

2005年底開始,國立開始嘗試重回零售市場,不過冒了幾個泡之後,發現今天的市場今非昔比,沒有麥博之類那樣的宣傳資金支持,重回市場幾乎已經不可能。所以又縮了回去。現在已經一年多沒有再聽說國立的動靜了。聽說情況很不好。估計這個北派音箱的始祖,今後也將難以見到了(不過,據說在一些家電批發市場裡,國立還是比較多見的)。

在麥博和JAZZ登上舞臺之前,很長時間裡,南派多媒體音箱始終是一些沒有設計沒有個性的小雜牌在你撕我咬,不過那個時候市場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產能增長的速度,所以大家還算是相安無事。

相對來說,在1993-1997之間的那個時期,多媒體音箱領域,真正吸引人目光的,還是北派的廠商。不管是產品,還是裡面的恩恩怨怨。

1993-1997年之間,中關村大量誕生了一批多媒體音箱廠家,像也曾經一度很有名的"超音速"、"狂人",當然,這和多媒體音箱的門檻很低有關,不管是技術門檻還是資金門檻。實際上,那個時候也正是一大批土生土長的中關村本土企業大爆發的時候,這裡面不少人成了先烈,也有不少如雷貫耳的名字從這時候開始起步。馮軍在同一個時候喊出了"我不能一輩子給別人創造價值",放棄了輝煌的小太陽鍵盤開始做自己的愛國者鍵盤,而馮軍的同班同學夏春秋,則開始籌備一個叫清華華天的企業,也就是今天的九州風神。

這裡面就有後來在21世紀初一統北京市場的北派三大品牌:漫步者、輕騎兵、衝擊波。

(DIBO2000,早期優秀的2.0音箱之一,也是塑膠2.0箱中的傑作)

(國立重回零售市場後推出的一款2.0產品,外觀看上去很像漫步者1900TIII,不過最後也無疾而終)

二、三強並立

很多人隱隱約約都知道,這三家歷史上是有關係的,但是有什麼關係,卻很少有人知道。相關當事人也諱莫如深。筆者這裡就我當年的記憶,和了解到的一些情況來說一說。細節處由於筆者也並非當事人,可能不一定對。

輕騎兵最初的創始人,就是今天輕騎兵的董事長程建軍以及漫步者董事長張文東,以及漫步者的另外兩個老闆張文生與肖敏。這幾位自北京理工大學出來以後,創立立了最早的輕騎兵,於1994年推出了最早的木質2.0音箱RDS-1000。但是後來由於至今我們不清楚的分歧,二張一肖自輕騎兵出走,並於1996年註冊了漫步者品牌。輕騎兵則屬理工大學下屬的中北高科機電公司的產品品牌。

衝擊波則又是另一回事。建立衝擊波的這一群人,最初是輕騎兵的北京總代理。也是輕騎兵最大的代理。簡單的說,衝擊波的前身,和輕騎兵之間的關係,就有如今天雪馬與漫步者的關係。在輕騎兵發生分裂的時候,衝擊波也另起門戶,建立自己的獨立品牌來生產音箱。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老實說,創始人不同身份,真的是大大帶入了這三家企業的風格里,使得同樣的北派風格下,這三家在經營上有著鮮明的個性差異。

輕騎兵是這裡面資格最老的,也是唯一的國企。它的產品直到今天整體上依然偏保守,可以說,輕騎兵是現在還唯一可以明確歸為"北派"的品牌了。而從市場反應來說,輕騎兵的反應動作總是顯得緩慢,直到今天依然不能完全擺脫。這一點使得輕騎兵歷史上不斷出現創造了機會卻又放過的情況。後來輕騎兵的地位被後起的漫步者超過並非沒有原因。

不過輕騎兵作為資歷最老的廠商之一,又背靠大學的資源,在產品設計方面依然有很強的力量,渠道力量在業內也數一數二,所以即便在輕騎兵最低潮的時期,也依然是別人不能輕視的一個品牌。

而漫步者的三個創始人,是以搞設計起家的。所以從歷史來看,漫步者的絕對設計能力,也許並非很強,但他有很強的設計前瞻性,總能在市場需要的時候及時拿出合適的產品,這點確實罕有能比。像歷史上,創新在國內推出2.1音箱後,漫步者是麥博之後第二個推出此類產品的國內品牌,而輕騎兵推出B1三分頻音箱後,漫步者是第一個跟進的,並且利用輕騎兵產能不足缺貨的實際迅速成為了此類產品的第一品牌;後來的獨立功放、中高檔2.0更不用說了。難怪有位業內的資深朋友說過"不是漫步者太強,而是別人犯了太多的錯誤,而漫步者總能抓住這個機會"。

而衝擊波則是一群渠道商起家,所以論渠道能力,衝擊波實際上是這三家中,可能也是國內最強的。不要看衝擊波現在已經不起眼,但是直到2003年為止,衝擊波的渠道依然不亞於漫步者的規模。實際上,在衝擊波問題重重的今天,依然是僵而不死,和超強的渠道能力有很大關係。

不過也正因如此,衝擊波對自己的渠道能力太有自信,也太依賴渠道和輕視設計與宣傳,所以歷史上衝擊波卻曾強大一時,但最後卻留不住設計和宣傳方面的人才。像業內幾個著名的設計師,原本就是出身衝擊波,卻終於棄他而去,到2002年以後,已經明顯可以看出衝擊波在產品設計上與漫步者和輕騎兵的差距。而歷史上,2003年是衝擊波最後一次在宣傳上發力,當時出身自公關業的媒介經理辭職後,衝擊波就此從媒體上徹底消失了。

有位朋友說過一句極為刻薄的話,但我覺得相當有趣——"衝擊波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成功的把自己從一個一線品牌做成了二線品牌"。這句話我覺得可以很好的概括了衝擊波在產品和宣傳上的失敗。

漫步者和輕騎兵,我們後面還要不斷提到。下面,先來整體說一下衝擊波的興衰,因為後面提到的機會不會太多了。

其實,衝擊波在2000年之前,和漫步者、輕騎兵真的是北派鼎足而三的。到2000年左右,除了這三家之外,國立退出零售市場,其他北京品牌大多已經被擠入雜牌,並且在之後的兩年內逐漸死去。

在當時,衝擊波在設計方面也搞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東西。例如上面有朋友提到的子彈錐(就是相位錐),而歷史上第一個使用防彈布單元的對箱1000SII也是衝擊波的作品,實際上,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在三大品牌同類的中檔2.0箱裡,衝擊波這款是最好的。但是衝擊波輕視宣傳的特點,在這個時候已經暴露出來,以致後來很多人記得漫步者1900TB和輕騎兵M3,卻不記得衝擊波1000SII。甚至最早的防彈布2.0的桂冠也給戴到了漫步者頭上。

2000年,衝擊波經歷了它歷史上第一次大變動,衝擊波創始人之一的林東由於和劉維卡等其他幾人意見分歧,帶了一批人另立門戶,成立了"北京金豪邁公司",與衝擊波爭奪渠道。

看過筆者此前"十大天才音箱"的網友應該記得金豪邁S1這款產品,實際上,這款產品本身就是林東等人從衝擊波帶出來的一個高檔產品設計方案。而在S1上市後,衝擊波自己其實也曾推出這個方案的產品,型號我不記得了。但是,大家只記得金豪邁S1,衝擊波的那款產品則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衝擊波和金豪邁的內鬥,最後以兩敗俱傷告終。金豪邁在上市初期,曾以"衝擊波換代產品"的名義進行品牌宣傳,結果被衝擊波告上法庭並敗訴。賠付了賠償和罰款後無疾而終。而衝擊波的渠道和品牌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了很大沖擊。但更主要的是,金豪邁的分裂,帶走了一批衝擊波最為優秀、最具前瞻眼光的設計人員,衝擊波產品開始流為大路化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這裡,重複一下上面的帖子,金豪邁S1的設計師,也是衝擊波1000SII、漫步者1900TII、輕騎兵V23SE、愛國者C200這四款經典產品的設計師。而金豪邁S1則是這五款產品中,DEBUG個人最為讚賞的一款產品,其資質可想而知。可惜衝擊波和金豪邁的兄弟鬩牆讓這個設計就此湮沒,實在太可惜了!

不過雖然經過了這場風波,但是衝擊波的市場地位並沒有受太大的影響,畢竟它當時國內最強的渠道還是別人比不了的。但是衝擊波自己卻出了問題了,正如上面的朋友所說的,"漫步者跑步,輕騎兵走路,衝擊波卻在原地打轉"。今天回頭去看,漫步者就是在這個時候大踏步向市場第一品牌開始前進的,而與此同時,衝擊波卻放下自己多媒體音箱零售的主業,轉去搞所謂的"多元化",從OEM業務到汽車業務再到房地產,大量的資金被抽出來到這些多元化的業務上,而用在產品研發和市場宣傳上的錢一下子變得很少。

在當時的市場上升期,由於零售業務有足夠的收入,這些問題並不成其為問題,但是隨著主業被逐漸抽空,一旦市場出現減緩乃至停滯,資金斷裂的情況就很可能發生。

這種事情在幾年後已經有了苗頭,2003年衝擊波重新回頭試圖擴大自己的零售市場,著名的2103"系列"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但是這一次衝擊波發現來得太晚了,新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漫步者、輕騎兵的領導地位已經形成,後來的麥博三諾也在急速上升中,衝擊波再想回頭已經變得非常困難。

2004年推出SB2000音箱,幾乎是衝擊波的最後一次正式的露面,這以後衝擊波逐漸開始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出,僅僅靠強大渠道體系的遺留,保留了一個尚稱得上大的市場份額,但是從幾年來的市場來看,衝擊波幾乎是在逐年萎縮,現在作為一線品牌的時候幾乎已經成為遙遠的回憶。現在回過頭去看,衝擊波的興衰,筆者個人以為幾乎可以算作盲目多元化,忽視品牌核心競爭力的培養的一個典型案例。

1994年之後的三年時間,是名副其實的亂世。這個時期,有輕騎兵、漫步者這樣的知名品牌,但卻沒有現在意義上的一線品牌。大量的新品牌批量湧現,這裡面有些後來就逐漸消失了,如上面有朋友說的麗歌,也有些延續至今又以"新上市"的面孔重新出現,如奮達、慧海等等。

大量品牌的湧現,是因為隨著木質有源音箱成為市場的主流,有源音箱本來就不高的門檻變得更低——塑膠箱的生產需要一套生產線設備,而木質箱幾十個人手工就可以生產。而當時不斷迅猛增長的市場規模,使得任何一個品牌都形不成絕對主導的地位。

更主要的是,這些今天叱詫風雲的品牌,當時還處在原始積累的襁褓期,如漫步者,直到1999年還縮在今天中關村硅谷電腦城後面的一棟二層簡易小樓裡,無論哪一家也都沒有絕對的資金實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線品牌。

在這段時間裡,一些當時不起眼,但對後來影響深遠的事情發生了,例如漫步者推出了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連續做十年的R1000TC,輕騎兵則更換了全新的型號編號系統並且延續至今。但總體來說,這幾年的市場微觀上是群雄並起的亂世,宏觀上卻是波瀾不驚。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直到1998年,一件大事發生了。

(木質音箱的始祖,輕騎兵的首款產品RDS-1000。輕騎兵早期的產品一直使用RDS編號體系,現行的字母編號方式,是從1999年左右開始啟用的)

(衝擊波最早採用相位錐的WAVE1800SIISRS,這個造型在今天看也不算過時)

(衝擊波1000SII,和金豪邁S1析出同源,樣子也很相像)

三、創新襲來

當然,這個大事,就是創新PC WORKS 2.1的問世。

現在的新燒友,很少能體會到創新在當年所受的狂熱追捧了。但是在那個年代,創新幾乎就是高音質的象徵。甚至連創新的一些不足,都有非常熱心的網友積極地為其做出"合理的解釋"。

但是,與後來的不思進取相比,創新在當時也確實有值得驕傲的本錢。

實際上,和很多人以為的,也是很多媒體所寫的,並不一樣。創新PC WORKS 2.1並非是世界上最早的2.1多媒體音箱。按照筆者的記憶,第一個2.1音箱應該也是奧特藍星的作品。至少,到創新1998年推出PC WORKS2.1時,例如奧特藍星、BOSE、YAMAHA等等各大品牌都已經有很多2.1產品在銷售了。

PC WORKS2.1真正的第一,是第一個把價錢做到主流價位的2.1產品。

當時,作為新生事物,2.1音箱的普遍價格都相當高昂,上面所說的幾個牌子的主打產品,基本都在150美元之上。而PC WORKS2.1,是市場上第一個賣到99美元的產品,在今天來看,這樣設計的產品賣這個價格無異於搶錢,但在當時,卻是驚人的低價。

憑藉創新在當時的超強人氣和PCWORKS2.1自身也頗為值得稱道的素質,這款產品像在國外一樣,迅速在國內市場掀起了一股創新旋風。在大部分產皮都只賣200元左右的時代,PCWORKS2.1高達840元的零售價,居然在每個地方都屢屢脫銷,這無論怎麼看都是一個奇蹟。

在這之後的一年時間裡,創新逐漸將自己的4.1產品、5.1產品紛紛引入國內市場,配合當時正火的SB Live!宣傳與銷售,創新在短時間內迅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內第一個"第一品牌"。

PS:坦率地說,雖然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創新當時的產品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放在當時橫向比較的話,創新這一時期的產品在各方面還都是很值得稱道的。創新音箱真正的滑坡,是從2001開始推出INSPIRE系列的時候開始的。這些早期產品,嚴格意義上也不能視為創新的純血統產品,因為它們實際是創新在1997年收購的美國劍橋音響的設計。在當時創新的包裝上,也可以看到劍橋的標誌,而隨著時間發展,創新一點點將劍橋的痕跡清除掉了。

PCWORKS 2.1在市場上存在了很久,先後推出了多個版本。大家最熟悉的是其中白色的原始版本。而在1998年下半年,推出了黑色的版本,1999年初則推出了使用銀粉漆和金粉漆的版本。不過這些特殊版本大都存在的時間不長,短則一個季度,長則半年。只有原始的白色版一直賣到2001年左右。

PCWORKS 2.1的上市價格是840元左右,而退市時,已經降到了260元。在漫長的市場週期裡,關於這個產品的版本問題的傳言一直層出不窮,但是所有這些傳言都缺少足夠的證據支持。不過筆者本人自己買和為人代買,總共經手過6臺以上的不同版本不同時期的PCWORKS2.1,從感覺來說,2000年以後的產品確實感覺上沒有1998年時期的驚豔感覺,但願不是筆者耳朵聽慣了的原因。

從設計角度來看,PCWORKS2.1其實並不完美,著名的兩個問題就是低音炮不防磁(有趣的是國產音箱初上2.1設計時,不少人曾不約而同拿防磁來說事)以及收音機效應問題。特別是後者在PCWORKS 4.1上更為嚴重,幾乎達到了在電臺附近居住的人只要一開機就能聽收音機的程度。

不過儘管存在各種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全新設計理念的產物,創新還是在短時間內迅速一統了幾乎整個中高檔音箱的市場,直到2002年初為之,應該說絕大部分用戶還是以身為創新音箱的用戶為榮的。

當然,從現在回頭去看,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完全是創新自己的原因,更多是因為當時PCI聲卡普及這個大背景。PCI聲卡普及直接帶來的是多聲道系統的迅猛發展,在這個背景下,X.1音箱的迅速佔領市場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而2004年以後2.0音箱的復甦則和多聲道系統的衰敗同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創新PCWORKS 2.1,這是最初的白色版)

(創新PCWORKS 4.1,著名的"收音機"典故最初就是出自它)

(創新DTT2500,當年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東西)

(DTT3500,最早提供了遙控的5.1音箱)

四、新時代即將開始

在創新迅速佔領行業領導地位的同時,其他廠商也並沒有閒著。漫步者和輕騎兵在這個時候開始向高端產品進軍,漫步者著名的R1800T和R1900T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而更高端的,還是現在很多人都已經不記得的R2600T、R2800T以及國內多媒體市場史上唯一的獨立有源低音炮R3000T。

另外,漫步者還有一個短暫存在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後來所謂高端漫步者的千元以上系列——R6000T、R7000T等等,這個系列產品使用了銀笛和惠威的喇叭,以及LM1875、LM3386等功放設計。用料奢華勝過了這之後幾年的箱子。不過這個系列產品並沒有生產多少,由於當時的市場不成熟,只存在了一年即告停產。

與此同時,輕騎兵也在這個時候推出了著名的M3、M4系列,這兩個系列與漫步者的1800、1900系列並立,後來成為那個時代最經典的中檔2.0音箱產品。

今天回頭去看這段歷史,漫步者和輕騎兵當時的行為,與他們在此後的激烈鬥爭中生存下來並壯大,而沒有像同時代很多同地位的品牌一樣湮沒最後滅亡,有很大的關係。這些中高檔產品,也許並沒有賺到多少錢,但是通過這方面的嘗試,他們成功的提升了自己的核心技術競爭力,把自己從低檔入門產品的無序競爭中拔了出來——畢竟音箱是要聽的,做好聲音才是一個音箱廠家的立身之本。

而在1997-1998年的這段時間,在媒體領域裡,也發生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當時還屬上海在線旗下的PCHOME,在國內第一個正式做了電腦多媒體音箱的評測;

第二件,則是當時飛翔鳥的黃宇(孔明),成為中國第一個專職的電腦音頻評測編輯,雖然孔明退出此行已久,但確實是我們所有這些人共同的先輩;

第三件,則是在1998年下半年或是1999年初的某個時候,在遠離當時IT業中心的長沙,一個網名叫雲飛的人開始籌備他的個人網站,這個網站的名字,叫短歌行……

(漫步者R2600TB,漫步者的一代準旗艦—更高檔的R7000T等並未量產,所以2600TB實際上是量產品中最高檔的了—但由於早早停產,所以遠不如小弟弟R1900TB出名)

(R3000T,漫步者唯一生產過的高檔低音炮,也是當時市場上唯一的6寸三腔炮)

五、兩大巨頭的襁褓歲月

在創新叱詫風雲,北派三強你追我趕的這個年代,南方的多媒體音箱廠家卻是鴉雀無聲。惠威在這個時候還在完善自己的家庭影院產品線,在多媒體領域的登場還要到一年多以後,眾多規模巨大卻不為我們熟悉的廠家,在這個時候在忙著爭搶增長越來越快的外單。而今天高居市場頂峰的南方兩大巨頭,這個時候卻剛剛開始起步。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雖然今天麥博已是漫步者之後的市場第二大品牌,但在當年那個時代,與已經聲名赫赫的漫步者與輕騎兵相比,麥博卻還是一個成立不久,不為人知的小工廠。與眾多的代工巨頭相比,這個由張琪創立的小公司的規模也稱的上小而又小。

然後,這個當時還叫麥藍(MICROLAND)的小品牌,卻做了一件劃時代的事情。

1999年,成立不足一年的麥藍,推出了它的第一款多媒體音箱——M-200(這裡不能不說一句,由於惠威M-200的巨大成功,M-200這個型號幾乎成了惠威的專有名詞,以致後來有誰再用就往往被網友冠以"不厚道"的評價,這個評價甚至一度扣到了麥博的M-200 07版上。其實麥博M-200才是多媒體業內的第一個"M-200")。而這款產品,是國內廠家在國內市場推出的第一款2.1音箱。

客觀的說,從當時的市場來說,這款產品算不上很成功,因為當時的麥博實在太弱小了,不僅不能和如日中天的創新相比,就是隨後漫步者、輕騎兵、衝擊波所跟進的產品,也憑藉自己強大的渠道迅速把麥藍M-200給淹沒了。而從產品設計來說,M-200也頗有模仿創新的感覺,特別是衛星箱幾乎就是創新PCWORKS2.1的放大版。

但是,就是這款從市場來看並不能算是非常成功的箱子,卻做了兩件對後來影響深遠的事情——

第一,說起來似乎很可笑的事情,在那個年代,2.1乃是高檔音箱的標誌,不僅國外的產品幾乎大都在120美元以上的天價,就是在國內,創新且不說,漫步者等當時推出的首批產品,價格也都在主打的2.0音箱之上。而麥藍M-200卻以200元這個今天來看也屬正常的價格入市,對於將2.1音箱拉入主流市場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第二,那就是更為重要的事情了——麥藍在M-200這個產品上,首先提出了"低音炮"這個名詞。

最初,創新推出PCWORKS2.1之時,對於".1"部分用的是一個專業而拗口的名詞——"超重低音音箱",而麥博第一個使用了"低音炮"這個詞,簡潔、形象、朗朗上口,迅速被叫開來,成為了這種設備的專門名詞。

插入小貼士:"傳說中的老太太"

大部分的國內音箱大廠,其創始人一般都是公司的老闆,如果沒有退休的話,顯然也是公司的CEO。如張文東之於漫步者、程建軍之於輕騎兵、姚鴻波之於惠威、劉志雄之於三諾。不過麥博在這點上卻很有意思。

麥博的總經理張琪是麥博的創始人,也是公司的最高經營者。但麥博的董事長卻另有其人,是一位當年尚屬中年,現今年事已長的女士。

其中的原因傳說是當年麥博曾經接受外來注資,而非像漫步者之類完全靠小本經營積累的結果。不過這位董事長據說並不參與日常經營,只是在重大事件中出面,故而媒體業內得謀其面者不多。幾個月前,DEBUG應邀赴深圳參加麥博組隊參加中國杯帆船賽的啟航儀式,期間對廖版笑言——此行最大的收穫,莫過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老太太"。

與麥博相比,三諾的登場要更富於戲劇性。

相對來說,幼年的麥博在市場風格上更接近於北派廠商的穩紮穩打,而幼年的三諾,卻已經有著濃厚的"亂棍打死老師傅"式的廣東廠商作風。

就在麥博推出M-200之前不久,近似於一夜之間,大量三諾的產品出現於各地市場之上。當時的三諾,已經有了兩個其一直延續至今的標誌性特性——

第一、產品款式奇多且價格奇低;第二、產品造型之豐富、注塑模具使用之多,令人歎為觀止。可以說在當時市場主流充斥四四方方的黑箱子的時候,三諾的出世是相當引人注目的。

這兩個特點,即便到今天,也是三諾在五大品牌中的典型特點,這種特徵,顯然與三諾在這幾大品牌中,是唯一一個從創立起就將做外單而非零售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是完全分不開的。

與麥博相比,三諾在這個時候於渠道上的發力要更為迅猛,不過就如大部分南方品牌一樣,對於市場宣傳,三諾就顯得遠不及渠道重視,所以在這個時期,三諾的用戶知名度不僅不及北方的各大品牌,而且實際也不如麥博。三諾真正變得廣為人知,還要等到兩年以後一個戲劇性的產品。

(老版的麥博M-200,麥博的第一款經典產品)

六、USB音箱,一次失敗的探索

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想明白一件事情——

2.1音箱在國外開始進入高潮,是1998年中期,而在整個1999年裡,創新的X.1產品在國內市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但是奇怪的是,國內的多媒體品牌,並沒有表現出國內廠家通常的積極跟風特點,對此縱然不能說是無動於衷,至少算不上十分積極。直到1999年,才有麥藍這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推出了第一款2.1產品,而漫步者、輕騎兵這些數一數二的大品牌,則要到2000年才磨磨蹭蹭的跟進了。

相反,對於一類後來被證明是多媒體音箱史上第一次重大失敗的產物——USB音箱,國內的大品牌們卻爭先恐後紮了進去,最後全都砸在了裡面。

也許,微軟的錯誤示範效果,在裡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很多人都不知道,微軟實際上是做過多媒體音箱的。

當然,這音箱也並不是它自己做的,至少筆者在和微軟硬件部門關係最鐵的時候,也從沒聽微軟的人說過微軟歷史上開過音箱生產線,應該是某個美國品牌OEM的產物。但是——

但是,歷史上,確實有過一款得到微軟承認的、打著微軟硬件商標的多媒體音箱。這也是從國內的資料中可以查到的唯一一款微軟品牌的多媒體音箱。

這是世界上第一款USB音箱。

1999年,是硬件廠商力推USB接口的一個關鍵時期——1998年的IT媒體上,還都在說"USB接口在目前還沒有太大用處",2000年,USB已經逐漸成為電腦上必不可少的一個接口。這裡面微軟的推動作用不小。

1999年,微軟硬件有兩個產品得到了當年硬件產品的最高評價——一個就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IE1.0,世界上第一個成像式光學鼠標。另一個就是USB音箱,然而從今天來看,後者顯然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

平心而論,微軟這套音箱的素質不錯,很多用過的人(雖然在國內用過的人很少)都給了很高的評價,但也許就是這個素質不錯,讓包括行業內的很多人錯把這套產品的好評價當成了USB音箱的好評價。

當時,國內數得上的知名品牌,幾乎都推出了USB音箱產品,其中又分為兩大派別——

以國立、輕騎兵、漫步者為代表的一派,採用的是微軟式的正統結構——即直接把USB聲卡和接口做進音箱的電路;而以麥藍為代表的,則採用了一種騎牆的對此——USB版M200,還是普通的M200,只不過附件裡多了一個USB聲卡。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但不管是哪個派別,用戶很快就發現上了當——這些USB音箱除了多了一個USB聲卡之外,和普通音箱啥區別也沒有,價格卻貴了20-40%。而且關鍵在於,第一代的USB聲卡,性能實在不敢恭維,聲音趕不上最普通的花王ISA聲卡,而作為佔資源較高的USB聲卡,在那個CPU性能不高、總線效率較差的年代,這些USB音箱連在遊戲中聲音不斷斷續續都做不到。更不用提在當時還沒有徹底退出市場的DOS遊戲下,USB音箱根本不出聲的問題了。

結果,用戶很快就清醒了,第一代USB音箱在中國的歷史,以全砸在手裡慘淡收場。USB音箱的再次登場,要到5年之後筆記本音箱興起的時代了。

(這就是微軟的那款USB音箱[size=-1]Digital Sound System 80)

七、一個神話的誕生和一個時代的結束

1999年底,大家關心的是GEFORCE256和它帶來的硬件T&L時代以及剛剛披露的誘人的VOODOO5的消息,對於電腦音箱市場,大家都認為20世紀就將這樣結束。然而,就在這一年即將走到末尾的時候,一個神話般的產品突然橫空出世了。

當然,這就是惠威M-200.

剛剛進入多媒體音箱市場的惠威,其實是很不成熟的。比方說一個當時很多人就覺得好笑的事情——惠威最早選擇的宣傳平臺,既不是當時最為權威的飛翔鳥,也不是正在飛快上升的短歌行,而是剛剛改版為PCPOP,雖然有名但在音頻領域毫無建樹的顯卡之家。只是在後來,惠威才把自己的宣傳陣地轉到短歌行上來。

M-200的歷史地位,無論怎麼評價也是不過分的。它是從1994年輕騎兵推出RDS-1000以來,作為中國多媒體音箱代表的木質2.0音箱發展到最高峰的產物,也是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第一款以HIFI理念來設計的多媒體音箱,同時也是作為中國多媒體音箱市場獨有的產物——準HIFI多媒體音箱的鼻祖。

但是,M-200的出現,同時也宣告了2.0音箱作為多媒體音箱主流產品的時代的徹底結束,多媒體音箱從此進入了2.1為王的時代。作為一個時代,以這樣一個皇者之資的產品作為終結,也算是得其所哉了。

M-200也是中國多媒體音箱歷史上最富於謎團的產品之一,從1999年底上市到2007年中退市,這期間M-200到底有多少個版本,沒有幾個人能說清。但很多老玩家都認為,最好的版本還是最初的這個版本,即粗紋面網的版本。不過這個版本很奇怪的在市場上存在的時間很短,大概只有半年多一點而已。

和後來幾年對於多媒體市場的冷淡不同。惠威在這個時候,對於M-200的推出是相當重視的。不僅做了很多評測與廣告的正常推廣活動。而且還特邀了曾德均大師這樣的行業元老來參與推廣。並且在轉過年來在廣東的總部召開了國內多媒體行業的第一次媒體音頻專業人員的論壇研討活動。為此,惠威還專門購置了兩輛客車用於參與研討會的媒體與專家的出行。

實際上,這次會議對於中國多媒體音箱行業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一些後來公認的對於多媒體音箱的認識與定義,諸如多媒體音箱屬小功率半自由近聲場系統等都是這次會議上所提出來的。而惠威也在這次會議上,信心滿滿的提出了自己的超高端產品M-200MKII的計劃並展示了工程樣品。這個M-200MKII並非現在的同名產品,而是一個相當於現在T200B定位的雙單聲道音箱。

但是,事實證明,惠威這個時候對於市場的預期過於樂觀了。歷史證明,這個時候的中國市場,並沒有做好迎接高檔準HIFI音箱的準備,用戶還沉浸在多聲道系統帶來的衝擊感之中,而這個市場,是這個時候的惠威所不擅長的。

發覺了這一點的惠威,對於是否要全面進入多媒體音箱市場產生了疑慮與爭論,終於,媒體研討會上樂觀的全面入市計劃無疾而終,M-200MKII在連新聞稿都發了之後終於宣佈取消。蟄伏下來的惠威在疑惑與內部爭論中等待著不知何時會來的時機。

八、飛翔鳥的毀滅與短歌行的崛起

2000年5月,一個事件震驚了整個網絡IT業,國內最著名的IT技術網站飛翔鳥宣告正式分裂,飛翔鳥硬件站分裂為倚天硬件和ITPOWER兩個網站,飛翔鳥軟件站和遊戲站則徹底關閉。當時在《電腦高手》雜誌的筆者曾為此寫下一篇沉痛的祭文。

飛翔鳥的真正創始人是談毅,此人也是國內最初的專業評測人員之一。談毅和自己的同學孫嘉、MARS(抱歉,忘了此仁兄的本名了),三個同寢室的大二學生在1997年建立了一個個人網站,即後來的飛翔鳥。飛翔鳥最初,和當時眾多的網站一樣,是完全憑興趣與義務做起來的公益性網站。談毅廣開言路資源共享的管理方式,為飛翔鳥的火爆提供了基礎。到了1998年,飛翔鳥已經成長為擁有超過30人進行更新與維護的龐大組織。

但是,這種憑藉興趣與義務建立的組織,從一開始就是鬆散而不穩定的。特別是當談毅於1999年因為個人原因離開飛翔鳥後,在成員地位平等又沒有制度約束的情況下,飛翔鳥愈加變成一個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的組織。掛名的、出工不出力的成員佔了大多數,到了末期,實際還在為網站工作的人,大概不到1/3。

如果還只是一個自由社區的話,那麼這都不成問題,但是隨著個人網站商業化的大潮,當飛翔鳥開始有了收入的時候,成員內部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先是遊戲站無疾而終,再是軟件站的徹底崩潰與解散(至今,飛翔鳥軟件站的數據是為誰所銷燬的,似乎依然是個謎案),到最後,就是飛翔鳥旗下最核心的硬件站的大分裂。

隨著飛翔鳥的滅亡,飛翔鳥系似乎從此一蹶不振,倚天硬件雖然繼承了飛翔鳥的全部信息資源和客戶資源,但卻再也沒有恢復到飛翔鳥昔日的輝煌。而在音頻領域裡,飛翔鳥的第一權威地位,也從此被新興的短歌行所取代。

從飛翔鳥的毀滅中,得益的至少有兩個網站,一個就是在這之前人氣還不旺的PCPOP,由於飛翔鳥的一片混亂,大部分飛翔鳥論壇的會員都投向了結構類似的PCPOP論壇,同年6-8月,PCPOP又作為平臺提供者參與了《電腦高手》發起的全國IT技術辯論大賽,從此一炮而紅。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而另一個受益者,就是短歌行。但是,顯然短歌行並未能從飛翔鳥的教訓中吸取足夠的經驗,我們後來會發現,飛翔鳥身上發生的事情,在後來的短歌行身上再次發生。

短歌行,本是雲飛(潘赤忠)在1999年初左右建立的個人網站,但坦率的說,雲飛兄在圈內,論音響技術上是把好手,但論起做媒體來說,確實不是個能手。短歌行真正開始成長起來,還是雲飛的好友昆岡和飛翔鳥音頻論壇的版主劉恩惠相繼加入短歌行以後的事情。

這二位哥們確實都頗有做媒體的天分,在隨後的歲月裡,一主攻軟件一主攻硬件,撐起來短歌行的大半邊天。特別是恩惠兄,論技術,恩惠當時在圈內也許算不上最好,但他有一樣本事卻是別人不具備的,那就是出文章的速度和規模極為驚人,甚至他自己都笑稱為"快槍手",而有一樣本事是我至今對恩惠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那就是他可以就一個題目反覆寫出多篇文章,還能寫得各不相同自有新意,這個本領我確實自嘆不能。

憑藉這個本事,恩惠兄在一段時間內幾乎包攬了各大紙媒體的音頻專題,與當年飛翔鳥的起步靠的是談毅等人在紙媒的專欄一樣,這對於短歌行的起步起了巨大的作用。(此前,有朋友提到短歌行的歌曲下載問題,確實,短歌行的歌曲下載為短歌行的人氣提供了相當巨大的作用,但是這是多年之後的事情了,準確地說,短歌行提供歌曲下載的時候,它已經是業內的第一多媒體音頻媒體了。在這個初創時期,還是劉恩惠和夏昆剛的文章為短歌行的人氣提供了一手的支持)

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及上面所說的飛翔鳥分崩離析的背景外,短歌行能夠成為後來國內多媒體音頻的第一媒體,和兩個廠家也分不開。

這兩個廠家,一是創新,二是惠威。

短歌行最早的出名,其實並非是在評測之類上,而是對創新SB LIVE!聲卡波表庫的研究。有年頭的燒友應該還能記得從短歌行上下載的巨型波表。可以說,由於這方面研究所帶來的影響,是短歌行作為媒體而賺下的"第一桶金"。

有趣的是,標誌著短歌行的影響力達到最高峰的,卻也是和創新有關的,這就是2年之後的,把創新拉下神壇。

而相對來說,惠威給予短歌行的影響,要更為直接。

當然,與前面所說的短歌行自身的原因相比,這兩個廠商的影響只是次要的因素,但這種直接因素,同樣也是不可少的。就像《微型計算機》已經具備了成為國內第一硬件媒體的潛質,但還是需要一次3D顯卡的大規模評測來助其上位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前面說過,惠威M-200最初的宣傳平臺,莫名其妙的選擇了在音頻領域毫無影響力的顯卡之家。不過很快,可能是由於雲飛本人當年在惠威短暫任職的原因,惠威的主要宣傳平臺迅速轉移到短歌行上來。當時對於M-200的全程分析報道以及曾德均大師對於M-200的試聽分析等等都發表在短歌行上。而對於惠威發起的媒體研討會,短歌行也作為特約媒體做了全程的報道。待這一切結束的時候,短歌行已經儼然成為國內一線的音頻媒體。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短歌行開始進入自己的黃金年代,團隊規模開始迅速增長。不過今天回頭去看,短歌行顯然重蹈了飛翔鳥的覆轍——短歌行最黃金的年代,成員一度達到近10人之多,對於一個純粹的專業類網站來說,這顯然比當年的飛翔鳥更顯臃腫,隨之而來的問題,該來的也都會來了。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談毅在2002年的照片,當時任某網絡公司老總,後又離職)

(雲飛和他的朝露A100在2002年"電腦愛好者城"上,是當時負責組織展覽的筆者所邀請的業內著名網站代表之一)

九、2.1,一個王朝的誕生

日曆翻到了新的世紀,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國內廠商中第一個生產2.1音箱的是麥博。但是,2.1音箱真正普及的標誌,卻是漫步者R2.1T,從今天來看,這個產品可以算是漫步者開始崛起的一個轉折點。

今天的漫步者,在工業設計方面已經很有成就,但是在當時,老實說漫步者其實和很多國內品牌一樣是靠模仿起家的。這款著名的R2.1T就是完全仿效了奧特藍星的一款產品。工藝水平,相對於當時創新的音箱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儘管如此,R2.1T以其在當時明顯高於創新產品的性價比,迅速打開了自己的市場影響。

漫步者在R2.1T上的成功,引發了輕騎兵、衝擊波等一批大品牌的全面跟進,而三諾JAZZ這兩家代工大廠,又給2.1市場帶來了不一樣的另一種感受。連剛剛進入多媒體市場的惠威也不能免俗,一個2.1的時代來臨了。

(漫步者R2.1T,其實就是仿的ATLEC的一款產品)

小貼士:商標保衛戰

上面有位朋友提到了麥博更換商標的歷史典故。其實類似的商標保衛戰,在不少多媒體音箱大品牌身上都發生過。這一方面和在當時,很多品牌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有關,另一方面也和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這個時期,市場的無序競爭有著重大的關係。下面我們再說說另外兩個大品牌輕騎兵和漫步者的故事。

輕騎兵在歷史上,是第一個遭受商標危機的品牌。這段時間是1996-1998年的階段,實際上,這也是輕騎兵歷史上兩次大低潮的第一次。

輕騎兵遇到的危機很富於戲劇性,雖然這個公司和這個品牌從來都被稱為"輕騎兵",但實際上,它真正在法律意義上成為"輕騎兵"只是近年來的事情。在當時,公司的正式名稱是"中北高科機電公司",正式的品牌是"潤寶"。

這是因為當時在輕騎兵正式註冊"輕騎兵"品牌的時候,工商部門認為該品牌與某國外品牌存在相似性,所以不予註冊。於是輕騎兵只能註冊了一個"潤寶"品牌來使用。

而這個情況,也給了不少人看到了鑽空子的時機,一時間,各種頭銜的"輕騎兵"紛紛出現,"輕騎兵"幾乎不再是一個品牌而成了某種款式的代名詞。一段時間,大家需要用"潤寶輕騎兵"來特指中北高科生產的音箱,而中北高科也著力強調這一點。

輕騎兵的這段黑暗時期一直延續到1998年,後來發生了著名的"輕騎兵訴狂人案",情況才逐漸開始好轉。而又經歷了多年的爭取,直到2000年,輕騎兵才真正註冊下"HUSSAR輕騎兵"這個商標,擺脫了長達5年的尷尬境況。

而漫步者的情況則更為戲劇和喜劇。

2002-2003年,南方冒出一個新品牌,在業內俗稱"深圳漫步者"。

但是,不要誤會,這個品牌和漫步者沒有任何關係,和現在"深圳漫步者"一詞所指的漫步者深圳總部也並非一回事。

這個品牌是一個地道的雜牌,但是其產品完全在仿效漫步者的外觀造型。而富於喜劇性的是——

漫步者在國內註冊的公司叫"愛德發",品牌叫"漫步者"。而這家雜牌註冊的的公司叫"漫步者",品牌叫"愛德發"!

不能不說,這也是相當巧妙的鑽了法律的空子和漫步者的疏忽。而且從當時來看,這個品牌確實憑藉這種歪門邪道在三級以下市場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後來漫步者訴至國家工商部門,因漫步者是行業知名品牌,這個公司的註冊後來被撤銷。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2.1音箱的出現,帶來了多媒體音箱發展的一個新高潮,我們今天所記得的很多品牌,都是這個時候開始展露頭角的。例如今年來動作很大的索威、奮達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在多媒體音箱市場上。

不過到了2002年左右,市場開始發生新的變化,與2.0時代末期一樣,2.1音箱的發展在這個時期開始進入僵局狀態,而在2000年時期大量湧現的諸多品牌,或者像索威一樣進入沉寂,或者像麥博一樣轉去主打OEM,以漫步者為首的幾大品牌,開始整理整個市場格局。這些都是後話,不提。

十,平板音箱,又一次失敗

21世紀初,那真是一個美好的年代。漫長的2.0時代所壓抑下來的創造熱情,在這個時期統統迸發出來。在那個美好的年代裡,湧現了大量奇特的設計和大量新奇的產品。不過這些新奇的設計,很少能有生存下來,大多成了過眼雲煙。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平板音箱。

說不清平板音箱到底是怎麼火起來的,很莫名其妙的,在2000年上半年,電腦報上的幾篇文章,就迅速把平板音箱炒成了一個新的熱點(想想,那還真是一個奇特的年代,一篇兩篇文章,往往就可以造就一代經典產品和一陣市場熱潮,正面的,有著名的小影霸RIVA128,反面的,有令趙效民蒙冤的9750 )。

平板音箱的主力推手,是三諾,實際上,三諾也是這次熱潮中,不多的幾個生產"真正的"平板音箱的廠商之一。而這,也是三諾面市三年以來,第一次全面出現在用戶面前。

實際上,這場平板音箱的熱潮,幾乎都以NXT揚聲器作為宣傳,但其實在國內的產品中,基本上沒有哪款是真正的NXT結構。

從市場上的情況來看,當時的平板音箱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真正的平板音箱,也就是以三諾為代表的少數廠商的產品,但是,也並不是NXT揚聲器。

另一類,是以漫步者為代表的"偽平板"揚聲器,也就是使用超薄的箱體、超薄揚聲器製造出來的正面類似平板揚聲器的產品。這類產品佔據了市場的絕大部分。

還有一個最為特殊的產品,就是惠威在這個潮流中不能免俗的推出的M-2000平板音箱。不過它的設計最與眾不同,這是惠威歷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次使用等磁場帶式揚聲器製造的多媒體音箱。

這場平板揚聲器的熱潮,來得比當初的USB音箱更為氣勢洶洶,持續的時間也更為長。不過,夢總是要醒的。

經歷了長達半年多的迷狂之後,用戶終於發現,這些平板揚聲器,雖然外觀能夠做得更為小巧別緻,像三諾的真平板揚聲器甚至可以做成壁畫之類的東西。但是他們的聲音與傳統設計相比,實在慘不忍聽。就連惠威的M-2000在內,雖然等磁場帶式揚聲器帶來了極佳的高音效果,但中頻的乾癟單薄依然無法避免,而這款音質最佳的平板音箱,卻有著無人可以承受的1680元的天價。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終於,這一代平板揚聲器音箱成為了USB音箱之後的又一代失敗作品,無聲無息的消失於市場的激流之中,作為平板音箱的旗艦,M-2000成了一個連惠威自己的回顧中都不願再提起的名字。

(漫步者R301T,偽平板的代表,但最後卻笑得最好,可見技術先進不一定就會受市場歡迎)

(惠威M-1000,平板音箱之王,惠威唯一使用等磁場帶式揚聲器的多媒體音箱。平心而論,效果其實在同類產品中相當不錯,但等磁場帶式揚聲器令其價格高昂,1680元買個2.1,放在今天也沒幾個人願意掏錢)

十一、兩個傳奇的誕生

就像2.0時代的最高峰以一款神話般的產品M200作為結束,2.1時代也以兩款傳奇的產品作為了自己的最高峰。有意思的是,這兩款產品誕生的時間幾乎相同。

這兩款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一個毫無疑問是漫步者的R201T。這款產品的設計很難說有什麼出彩,但也正因如此,這款產品幾乎成了主流2.1的標準設計。從2001年到2007年,R201T實際上已經成為歷史上官方版本最豐富最複雜的一款產品,如果不出意外,恐怕也是歷史上銷量最大的一款多媒體音箱。

似乎是針鋒相對的,與入門級別的R201T相對應的,另一款傳奇應該是惠威的M-20系列音箱。最初的M-20L很難說是成功的,實際上,甚至可以說問題多多,有些問題近於愚蠢,但是隨後的M-20W卻成為歷史上持續生產時間最長(即未經改版)的2.1音箱,並且在漫長的時間裡統治了整個高檔2.1市場。只是淹沒於M-200的耀眼光芒下,很多人未曾注意這一點罷了。

百花齊放的2.1時代之後,又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這個時代很難說是一個獨立的時代,因為它是和2.1整體並存的。但是,作為一個時代的標誌,它確實是不同於1999年開始的2.1時期的。而這個時代,也是今天回頭去看,最難以評論的。這就是5.1時代。

小貼士:說說M-20L

早期的惠威,在功放電路設計上的不足是人所共知的。而早期的M-20L,實際上可以說集中反映了這個問題。在惠威在2000年的媒體研討會上公開高檔2.1的計劃時,大部分人都給予了相當熱烈的期待,但坦率地說,M-20L推出後,給人的感覺是喜憂參半的。

一方面,M-20L在當時的聲音表現,確實是2.1音箱中最佳的,甚至也不亞於當時很多中檔2.0音箱。當另一方面,M-20L的整體設計,很多方面都顯得不成熟。例如對低音炮的密閉式設計,即便在當時來看,也是很沒有道理的——不追求低音力度和量感的人,沒有選擇2.1而不選擇2.0的理由。而在電路上,M-20L最令人嘲笑的,就是那個著名的"搭橋"設計——兩塊LM675芯片,沒有直接安裝在散熱片上,而是安裝到兩塊鋁板上,再將兩塊鋁板遠遠連接到散熱片上。這樣的設計,顯然反映了電路和音箱整體結構的原始設計不一致,通過後期調整來彌補的潛在背景。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不過作為惠威在2.0產品上的最初嘗試,M-20L在暴露出很多問題的同時,也確實奠定了惠威在該市場的基礎,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經驗教訓。到M-20W身上,以當時的觀點來看,就已經是相當成熟而完美的設計了。由此,它才能成為歷史上最長壽的2.1設計。

(惠威M-20L,一款沒有得到應有評價的里程碑產品)

差點忘了的:三諾足球音箱

前面留下了伏筆,到這裡卻差點忘了。三諾最初在國內掀起大的關注,源於一個戲劇性的產品。2001年中國足球隊首次世界盃出線,在這個大背景下,三諾推出了一款以足球為造型的塑料小對箱,並在媒體上大作宣傳,三諾牌子從此一炮打響。

其實,這款產品本來是一款定製產品,它源於2000年曼聯所下的一個訂單,當時曼聯為2001年的亞洲之行活動定製了一批禮品,其中就有下給三諾的"足球音箱"訂單。說起來三諾確實挺有頭腦,完成曼聯的訂貨後,就借中國隊出線之機,自己用現成的模具製造了一批產品在國內出售。說起來這套音箱的音質實不咋地,但憑藉極佳的市場背景,確實對於三諾品牌的打響起到了不可複製的效果。

用外單產品的模具,經過一定修改後生產自有品牌的產品,這似乎也是三諾的一個傳統,後來也不斷髮生類似的情況,其實今日三諾的不少熱銷產品,也都可以在三諾的外單中找到類似的"兄弟姐妹"。

(三諾的足球音箱,擅長炒作的三諾所做的最初炒作)

十二、5.1,跛腳的國王

嚴格地說,其實5.1很難算是一個"時代"。因為從這個時代直到今天為止,市場的主流始終牢牢被2.1佔據,5.1自始至終也沒有真正佔據市場的多少份額。這和此前的2.0時代、2.1時代截然不同。

但是,我們依然將之稱之為一個"時代",因為它依然表現出了和此前的時代截然不同的特徵。儘管2.1佔據著市場的主流,但是像PCWORKS2.1、R2.1T那樣一個2.1產品可以代表一個品牌,成為品牌標誌的時代卻在這個時間終結了,並且接近於從此不再來。

同時,意義更為重大的是,自5.1這個時代開始,中國的多媒體音箱市場開始呈現和國外市場或者說整個世界市場截然不同的發展特點——此前的2.0時代、2.1時代,中國市場的發展特點幾乎和國外是同步的,雖然由於國內的特殊因素導致國內市場的木箱和塑膠箱的市場比例正好和國外相反,但整體發展趨勢是一致的。但是自5.1時代開始,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筆者一直喜歡說的一句話:自這個時候開始,全世界的多媒體音箱市場開始分化為僅有的兩個市場:第一個,叫中國市場;第二個,叫其他所有市場。

5.1時代的來臨,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事。這個早在我兩年前的年終分析文章裡,就對5.1在國內的興起和衰敗的原因做了詳細分析論述,這裡不再詳述。從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底為之的這一年半時間裡,5.1音箱幾乎統治了所有音箱品牌的中高檔新品市場,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儘管發佈的產品很多,但是這些產品的實際銷量並不大,大部分產品的月銷量都不足300套,這個數目比現在單品銷量已經大大下降的2.0音箱的月銷量還低,但比起現在的5.1來說,已經算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5.1時代,也確實誕生了不少精品。像創新以DTT2500開始的十數款5.1產品,即便在創新已經今不如昔的今天,也依然佔據了5.1的極大份額。只是過高的價格使得很多人望塵莫及。同樣,惠威M-20系列的最高端產品M-20 5.1,也同樣是由於價格的原因叫好而不叫座。

而傳統多媒體廠商中,最早推出5.1的是漫步者,這款R5.1T同樣是模仿了奧特藍星的產品,以其國內最早的8寸低音炮和對低輻射式設計而名頭響亮。不過這款產品雖然以其只有600多元的價格受到用戶的追捧,卻很不討經銷商的喜歡。因為漫步者在這款產品上留給經銷商的利潤太低,甚至低過了價格接近的老產品R1900TB。

相對來說,有一個系列的產品筆者覺得相當可惜。就是麥博的X系列5.1音箱。這個系列產品在筆者來看,堪稱是麥博早期產品中的傑作,平均只有600-1000元的價格雖不能說超值,但也相當值得。明顯仿造BOSE悠閒系列的外觀,說起來可能有些底氣不足,但的確很討人喜歡。只是這個系列產品問世的時候,麥博的重點早已轉向外單,根本從不曾用心在零售市場推過這系列產品,所以連見過的人都有限,更不要說買了。

中國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你瞭解多少?

5.1的時代持續的時間並不短,但用戶對於5.1的熱情卻並不持久。其實真正狂熱追捧5.1的年代,僅僅只有1999年下半年到2000年底的這一段時間。從2000年底的時候,國內市場對5.1叫好不叫座的心態已經表現得相當明顯,僅僅是因為市場並沒有其他類的產品來與5.1做同價位的競爭,這個時代才得以持續到了2001年底。而終結這個時代的人,很快就會來了。

今天回頭去看,國內市場上,5.1的興起,是和整個世界市場有著一致的原因的——即多聲道聲卡的興起/環繞聲系統在遊戲的應用/DVD播放的普及三個原因決定的。而5.1在國內的衰敗,則是有著非常中國化的原因——5.1難以降下的成本、5.1使用的複雜性和空間的苛刻要求、國內的初級HiFi產品未曾普及等等。而2002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的6.1、7.1根本就在國內未曾上位,更是和這些原因密不可分。

而在5.1高高在上的年代,其他類別的產品也並未停止發展,最終,他們把5.1趕下了神壇。

(麥博X系列,其實在筆者看來,這應該是麥博最出色的一個系列產品,其品質之優秀在現在的梵高系列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