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胡麗講培訓行業研究報告


3月21日上午,在安曼迪諮詢主辦的第五屆學習技術大會上,胡麗博士以在線直播形式做了主題演講,內容是《處於轉折點的中國培訓行業:2019——2020中國培訓行業研究報告》。講了四個板塊:研究方法概況;行業現狀結果;未來趨勢變化;應對策略建議。整個演講乾貨滿滿,詳略得體,有總括、有細節、有深度,很受啟發。胡麗博士講到,行業研究是為了“看清現在、預見未來、迴歸本質”。安迪曼諮詢希望通過這樣的公益行動,為培訓行業的整體水平提升略盡綿薄之力。現將聽課中點滴體會和思考簡記如下。

1.關於研究方法。主要是用混合研究法。這是最笨的方法,耗時、耗力、耗資源,但結論是靠譜的。關於數據的收集,主要從三個渠道進行:一是調研問卷。共收回調研問卷530份,歷時3個月。二是面對面訪談。共訪談了55家代表性企業,72位高管及人才發展專家。歷時兩個月。三是文檔收集。共收集國內國際行業研究資料15份,歷時4個月。在訪談調研中,企業方佔68.7%,培訓供應商佔21.4%,自由職業者(包括講師、學習顧問等)佔9.9%。關於數據分析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定性分析,主要是文檔分析、三方驗證、對標研究。定量分析,主要是統計分析、邏輯分析、相關性分析。這個研究方法值得借鑑,下笨功夫,求真成果。

2.本研究報告的七個關鍵發現。第一,市場規模。2019年中國企業培訓市場規模為5500億元,比2016年增長44.1%,為全球第二大(美國第一大,5851億)。這當中的子項主要包括:內訓師薪酬,約800億;企業培訓運營費用,約2000億;外採培訓,約佔49%。第二,年均預算。企業員工平均培訓預算為2009.3元。第三,預算佔比。培訓預算佔公司員工工資總額的比例,平均值為3.26%。第四,開支方向。企業在管理層級所花費的培訓預算最高,佔43.0%。第五,人員配比。我國企業平均306個員工配備1個全職培訓管理者,目前全國有107.77萬全職培訓管理者,比2016年減少15.8%(2016年為128萬人)。第六,體系現狀。有健全內訓師隊伍及管理體系的僅為14.1%。第七,培訓效果。與2016年相比,企業對培訓滿意度沒有進步,處於差強人意的狀態。此外還有一個數據,我國企業人均培訓時長為45.18小時(在諸多情形下有一定參照價值)。

3.企業編制培訓預算的方法列舉。據調查,主要有幾種:一是按員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確定,約佔調查企業的19.9%。二是按公司營業額或銷售額的一定比例確定,約佔8.4%。三是按公司利潤率的一定比例確定,約佔3.9%。四是根據培訓需要定(無依據),約佔63.0%。五是其他,約佔4.8%。我國企業人均培訓費用2009.3元,約為工資總額的3.26%,約為營業額或銷售額的3.18%,約為利潤率的5.4%。從這些數據大致可做出幾個研判:我國人均培訓費投入不算高,仍有一定提升空間(美國約為人均9000元人民幣);我國企業對培訓費用的管理總體還是粗放的(63%的企業無精準預算),也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4.關於培訓費用支出結構。應思考:把錢花在對的人身上,是否做到了?據調查,企業高管佔15.4%,中管佔15.2%,基層管理者佔12.4%(前三項合計佔43%),銷售人員佔13.9%,客戶服務人員佔6.6%,生產製造研發等佔9.9%,其他一線員工佔9.6%,新員工佔8.2%,其他方向支出佔8.8%。從這些數據,可知花在各級管理者身上的錢是比較多的,是否近水樓臺先得月,管理者提升靠實踐還是靠培訓,值得思考。哪類人群是績效核心人,應採取怎樣的培養、培訓策略,值得深入挖掘。

5.為什麼企業培訓工作的效能在下降?應當說,這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可以把培訓管理者的素質能力要求作為一個觀察視角。培訓工作兩支隊伍,一個是培訓管理者,另一個是培訓師。就培訓管理者的專業能力要求而言,拿2013年版的能力模型和2015年版作比較,可知:三個基礎能力不變(培訓項目管理、培訓營銷、自我管理),但實際運作的核心邏輯有一定演進。2013年版是以“績效改進”為軸心,涵蓋了“教學設計、效果評估、培訓交付”等動作。2015年版則是以“變革創新”為軸心,除之前的“教學設計、效果評估、培訓交付”外,把“績效改進”也涵蓋到基本動作裡面了。也就是說,企業老闆們對培訓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企業培訓工作可以說懸在合格與不合格的邊緣,整個行業不容樂觀。為什麼做了許多改進,但是對培訓的滿意度2019年比2018年還低?是否弄錯了?沒有錯。主要是因為企業對培訓工作的期望值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說,期望值提升是滿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好事,隱含著巨大發展機會。

6.關於培訓管理者的能力適應性評價。一是強項恆強。如自我管理能力、培訓項目管理、培訓交付。二是弱項仍弱。如搭建培訓效果評估體系、績效改進、培訓效果評估、培訓營銷。三是個別領域有所突破。如培訓方式及創新。四是不斷湧現新的能力要求。如新的學習技術、方法。

7.關於師資體系和課程體系。做培訓、做企業大學,師資和課程是基礎、是根本。據調查,在內訓師體系建設方面:14.1%的企業,有健全的內訓師隊伍及管理體系;52.7%的企業,有一些內訓師,但管理體系尚未健全;30.2%的企業,僅有少量的專兼職內訓師;3.0%的企業,沒有內訓師,全部靠外聘。在課程體系規劃方面:13%的企業,已完成所有人員的課程體系規劃;50.3%的企業,僅完成部分關鍵人員的課程體系規劃;23.2%的企業,計劃進行課程體系規劃,但還未開始;13%的企業,沒有進行課程體系規劃;0.6的企業,認為不需要進行課程體系規劃。對照這些數據,可以大致思考一下自己企業培訓工作所在的方位,也有利於思考前行的路究竟該如何走。

8.關於學習培訓方式的調查。從使用比例的大小排列,依次為:課堂面授,使用比例約85%;在崗培訓,即OJT,使用比例約59%;移動學習,如微課、微信、APP,使用比例約34.4%;教練、輔導,使用比例約32.6%;E-learning,在線學習系統,21.6%;自學,18.0%;虛擬教室、遠程視頻,4.8%;在線績效支持、知識管理系統,佔1.8%。顯然不同的人適用於不同的學習方式,有些小眾方式會一直存在(如自學)。同時,有一些是符合時代前進方向的(如移動學習),還有一些是趨於沒落的(如面授,一定會有特定需求才會做)。

9.疫情期企業線上學習的探索、實踐。關於學習資源的獲取方式,主要有:一是外採線上學習資源。二是賦能內訓師開發線上資源(可作為一個重要學習項目去抓,既培訓內訓師,又積累培訓資源)。三是盤點應用現有線上學習資源。關於線上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在線微課學習,使用率約67.6%;二是在線直播,使用率19.3%;三是線上閱讀、讀書分享,使用率6.9%;四是在線輔導、帶教,使用率6.2%。關於線上學習載體,主要有:在線微課,使用率71.3%;案例,使用率10%;線上考試,使用率12.5%;工具、模版,6.2%。

10.培訓效果評估如何做。大致可分為五個層級:一是對學員進行問卷調查、面談等。使用率約82.3%。二是開展考試、演示、角色扮演等考核。使用率約60.8%。三是對學員做360度評估,關注行為變化。使用率約37.4%。四是進行業績評估,對照關鍵績效指標變化。使用率約15.8%。五是計算培訓的投資回報率,使用率約3.9%。

11.供應商及自由講師關注的八個行業問題。第一個,創新不足,抄襲及同質化問題嚴重。第二,版權意識與維護能力缺失。第三,課程研發能力不強。第四,機構間欠缺長遠的合作意識。第五,缺乏行業規範與專業支持。第六,本土品牌弱、規模小,缺少領軍企業。第七,從業人員職業素養有待提高。第八,企業培訓市場規模與發展空間不大。在老師看來,“從業人員職業素養”這一條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深層次問題,其他的一切只是表象。

12.關於企業在培訓與人才發展領域的四個挑戰。按認可度、重要性排列:一是培訓效果的衡量和轉化。即缺效果。我理解,最主要還是缺意識,缺培訓效果意識。二是培訓管理人員編制不足,人手不夠。即缺人,幹活兒的人不夠。但需要先釐清:你這些活兒是否必需的,是否可以產生正的效果,是否應當砍掉。三是培訓預算不足,難以獲得公司業務方和高層的支持。即缺錢。仍是同理,應先釐清事情本身是否值得做。四是不能理解並支撐企業戰略及業務目標。即缺乾貨。也就是說,你這個培訓對戰略及業務不一定有用。 以上四個缺,缺效果、缺人、缺錢、缺乾貨,說到底是一個惡性循環的問題,應當從下苦功、練內功入手,逐步地扭轉和改善,空喊無用。

13.如何理解培訓行業的未來趨勢變化。一是技術革新已在重塑培訓行業。移動互聯網以可視化重塑培訓行業,包括在線微課、新商業模式、移動學習、跨界競爭等。人工智能已經來了,將會改變許多東西。二是領導力和企業創新的持續提升,將成為學習培訓重點。企業培訓未來關注的焦點,將依次是下列關鍵詞:變革與創新;領導力開發;新學習技術;學習地圖、課程體系;移動學習;內訓師隊伍建設;敏捷課程設計與開發;績效改進。未來員工技能關注的重點,依次是:複雜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專業技術技能;社交能力。三是人才發展生態系統建設。有供給方、需求方。包括政府、學校、企業、培訓諮詢機構、其他。老師講到,目前有兩堵牆,是障礙,需要打破。第一堵牆,是在企業內部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第二堵牆,是在企業培訓與外部培訓資源提供者之間。凡牆皆是門,破了,就順暢了,生態就更好了。

14.基於技術革新的培訓行業15個趨勢預測。(1)企業更加重視對管理者和領導者的訓練。“創新、領導力、業績增長”將是2020到2021領導力訓練核心主題。(2)培訓體系建設從傳統模式(慢、系統、全面)向一種更現代的模式轉變(敏捷、輕、重點突出、互聯網化)。(3)企業會極大強化線上學習,使得培訓交付的技術含量和難度都會有大幅度提升。企業採購培訓服務時,會要求供應商同時提供線下線上兩種模式進行選擇。(4)移動互聯網將更深刻影響企業以及培訓機構的業務模式和人員構成。受移動互聯網影響,供應商馬太效應更加明顯,處於各領域頭部的供應商會佔據更大市場份額。在企業培訓部門和培訓機構內,做IT和互聯網的員工將會大量增加,最高會佔到員工總量的1/3。(5)在線學習的效果將會被逐漸證明接近或等同於面授培訓的效果。(6)線上學習的重點將由強調混合式學習轉變為混合式體驗。(7)培訓管理者迫切需要升級網絡學習系統搭建、移動學習、混合式學習、虛擬授課技巧等方面的技能。(8)由於線上培訓大量湧現所造成的培訓成本降低,更多的企業感覺培訓預算花不完。(9)更多的企業要求培訓機構採用長期戰略合作伙伴的模式,進行伴隨式成長。這要求培訓機構要更加了解企業需求,成長更快。(10)更多的企業會尋求培訓產生價值的證據,要求培訓部門必須從戰略或業績結果反推培訓工作該如何開展。(11)受企業內訓師、在線學習課程、互聯網技術三重擠壓,以線下通用課程為主的自由講師授課量將會有較大萎縮。(12)大多數培訓從業者已清醒認識到,真正有效的培訓不是一次性事件(上課),而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培訓項目)。(13)無論業務模式和技術怎樣變化,始終是內容為王。(14)隨著版權意識和版權保護的增強,培訓機構需儘快佈局知識產權(預計還有5年左右的窗口期)。(15)2020年是中國培訓機構國際化元年,預計3到5年內會出現少量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培訓機構(雖受疫情影響,但我感覺此預測仍有一定可能性)。

15.關於10個應對策略建議。老師在第四部分給出了工作建議,從思維到行為,從想法到做法,大概都有了。第一,如何做到培訓功能價值“四位一體”。第二,如何讓人才發展與組織發展鏈接。第三,如何滿足多維視角的培訓價值訴求。第四,企業高質量發展趨勢下的人才發展轉型突破。第五,如何做好關鍵梯隊人才培養。第六,如何讓培訓與業務融合。第七,如何實現培訓“造場”。第八,如何做到朱日和式一以戰代訓。第九,如何確保學習方式多元有效。第十,如何做到在線學習產品開發即營銷。

15.如何理解培訓人適應組織下沉的“三懂”新要求。隨著組織下沉的趨勢(趨扁平、趨敏捷、趨數字化),對培訓人的期望攀升,主要是“三懂”:懂業務、懂組織、懂人力。這裡的懂,不是精通,不是懂一切細節,而是要懂大概、懂大的邏輯、懂核心要義。懂業務,是指要了解整個戰略、商業模式。懂組織,是指要了解總體架構、如何運作。懂人力,是指要懂得人力資源管理的總體邏輯、基本常識,核心是選用育留。這裡需特別注意兩個與培訓相關的趨勢性常識(培訓是“育”的範疇):一個是“選重於育”。選人比育人更重要。訓練企鵝上樹,是徒勞,應下功夫直接找松鼠來。不可用錯了力。另一個是“育是為了用和留”。不能為培訓而培訓。一直在路上,要防止忘了為什麼出發。

16.如何理解培訓價值功能“四位一體”。一體即創新,是說要歸結到創新這個價值點上。四位,是指從戰略、文化、組織結構、數據等四個方面發力。策略一致性,是說培訓與戰略的關係。文化趨同性,指培訓和企業文化的關係。組織聯動性,是說培訓與組織的任務部署、工作佈局要聯動。數據驅動性,是指培訓工作要靠數據驅動,要跟上時代。

17.如何理解人才發展與組織發展相鏈接。組織發展有五個關鍵詞:結構、流程、權責、文化、能力。人才發展與組織發展之間的關係鏈接,有三個度:人才梯度具備度、變革轉型配合度、目標達成渴望度。人與組織的關係,既要講以人為本,人是企業的根本,也要講集體主義,沒有組織的平臺,人才就難以發展。人才工作是組織整體工作的一部分,要為整體工作服務。

18.如何理解多維培訓需求。從利益攸關方看,包括:員工、外部客戶、戰略合作伙伴、主管上級、高管。從培訓價值主張看,包括:能力提升、業績增長、變革轉型、品牌傳播、發現人才、品牌展示、資源整合、知識管理。理解這些培訓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訓誰、培訓啥,對於持續拓展培訓工作的深度及廣度,有重要意義。

19.如何理解多元有效的學習方式。線上學習包括:微課學習,在線直播 ,社群學習,在線測試,在線指導,等等。線下學習包括:面授,輔導教練,在崗帶教,挑戰性任務。學習內容包括:剛需性技能,普適應知應會,管理領導力提升,工作輔助工具。這些學習的需求,有的來自專家創造,還有的來自用戶創造。哪些內容適合怎樣的學習方式,一定是因人而異,同時也一定是有規律可循的,值得深入探索和探討。

(2020.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