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張加霖講“思維結構改善生活品質”


3月21日下午三點四十分,在中國學習技術大會上(線上),張加霖老師做主題演講:思維結構改善你的生活品質。張老師以自由、智慧、從心所欲不逾矩為尊崇,致力於把心理學知識運用在管理實踐中,自稱是一個把知識轉化為方法的人。是埃克里森國際教練學院的企業高管教練、職業發展諮詢教練、NLP執行師。其教練/培訓師宣言是:通過傳播教練,幫助人們獲得內在的豐盈,助力社會發展。這個課給人以不一樣的感覺,有一種別樣的精彩、別樣的收穫。現將聽講要點及點滴思考簡記如下。

1.我們的不幸福、生活品質不好,大多是想出來的。你習慣了的、固化的思維路徑,很可能是負向的,是限制性思維結構、負向思維結構。我們常常困在自己的負向思維結構裡,出不來(類似自己編織的信息繭房,頭條之類的按需推送在一定程度上講正是在協助你編織信息繭房,這一點需警惕,在享受便利性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其危害性的一面)。壓力會讓你關閉很多思維繫統,陷在問題裡。老師一開篇講的這番話,令人醍醐灌頂,雖只是一些心理學常識,仍令我深思。可見心理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學科,值得好好修煉、好好傳播。

2.關於人腦的三個系統。一是反應系統,即網狀結構、爬行動物腦(已經有1.5億年進化史)。有三個自動反應:打、逃、僵。先是打;打不過,就逃;打不過,也逃不掉,就裝死(僵,一動不動)。僵,是一種自我保護。嚇傻了、大腦一片空白、僵住了,是自然反應的“僵”。好好好、是是是、行行行、對對對、聽見了、明白了、知道了,也是一種“僵”,是適應、馴化出來的“僵”。二是情感系統,即邊緣系統、哺乳動物腦(7000萬年進化史)。這個系統的工作主要靠聽覺。最初是用於保護個體在群體中的安全。群體中會有人排斥你、不喜歡你,怎麼辦?對語言、語調敏感,說話本身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內容的影響力。非此即彼,走極端,無中間色彩。抗拒改變,因評估新環境需要耗腦,懶得費這個勁兒。喜歡挑毛病,找刺兒,發現問題。對威脅敏感,人到一個新環境第一反應就是警覺,這也是哺乳腦在工作的體現。總體上哺乳腦就是偏感性、理性缺失。好多客戶的投訴、與同事之間的衝突,就是處於這樣的狀態中。三是智能系統,即新腦皮層(200到250萬年進化史)。這個系統是視覺化、想象力,把人類帶出了洪荒愚昧。但總體上還是個新系統,兼容性、穩定性還不夠,要開啟這個新系統,就需要先安撫好另外兩個舊系統。換言之,如果另外兩個腦在工作,智腦就屏蔽掉了。如慌不擇路、急不擇言,就是智腦屏蔽掉的表現。綜上,我理解,爬行腦是靠自然反應工作,哺乳腦是靠聽覺、靠感性工作,智腦才是靠視覺、靠思維、靠理性工作。理解了、悟透了這個原理,對採取相應的針對性措施很有用。

3.關於改善思維結構的著力點。也就是說,如何進到智能系統?能改變嗎?如何改變?關鍵在於哺乳動物腦。它是連接上下的。一方面連接動物腦,包括威脅、害怕、負面情緒,另一方面連接智慧腦,包括安全、放鬆、積極情緒。最根本的就是要調整到新思維模式。老師用潛水艇模型來闡述了注意力範圍(用冰山模型也可以),包括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意識是水面以上的部分,好比潛望鏡。前意識是潛意識的一部分,如價值觀,好比過濾網。再往下才是潛意識,是無限的。有個注意力法則,比如你是孕婦,你就會注意孕婦,就會發現滿大街都是孕婦。還有個吸引力法則,你身邊發生的事,都是你心心念念吸引來的,比如心想事成,比如怕啥來啥,比如說曹操、曹操到。還有一位老師講到左腦思維和右腦思維。左腦思維是理性、回憶、想過去,右腦思維是感性、想象、想未來。一個人要說謊時,眼睛會向右轉,要誠心回憶時,眼睛會向左轉。據說這是識別一個人是否在說謊的小秘訣。我理解,如何讓智慧腦工作,把爬行腦、哺乳腦安撫好,就是要害,就是整個改善思維結構的著力點。

4.關於成果思維結構(正向)。有四個要點:一是正向描述。二是聚焦可控。三是SMRT原則。四是系統平衡(整體平衡)。

為什麼要強調正向描述?因為帶有反轉詞的句子(“不、減少、沒有”等等),會限制思考,會帶來壓力、焦慮,會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潛意識很笨,沒有邏輯,對反轉詞解讀不了,只會解讀反轉詞後面的詞(我叫“不緊張”,反而更緊張了)。潛意識還不分對錯,只會機械地執行。所以把潛意識理很重要。正向描述,就可以讓你的潛意識精準地接收到你的真實意思。有句話說得好:你的潛意識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卻稱之為命運。那麼,要改變命運,請從正向描述開始吧!要學會提問,提問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促成“負轉正”。你想要的是什麼?你希望的是什麼樣子?你理想中的狀態是怎樣的?這是很好的問題。有人會愣在那兒,因為他沒想過要解決問題,僅僅是抱怨,祥林嫂式的抱怨。

怎樣促成聚焦可控?一般的抱怨有兩種情形:一是撇清自己,反覆告訴別人你不想要的;二是找客觀理由,反覆告訴別人你不可控的。相應地,要始終關注到這兩個問題點:你可以做的是什麼?你可控的部分有哪些?要通過提問,歸結到自己身上,這樣就慢慢聚焦了。

SMART原則,老師用“我希望我的工作和生活是平衡的”做了舉例。S指具體的,你可以問:你的生活和工作平衡起來是什麼樣子?M指可衡量的,你可以問:你對當下的平衡度打積分(1至10分)?A指行動,你可以問:為此你要做些什麼?你怎麼知道你做到了(衡量)?R指相關性,你可以問:這對你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是什麼?T指時效性,你可以問:需要多長時間?何時開始?到此為止,整個事項就很清晰、很具體了。是一個“具體的、可衡量的、有行動的、相關的(與戰略或重要性)、有時間期限的”事情。

系統平衡,關注的問題有:假如從“系統”的角度來看,你會發現什麼?這對你的家庭有什麼影響?如果你是你的老闆,會怎麼看?這對你的利益相關方會帶來什麼?總體上是一個整體思考、換位思考、多角度思考的概念。

5.關於改進思維品質三個小訣竅。第一,凡是負向的,轉正向。因為正向描述才可以聚焦目標。第二,凡是模糊的,搞清晰。概念都是模糊的,要具體化、清晰化。領導都習慣於給員工一堆概念,但員工都不易理解,這樣員工就會等待,這就是員工不幹活兒的原因。當然,員工、下屬也要幫助領導把概念搞具體、搞清晰。第三,凡是不可控的,剔除掉。因為不可控的東西,對你而言無意義。

6.關於如何把知識轉化為工具。有學員問到這個問題。老師的答案是:實踐,就是把知識工具化的過程。老師特別講到,要把結構拆散了用,而不是整體用。比如先練習正面描述,等熟練了,再練習SMART等別的知識。

做到正面描述,看似簡單,其實也不容易,需要反覆加以練習。比如:“我想讓我的生活更加可控”,這是正向描述。“我不想生活在焦慮的狀態中”,是負向描述,“不想”是反向詞,這時候就要發問:你想要的是什麼呢?“我想生活在沒有焦慮的狀態中”,也是負向描述,“沒有焦慮”是反向詞,這時候可以問:你希望的是什麼樣子?“我不想讓我的生活雜亂無章”,同樣也是負向描述,“不想、無章”都是反向詞,應繼續發問:你理想中的狀態是怎樣的?最終把話題引導到聚焦可控的正向描述上。

老師推薦了兩本書,主要是基於教練技術的。一本是《被賦能的高效對話:教練對話流程實操》,2015年華夏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瑪麗蓮·阿特金森,譯者是楊蘭。另一本是《內在成長》,又名《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2018年12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作者是美國的塔瑪·瓊斯基。

7.問自己。老師講到四個結構性問題:你想要的是什麼?為什麼這個對你這麼重要?你怎麼知道你做到了?你打算怎麼做?這是埃克里森一個最簡單用法。關鍵在於練習、練習、再練習,形成習慣。真正的能力不在於知道什麼、知道多少,而在於有一個好習慣。在課程的最後,老師又請大家回答這些問題:假如你形成了成果思維的習慣,三年之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呢?你會為自己身邊的人帶來什麼?那一刻你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那樣的你會體現出什麼價值?為此,你該如何去做呢?你行動的第一步是什麼?哪一天開始呢?問自己,不停息,養成這樣的習慣,一定會收穫一個豐盈的、高品質的人生。

(2020.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